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傳統戲曲項目:邳州揚琴戲(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歷史沿革和分佈情況

邳州揚琴戲是由“絲絃”(“揚琴”、 “琴書”)演變而成,它源於明代小曲。明代著名作曲家、演唱家邳州人陳鐸,曾被譽為“宮廷樂王”,後辭官回邳,致力於小曲的創作和演出,他的《犁雲寄傲》、《滑稽餘韻》等八部詞曲著作,對邳州的曲藝影響巨大,尤其是俗曲,對邳州民間戲曲及曲藝的形成影響更為深遠,它孕育著邳州揚琴戲的胚胎。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邳州揚琴戲(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清康熙時期,有《絲絃小曲》面世。乾隆時設立“昇平署”,廣招天下優伶。康熙三十五年又有《百戲竹枝詞》成書,其間南北時尚雅調《萬花小曲》《霓裳續譜》《白雪遺音》《曲裡梅花》等單行本面世,這說明“絲絃”這一曲藝形式已經產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邳州一些盲童去徐州慈善機構“育嬰堂”學藝,主要學習演唱和伴奏,出師後返邳沿街賣唱或唱堂會,群眾稱其演唱為“瞎腔”,盲藝人自打、自彈、自拉、自唱,以小曲演唱小故事、小段子。常用曲牌有[疊斷橋]、[鳳陽歌]、[滿江紅]等。

邳州揚琴戲初為單檔、雙檔,清朝末年後逐漸演變為多人組合演唱的戲曲形式。演唱者化彩妝,著戲服,根據唱本的故事情節,扮演角色,以唱為主,輔以舞蹈動作,跳入跳出,生動活潑,深受聽眾喜愛。

基本內容及藝術特徵

揚琴戲表演,演員上臺演唱,下設樂隊,有文、武場鑼鼓。演員扮角色,著古戲服、化彩妝,一場一場, 一幕一幕演出,並配有幕間曲、啟幕曲、了幕曲或鑼鼓。樂隊以墜琴、揚琴領弦,另配竹笛、嗩吶、三絃、二胡、笙等。打擊樂常用“急急風”“衝頭”“四擊頭” “水底魚”等,開場曲多用《大八板》或《中八板》《小八板》等。

邳州揚琴戲強調說表和演唱。揚琴戲的表演動作不做硬性規定,主要講究手、眼、身、法、步,要手到神到,眼到詞到,表演動作幅度不大,點到為止,身正端方,不歪不斜,不縮頭,不仰面,演員之間講究配合,對白、對唱、對演要緊湊,不閃縫,渾然一體,自然流暢,演員根據情節扮演男、女、老、少、官、氏、瘋、傻、聾、啞等角色。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邳州揚琴戲(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邳州揚琴戲音樂經歷了由簡單一複雜一簡單的漫長演變過程,初以明代的小曲而唱之。一個單曲演唱一個簡單的內容,後經音律師及藝人加工,以多曲聯唱形式表演一個較多內容,此即聯曲體,它的音程擴展,音域寬宏,彎腔繁多,要求嚴緊,此聯曲體比單曲體雖有提高,但難度加大,多被宮廷、達官貴族接受。由於難學、難唱、難伴奏,藝人們在實踐中逐步回覆到單曲演唱。

清末民初揚琴戲形成了以《鳳陽歌》和《垛子板》為主調的板腔體音樂,延續至今。《鳳陽歌》為四四拍,一板三眼,俗稱“四句腔”,多應用於敘述,唱腔平和。

《垛子板》為四二拍,一板一眼,即二板,俗稱“快板”又稱“流水板’’,還有四一拍,有板無眼。揚琴戲板式較簡單,曲調有限,但是,有限曲調卻能表現無限的內容,這是邳州揚琴戲音樂突出的特點。

藝人通過唱腔及節奏的變化,便能得心應手地表演喜、怒、哀、樂、憂、愁等感情。揚琴戲除擅長表演家庭生活內容外,公案、鐵騎、戰爭等內容,揚琴戲也能演唱出驚心動魄的情境。

四句腔是邳州揚琴戲的主體音樂,唱腔委婉動聽,四平八穩,第一句落音在2,有時也落在3或1上,第二句落音在1或5上,第三句為6,第四句一定落在5上,每一句滿有短過門、間奏,末句過門較長。

《垛子板》也是主體曲調,它快速激越,多用於表現緊張氣氛和喜樂情境。這種板式的特點是似唱非唱,似說非說,唱中有說,說中有唱,節奏明快,敘事清晰,演唱時擊節不伴奏,結束時一定歸韻入調,跟補一個過門音樂,演唱者得以喘息。 《垛子板》要求演員吐字清晰,快而不亂,快而不斷,快中見穩,快中見情。

邳州揚琴戲,吸取借鑑了邳州地方戲劇柳琴戲、呂劇、淮海戲等姊妹藝術的唱腔精華,不斷地豐富充實了自己的音樂曲調,使音樂更加完美動人。其唱詞結構樣式齊整,音律性強,常用的“三字緊” (三字組句) “五字崩”(五字成一句)多用在《垛子板》中;用在《鳳陽歌》中的有“七字韻”(七字組一句)、“十字韻”(十字組一句)。其中十字韻”又分“正十字韻” (組句結構為三、四、三,例如.看長江,戰歌掀起,千層浪)、“反十字韻”(組句結構為三、三、四,例如:看長江,浪打浪,奔騰千里)。隨著時代變化,唱腔不斷改革創新,傳統的唱腔組字結構有了變化,四字一句、六字一句、八字一句、十二字、十三字或更多字組詞結構出現了,但用更多的還是傳統組詞結構。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邳州揚琴戲(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邳州揚琴戲在演唱過程中,根據傳承關係分成兩個流派,也稱“文書”、 “武書”。邳州南部多唱“文”書,如公案類,辭清語秀,情感細膩:邳州北部受大鼓影響,多唱“武”書,如鐵騎類,語言粗獷,感情豪放。這兩個流派在演出中又相互交流融匯,實際上已出現南中有北、北中有南的現狀。

主要價值

邳州揚琴戲是徐州地區的主要傳統戲曲,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唱腔豐富,優美動人,具有濃郁的地方鄉土氣息,既具北方戲曲藝術的粗獷激昂,又有南方戲曲藝術的柔美秀麗,委婉清新,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徐州傳統戲曲項目:邳州揚琴戲(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邳州揚琴戲在數百年的流傳演變中,通過歷代藝人口傳心授的傳承演唱,整理、改編、創作了一大批歷史名篇,特別是傳統長篇書目,它記載和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與民間說唱藝術,足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精髓,影響和推進了中國文化藝術創作的發展。

文/圖 徐州非遺保護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