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執意“退群”,專家:已成特朗普外交方針,覺得沒

美國又“退群”了。當地時間19日,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妮基·黑莉宣佈,美國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按照黑莉的說法,美國選擇退出是因為這一組織“長久以來存在的對以色列的偏見”,並讓委內瑞拉等人權紀錄不太好的國家加入。

對此,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成昊20日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分析稱,這不過是美方的託詞,因為即便如美國所言,這一現象其實也是長期存在的。

“美方這一決定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有關”,孫成昊認為,特朗普政府一直看不上多邊主義,可以說“退群”已經成為特朗普政府外交中的一個方針,如果他認為多元主義的東西沒有用的話,就不會再去堅持和堅守,直接退出了。但此舉將進一步透支美國的信譽和領導力。

在此之前,美國已經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等多個國際多邊機制。

美官員稱人權理事會為“汙水坑”

黑莉19日在發佈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決定時稱,這一組織對以色列“長期抱有偏見”、“不相稱的關注”和“無休止的敵意”。

她還用大量貶義詞描述人權理事會,美國有線新聞網(CNN)20日報道稱,黑莉將這一組織形容為“政治偏見的汙水坑”。

據新華社報道,人權理事會長期把“巴勒斯坦及其他阿拉伯國家被佔領土的人權狀況”列為會議議程,審議以色列涉嫌在巴勒斯坦被佔領土侵害人權的行為。美國一直要求取消這項議程。理事會投票表決譴責以色列對加沙地帶行動的決議時,美國總是投反對票。

黑莉也將矛頭指向理事會其他成員,批評他們阻撓美方提出的改革方案,“不願挑戰現狀”。

美方所提改革方案包括把人權狀況糟糕的成員國“踢出”這一機構的內容。按照現行規則,取消理事會成員國資格需要得到聯合國大會表決、三分之二以上投票通過,美方希望降低這一門檻。

人權理事會2006年設立,共設47個席位,成員由聯大選舉產生,每屆任期三年,連續兩任後須間隔一年方可尋求新一屆任期。美國最初拒絕競選理事會席位,直到2009年,奧巴馬擔任總統期間才參加競選,進入這一聯合國機構。不過,2006年到2009年期間,人權理事會召開會議時美國都坐在後面,美國還通過代理人遊說理事會成員。

美國的這屆任期原本應持續至2019年。按照路透社的說法,美國是人權理事會設立以來第一個在任期內主動退出的成員國。

孫成昊認為,9年來,美國的不斷嘗試都沒有成功,這給了特朗普政府退出人權理事會的理由。

“按照特朗普現在的外交思想和邏輯,退出多邊機制對於他來說是一個無關痛癢的問題,同時他覺得這是為美國利益著想的一個方式。”在孫成昊看來,特朗普是一個商人,而一般來說,做生意並非是大家共同商量一件事。因此,特朗普更喜歡雙邊的、直接的、短兵相接的方式來做事。

不過,黑莉仍然為美國重回人權理事會留下了退路。她暗示美方這一決定並非“永久不變”,如果理事會採納美方改革提議,“我們樂意重新加入”。

美國內人權正遭到爭議

就在美國退出人權理事會之前的幾天,美國國內正掀起一場“討伐”總統的移民政策的熱潮。其中,美國政府強行拆散移民家庭的做法也面臨侵犯人權的指責。

4月19日,特朗普宣佈實施“零容忍”移民政策。截至5月底的統計顯示,約4000個移民家庭被美國當局強行拆散,非法移民父母被聯邦監獄拘留,數百名兒童被遣送至由倉庫和超市改造的收容所。

據路透社報道,政府發佈的視頻顯示,移民兒童生活在金屬圍欄製成的籠子裡,瓶裝水和食品隨地散落,孩子們則坐在混凝土地板上。另外,一個民間團體發佈錄音,能聽見多名不懂英語的孩子哭著找媽媽或爸爸,如一名小女孩邊哭邊說“我要媽咪!我要跟爸爸一起!”

這些視頻和錄音資料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傳開,引發公眾憤慨。包括特朗普的夫人梅拉尼婭、大選競爭對手希拉里在內的5名現任或前任“第一夫人”發聲譴責這種做法。

孫成昊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政府宣佈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決定“說服力度不夠強”。“這會給大家一種印象,就是美國是一個持有雙重標準的國家。美國內部有一些人權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但是美國同時又認為別人在人權問題上對自己的盟友不公平。”他說。

在孫成昊看來,特朗普不斷退出國際組織的做法,對於美國未來的信譽和道德領導力都是一種損耗或者透支,“作為一個體量很大的國家,卻不願意承擔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我認為,即便在更換總統以後,美國願意重新回到多邊主義機制中,其他國家仍會質疑美國的外交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黑莉在宣佈退出決定時,稱此舉不等於“退出人權承諾”,並稱美國將在人權事務上“繼續發揮領導作用”。

孫成昊也認為,一直以“人權燈塔”自居的美國,即使退出人權理事會,也不會在人權問題上不聞不問,而是可能通過單邊的手段對相關國家施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