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與德國同種同宗,為什麼與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

衝擊時評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奧地利和匈牙利混在一起也是無奈的事,奧地利從十三世紀開始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哈布斯堡王朝熱衷於擴張領土,十六世紀的時候就把匈牙利給拿到手了,隨後在和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帝國的一仗中擊退奧斯曼帝國,從此奧地利在中歐的地位如日中天。在神聖羅馬帝國諸邦中一直處於領袖地位,基本上哈布斯堡家族就代表著神聖羅馬帝國。


後來神聖羅馬帝國滅亡,普魯士也在之前被波蘭掌控的屈辱中慢慢泛過勁來,成為了歐洲強國之一。

奧地利和普魯士兩邦就開始爭奪德意志地區的霸權。

1866年,在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的精心策劃下,普奧戰爭開打了,普魯士方有有梅倫堡、奧爾登堡和北德意志的其他各邦。奧地利方面有薩克森、漢諾威、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黑森一加塞爾、黑森一達姆施塔德和德意志邦聯的其他成員國。雖然看起來奧地利幫手多,但是軍事實力上奧地利遠遠無法與從裡到外滲透著軍國主義的普魯士為敵。

(藍色方為普魯士,紅色方為奧地利)

最終奧地利不敵普魯士,雙方簽訂《布拉格合約》奧地利出了割地賠款讓權益外,還被踢出了北德意志聯邦。成為孤家寡人。

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因此戰受到了巨大沖擊,為了挽回損失,鞏固統治,不得不與統治了數百年的匈牙利貴族們妥協。宣佈將奧地利帝國更改為共主邦聯—奧匈帝國,匈牙利地區在理論上升級為奧匈帝國內部的一個王國。

(哈布斯堡家徽)

一戰後,奧匈帝國解體。


守仁看劇

奧地利人和德國人同文同種,為什麼卻與匈牙利組成了奧匈帝國?其實奧地利不止和匈牙利進行了聯合,與其聯合的還包括了捷克人克羅地亞人等斯拉夫民族。而形成這種說德語的日耳曼民族之間無法聯合,不同民族之間卻可以聯合的局面,則有著多方面的歷史原因。


地理因素的阻隔

德國人和奧地利人雖然同說德語,在地圖上看也是緊密相連,但其實他們之間卻有著一個重要的地理隔離,即阿爾卑斯山。而在歷史上,和其它許多國家的邊界一樣,阿爾卑斯山就成為了奧地利地區的德語人群和其它地區的德語人群之間的一個天然邊界。

奧地利和德國多數地區以阿爾卑斯山(地圖中下方)為界

當然德國和奧地利之間還是有一段邊界並沒有被阿爾卑斯山所阻隔,但這個地區在歷史上卻有著更加難以逾越的人為阻隔,卻宗教信仰的不同。

奧地利和德國的宗教差別

咱們中國人的看世界其它地區歷史的時候,很容易忽視的一個因素就是宗教因素。因為中國歷史在世界上是個特例,即中國的主流政治在商代以後就沒有再出現過政教合一的神權統治,所以宗教在中國歷史上始終沒有發揮過特別大的作用,除了一些極其特殊的時期,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基本沒有產生過什麼特別大的影響。

但在歐洲,教會的統治持續了差不多1000年,所以古代歐洲許多政治事件的演變裡宗教都發揮了核心作用。在歐洲,很多時候宗教信仰的區別是高於民族歸屬的。比如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民族,到現在可以說唯一的區別就是宗教信仰。再比如很多朋友也有耳聞的北愛爾蘭問題,其實歸根結底不是民族問題,而是宗教問題。

而在德國人和奧地利人的區別方面,宗教也是一個核心問題。德意志人和奧地利人在中世紀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區域,都說德語,因此在當時其實只是不同貴族領地的區別。但這種一致性在公元16世紀卻發生了變化。公元1517年,德意志地區一名叫馬丁路德的基督教神甫在薩克森選帝侯弗雷德里希的支持下,開始倡導宗教改革運動。這其實也就是德意志地區的本地貴族希望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的輿論戰。

(三十年戰爭爆發前夕的宗教對峙,橙色調是新教區域,藍色調是天主教區域)


