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传统曲艺形式:丰县坠子(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丰县坠子,亦称徐州坠子,又称坠子书,因主要伴奏乐器坠琴(也叫坠子)而得名,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

丰县坠子的前身为渔鼓坠,渔鼓坠又是由渔鼓(又称道情)衍变而来。丰县渔鼓坠约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清末民初,丰县王沟镇渔鼓坠艺人王本来、孙合生去掉伴奏乐器渔鼓,开始用坠琴伴奏,自此,丰县坠子应运而生。

徐州传统曲艺形式:丰县坠子(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丰县坠子既保留了渔鼓坠、渔鼓的精华,也吸收了民间小调、梆子戏、柳子戏、柳琴戏等艺术营养,结合本地方言习俗,形成了内容丰富、唱腔和音乐优美的特点。

徐州传统曲艺形式:丰县坠子(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1958年夏,成立了丰县曲艺队。著名坠子艺人李秀荣、于教芝、王教银、王永君等成为丰县最早的专业演员。丰县坠子演唱风格有别于河南坠子的婉约细柔,它既质朴典雅又粗犷豪放,乡土气息浓郁,很受观众欢迎。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丰县坠子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也叫坠子)、简板,后来又增加了竹板(也称叫板)、小堂鼓,因人而异。丰县坠子的演唱形式分为:单档(一个人),自拉自唱,带脚打梆;双档(两个人),一拉一唱;多档(3人或3人以上),唱对口,有分有合,说、唱、表演相结合。常见的以双档最多。

徐州传统曲艺形式:丰县坠子(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丰县坠子是在渔鼓坠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戏曲艺术营养,结合当地方言习俗发展起来的地方曲种。其唱腔韵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既质朴典雅又高亢激昂,尤其演唱《响马传》等打斗情节时,女演员常用黑头、红脸、花脸的唱法,以增强唱腔的表现力。

徐州传统曲艺形式:丰县坠子(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徐州传统曲艺形式:丰县坠子(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丰县坠子的板式有慢速的大慢板(亦称大板)、中速的四六板(亦称小板)、快速的垛子板、莲花板、飞板等。选择什么板式和唱腔,根据演唱内容、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而定。

丰县坠子以说唱长篇大书为主。传统曲目有百余部,新曲有《敌后武工队》《烈火金钢》和丰县艺人尹克理改编的《儿女风尘记》等十余部;传统小段儿有《偷石榴》《吕洞宾打药》等百余个;新段子有《雷锋雪夜送亲人》《还奶》等数十个。

主要价值

丰县坠子是当地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曲目题材丰富,内容反映社会各个层面,以宣扬道德伦理、反映忠奸斗争、传递人民意愿、代表人民呼声、宣传优良传统为己任。丰县坠子的曲目是历代文人和艺人智慧的结晶,尤其传统的“诗词歌赋”‘‘刀枪马赞”“客厅瓤子”等,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丰县坠子一人演多角,说唱兼备,富于表演,唱腔音乐优美,声腔丰富多变,内容生动感人,演出形式灵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城乡广大观众欢迎。

徐州传统曲艺形式:丰县坠子(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徐州传统曲艺形式:丰县坠子(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徐州坠子于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图 徐州非遗保护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