中式教養的心酸,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

湖南衛視最近新上線了一檔節目《少年說》,走進全國12所中小學,搭建“勇氣臺”,鼓勵大家來“喊話”。

這個形式一看就是“致敬”日本的“屋頂表白大會”——不同年級的中小學生站在學校屋頂大聲說出自己青春期的困惑、問題、夢想等一切想說的話。

中式教養的心酸,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

日本“原版”讓人感到熱血青春,而中國版卻讓人無比心酸……

“表白這件事,應該當面用言語去傳遞”

日版視頻中,校長認為“表白這件事,應該當面用言語去傳遞”,所以帶頭組織讓孩子在天台告白,鼓勵孩子們“大膽去愛吧,害怕受傷可是不行的哦。”

有了家長和學校的支持,孩子們在天台都是這樣的畫風……喜歡上了同桌的女孩,但是要換位置了,所以告白:

中式教養的心酸,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

然而在被告知對方已經有男友後,男孩大呼:“心與心的距離,怎麼這麼遠”。

另一個男孩在天台上聲嘶力竭地喊了16遍“喜歡你”,卻收到了女生的“對不起”……還是抹一抹眼淚,禮貌說了一句“謝謝”。

上天台告白的孩子們,真誠、勇敢、有風度,他們洋溢著稚嫩單純的美好,讓我們感受到愛的力量。

國內節目裡,肯定不能出現孩子們相互喜歡的情節。所以大部分都在是向父母喊話。

“爸爸媽媽,求你別這樣對我”

有的希望爸爸媽媽能更重視自己:

中式教養的心酸,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

有的希望爸爸媽媽不要管太多:

中式教養的心酸,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

有的希望父母聽一下自己的意見:

中式教養的心酸,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

有的說“能不能不要老拿我和別人比較”:

中式教養的心酸,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

中式教養的心酸,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

雖然相比日本版,中國的孩子們說的話題都很“含蓄”,但他們依然是想要坦誠的和父母溝通自己的困惑和煩惱。

就像上面“控訴”媽媽總是拿自己和閨蜜比較的小女孩,她體諒這是父母的一種方式,但這種方式她不喜歡,所以她努力說出自己的想法,希望讓媽媽能夠重視自己的意見。

但父母們的反應呢?

總是“喜歡別人家孩子”的媽媽在自己的女兒委屈得哭出來時,依然全程居高臨下的闡明自己的觀點。

“我很客觀”

“要跟別人的孩子比,不止是你閨蜜”

“我拿你比,是在讓你學習人家的優點”

“我認為你的性格是需要一些打擊的……”

當女兒直接說出“你們總是打擊我,我很痛苦”時,媽媽又開始說“承諾”……

這樣一輪輪被“懟”的窒息感受,讓孩子徹底崩潰了,哭著跑下了臺。

不僅是直接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懟回去”,家長們還很喜歡和孩子“討價還價”。

因為成績下滑,熱愛跳舞的女生被媽媽停掉了拉丁舞課,她希望媽媽可以支持她的夢想。媽媽先說可以考慮,後來在女生的追問下,說只要考進全校前100名就可以。

女孩說我做不到,媽媽說:“你努力就好,我會看到你的努力的。”所以母女倆就開始了砍價……最後定在前150名。

當然還有一種,就是不管孩子說了什麼,只會“安慰”、“鼓勵”,要求孩子“不要哭,要堅強。”

節目看下來,只想問一個問題:到底該怎麼和父母告白才有用?

“我的話,你聽到了嗎”

從節目裡看,大人們不但從前聽不到孩子們的心聲,在他們已經大聲喊出內心想說的話之後,仍然無法打開交流的通道。

我們已經不指望孩子們向父母說自己的“暗戀心情”,談論的完全是“生活”、“興趣”、“學習”、“溝通”等問題。但即使是這樣的話題也難以和父母在一個頻道上,家長們不僅不能和孩子的痛苦共情,還有很多“道理”要講。

“我是為你好”

“我可以替你決定”

“你說的我也知道,但我是過來人”

“我會害你嗎”

“哭解決不了問題,你該做的還是要做”

“只要你努力了就行,但是”

天下最重要的道理就是:孩子一定要成績好。甚至,把孩子們傳達的渴望,變成自己講條件的籌碼。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他們希望孩子成績能夠更好,能更出人頭地,能按照他們的期望成為他們想要的孩子。

我們相信這些父母年輕時,也一定想過“絕對不要成為固步自封、聽不到孩子心聲的家長”。但是,他們依然無法做到“分數不是唯一的”、“情感教育同樣重要”、“孩子有選擇和堅持興趣愛好的自由”這些理念。

告白,本應是一種互換想法的溝通,而不是“互懟”或者“等價交換”。

當孩子說自己因為總是被打擊很痛苦時,不要說她沒有達到目標;

當孩子說希望父母支持自己的夢想時,不要給這份支持附加一個條件;

當孩子們坦誠的說出自己的心聲時,不要“假裝聽見”。

不管是抱怨父母關心不夠,還是嫌棄父母管得太多,相信孩子們並不是矯情、不知感恩。不管是氣憤父母總拿自己和別人比,還是難過父母不支持自己的夢想,相信沒有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為自己好。

但是,真正意義上的親子溝通太少了,溝通的時候太沒有成效了。所以,當這樣的溝通放大到臺前時,才看起來那麼的心酸。

不是隻有謾罵、蔑視、嘲笑才算言語暴力,拒絕與孩子溝通、不平等的對話、使得孩子感受到精神和心理上的壓迫,都可以認為是言語暴力。

親子溝通的話語應該是溫暖、給人力量的,而不應該是相互的傷害。

人們說“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那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和孩子認真的對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