因為擺脫羅馬教廷在當時符合大多數德意志地區貴族的利益,因此宗教改革運動很快在德意志地區擴展開來。到17世紀初,多數德意志地區的公國都已經通過宗教改革和羅馬教廷決裂,成為了新教國家。但奧地利和巴伐利亞卻仍然保持了天主教信仰,而這在宗教改革如火如荼四處擴散時的歐洲,已經足以讓雙方勢同水火了。

三十年戰爭戰役場景


果然在17世紀初,德意志地區各公國聯合瑞典、荷蘭和丹麥等北歐新教國家和以仍然信仰天主教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為代表的神聖羅馬帝國爆發了異常激烈的三十年宗教戰爭。而這場戰爭顧名思義,確確實實打了整整三十年,而且異常慘烈,總共造成了800萬人死亡。而三十年戰爭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造成了德意志人和奧地利人徹底決裂,雙方以宗教信仰劃界,完全成為了彼此敵視的兩個陣營。後來雖然信仰天主教的巴伐利亞地區成為了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但卻正好又成為了德國人主體和奧地利人之間的隔離帶,使德國人的主體始終將奧地利人視為異類,反過來也是一樣。

反映三十年戰爭之慘烈的圖片,深棕色區域人口減少三分之二以上,淺棕色區域人口減少三分之一以上

當然這裡也要說明一點,這種宗教信仰的差異在現代反而小了一些。因為在二戰之後,也許是因為德國人在內心深處對主要信仰新教的美國的牴觸情緒,德國的新教信仰明顯衰落,目前反而人數又比天主教要少了。


所以經過這些變故之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神聖羅馬帝國解體之後和當時同樣信仰天主教的匈牙利人以及一些斯拉夫民族聯合,組成了奧地利帝國,後來又改組成奧匈帝國。因為奧地利本身人口較少,所以奧匈帝國始終是以天主教和多民族為特色的國家。而德意志地區的公國後來則由普魯士完成了統一,形成了以德意志民族為主體的德國。因此雙方經歷了幾百年不同的歷史,文化和宗教信仰都有很多差異,難以調和,所以始終無法整合成一個統一的國家。


桃花石雜談

奧匈帝國是當時歐洲僅次於沙皇俄國與奧斯曼帝國的第三大帝國,總人口僅次於沙俄與德意志,國力強悍,有豐富農業資源、石油出產,軍工業發達,是當時世界五大強國之一。

因為奧地利被普魯士排擠,踢出了德意志,而19世紀中後期,奧地利帝國的國力被嚴重削弱,其實力已經不足以完全壓制領土內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迫不得已組建了二元制的“奧匈帝國”。

1859年,意大利獨立戰爭,奧地利喪失在亞平寧半島所有非歷史領土;1866年普奧戰爭奧地利慘敗被排擠出了德意志;奧地利帝國元氣大傷。當時的奧地利不僅統治著奧地利,還有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捷克、匈牙利等很多地區,而匈牙利就是其中最強大的一支,奧地利在1848年在沙俄支持下鎮壓了匈牙利人的革命,使得雙方矛盾不斷激化。



匈牙利實力強大讓奧地利非常頭疼,但是也沒有足夠的實力獨立出來,雙方僵持不下,最終奧地利皇室與匈牙利貴族採取了折中方案——奧地利皇帝加冕為匈牙利國王,並且為了顯示匈牙利在帝國境內的特權,加冕儀式在布達佩斯舉行,同時在布達佩斯設立擁有立法權的議會。

歷史上著名的茜茜公主,就是奧匈帝國的皇后,也是匈牙利的王后。茜茜公主的父親是巴伐利亞的公爵,母親路德維卡是巴伐利亞的公主,其丈夫弗蘭茨是其親表哥,因為弗蘭茨的母親也是巴伐利亞的公主,是茜茜公主的親姨媽。




澹奕

這個問題的根子要歸結到曾經存在過歐洲的“神聖羅馬帝國”上面去。從羅馬崩潰後,日耳曼蠻族們雖然紛紛做了國王可是都覺得底氣不足,還是羅馬看著比較神氣,所以都爭先恐後的想法弄到“羅馬人的皇帝”這個頭銜,他的國家就叫做神聖羅馬帝國。只可惜,這個所謂的帝國是幾百個諸侯組成的,皇帝就是個最強大的諸侯有最光鮮的頭銜,沒別的太多好處了。反正羅馬教皇承認誰誰就是(為啥承認,這要看他的腰桿夠粗不……)


查理曼帝國分裂後,德國國王奧托一世最先弄到了,可惜他的後代不爭氣覺得意大利還是舒服,不管老家了,結果德意志的諸侯們各種胡折騰他也不管。最後自己稀裡糊塗的把老家丟了精光。這時候匈牙利人還是兇狠的遊牧民呢……


後來匈牙利人看著日耳曼人過得不錯,也學著信了天主教,然後建立了王國。第一個王朝叫做阿爾帕德王朝,當了國王就跟西方那些國王平起平坐了嘛,然後就是各種通婚什麼奧地利大公啊,盧森堡啊,波西米亞國王,波蘭國王等等……順便說一句,這些國王還是公爵大公的,統統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份子。


等著過了幾百年,阿爾帕德家族絕嗣了……根據歐洲的王位繼承法則,想當國王要看誰跟王室血緣關係近,而且日耳曼的薩科利法規定,女兒不能有繼承權自動轉給他身邊最近的男人。這麼一鬧騰神聖羅馬帝國裡面的好幾家都夠格,於是普舍美斯家族的波西米亞國王來幹了幾天,然後是維特爾斯巴赫家的國王也來幹了幾天。最後比較牛的是勃蘭登堡侯爵(這個侯爵國可是後來變成了普魯士呢!!)西吉斯蒙德當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時候也幹了好久。


值得一提的是,西吉斯蒙德死了也沒有直接繼承人,所以他的一切都落到了女婿來自哈布斯堡家的阿爾伯特二世手裡……


匈牙利可是一塊肥肉,誰能把他搶到手?顯然是神聖羅馬帝國裡最牛的那個諸侯,也就是皇帝嘍……就這麼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一直幹了幾百年。不過這時候的匈牙利只有國王是外國人兼任,國政基本還是自己貴族組成的議會說了算的。



可是好景不長啊,先是蒙古人來搞了一票弄得國力大衰,然後奧斯曼土耳其就來了,沒事幹就打一票,西吉斯蒙德很熱愛匈牙利甚至為了這個國王頭銜都把自己的老家勃蘭登堡送人了,可是他死活打不過奧斯曼土耳其,幾次下來匈牙利就被滅了……


不過土耳其人牛了一百來年也到頭了,1566年他們又進攻維也納結果被哈布斯堡家的皇帝組織諸侯打得大敗。這樣子,蘇丹不得不跑回家去,奧地利順勢收復了一塊匈牙利故地。本來就有匈牙利國王頭銜,這次還收復了故地當然匈牙利國王還是哈布斯堡家來當嘛。另外一片被奧斯曼扶植了幾個當地貴族弄成特蘭西瓦尼亞(吸血鬼大公他家),剩下的土耳其自己直接統治,再後來崩潰的時候扔給了塞爾維亞成了今天的諾維薩德自治省那片。


原先匈牙利王國的一切都被奧斯曼掃平了,哈布斯堡家弄回來那片自然不用在乎什麼以前的貴族國會了,匈牙利王國又被他家跟新到手的克羅地亞合併成了匈牙利克羅地亞聯合王國。


哈布斯堡家統治著這裡,使勁搜刮啊,然後拿著錢和兵去對付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諸侯,打算搞統一。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拿破崙這小子突然冒出來一口氣打得哈布斯堡家滿地找牙最後不得不和親,高興之餘拿破崙順手就把自己大舅哥的神聖羅馬帝國給廢了。怎麼能讓他神聖,那自己這個皇帝看著多麼山寨啊……


好吧,神聖羅馬帝國沒了,哈布斯堡家老老實實自己玩奧地利帝國,也就是奧地利大公國加上匈牙利克羅地亞聯合王國,意大利國王,還有什麼好幾個亂糟糟的公爵侯爵的。其他好多投靠拿破崙的德意志諸侯被集合了一個萊茵同盟國,拿破崙兼任護國主,為啥?大家心知肚明吧?


等著拿破崙帝國一掛掉,奧地利立馬來勁了,想著收復失地啊,來吧什麼萊茵同盟老實回來跟我一起搞德意志邦聯,下一步就是恢復神聖羅馬帝國……可是這時候,英國,普魯士和沙俄都很強大了,能容的他家這麼幹?


也就是拜拿破崙所賜,歐洲各個民族開始覺醒了,匈牙利出了一個領袖科蘇特帶著大家也搞獨立運動,成立了匈牙利共和國。還好哈布斯堡家立馬拉上討厭一切革命的沙俄鎮壓的很順手。


不過這一頓鎮壓啊,鬧得哈布斯堡家元氣大傷,匈牙利人還恨死哈布斯堡家但是又一時間沒法推翻。


正好,強大起來的普魯士想統一德意志。可是這個奧地利吧很討厭,他家的地盤裡亂糟糟的沒多少日耳曼人,偏偏還賴在邦聯裡,俾斯麥立馬開打,最後把奧地利從邦聯掃地出門,德意志統一成了新的帝國。哈布斯堡家很受傷,那邊匈牙利人又鬧得兇了。再打可就自己家啥都不剩了,這樣子吧,妥協一下。很久以前西吉斯蒙德那陣子,匈牙利人不是挺滿意的麼?我們也學著搞?


於是奧地利帝國最後成了奧匈二元君主國,換句話匈牙利自己玩自己的只是國王是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來做……


千里巖

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險峻的國內外政治形勢。

趁著北方普魯士和奧地利處於緊張對峙中,在法國的幫助下意大利獨立戰爭最終獲得了勝利。哈布斯堡家族在意大利的所有非奧地利領土最終都喪失了。1866年時,普魯士甚至和意大利結成反奧同盟,同步對奧宣戰。意大利最終取得了威尼斯地區,


而普魯士的勝利則將奧地利徹底踢出了德意志國家邦聯,奧地利撤銷了在德意志的一切利益。

同時1854年之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由於奧地利實際上站在英法那邊保持所謂中立,所以俄奧關係破裂了。但奧地利還需要處理1848年在俄國支持下鎮壓的匈牙利革命的爛攤子。


民族革命的意識覺醒使得帝國的統治癒發睏難,奧地利被迫成立匈牙利人和日耳曼人主導的二元帝國。
當時日耳曼人占人口的23%,匈牙利人佔21%。還要保證匈牙利人的獨立特權,在布達佩斯設立有立法權的議會。後來事實證明,奧匈帝國為了安撫這些地區利益者和民族主義者,只能用高福利政策和低稅優惠來維持。

第二個原因就是歷史上政治聯繫的親密關係了。1522年,神羅皇帝和奧地利大公斐迪南的妹妹嫁給了匈牙利兼波西米亞國王,這為日後王位的兼併埋下了伏筆。1526年由於匈牙利兼波西米亞國王在對蘇萊曼一世的反擊中戰死,奧地利大公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匈牙利和波米希亞的王位。

從1526年到1918年的將近400年間,奧地利和匈牙利的王位是捆綁在一起的。而諸如巴伐利亞,薩克森,漢諾威,以及普魯士這樣的邦,他們的名字是與維特爾斯巴赫家族,韋爾夫家族,韋廷家族,霍恩佐倫家族這樣的名字聯繫在一起的,他們之間的政治聯繫力肯定更會受到現實局勢的操控。
(不同的德意志諸侯家族紋章)

第三個原因就是哈布斯堡家族試圖重現帝國榮光的失敗。

第一次就是1618年開始的30年戰爭了。德意志新教諸侯最終獲得了戰爭的勝利,並且在宗教意識形態上與天主教傳統的奧地利愈發分離了開來。

第二次嘗試甚至都沒能表現出來。施瓦岑貝格在1852年的突然去世讓這一切成了泡影。普魯士想要建立一個把奧地利剔除在外的德意志聯盟,而奧地利甚至想要建立一個超越民族界限的中歐大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一樣龐大。將普魯士先削弱然後摧毀。而事實上,普魯士統一德國都是驚心動魄,依賴俾斯麥的高超外交狡猾完成的。像奧地利這種設想,勢必會招致整個歐洲列強的干預。在民族國家建設的浪潮中,他只能苟延殘喘了。


南風過境與夏夜流星

過去奧地利是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他們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遺產,他們崛起時,神聖羅馬帝國一片散沙,奧地利實力強大,普魯士王國後來崛起的,與奧地利爭奪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他們不可能結合在一起。相反匈牙利王國毗鄰奧地利,實力較弱,被奧地利吞併了,但給了匈牙利貴族以自治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