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方法來教你!從小事建立孩子的日常規律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在寶寶年紀小的時候,會擔心寶寶以後上學負擔太重,在頭幾年想玩什麼就玩什麼吧,對孩子實行“放養”教育,使孩子缺乏對規則的認識,長大之後進入青春期,很多孩子以隨心所欲為榮,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甚至認為漠視規則是很酷的。

殊不知,這種想法是一個陷阱,漠視規則在一定情況下意味著“為所欲為”,使孩子喪失道德感。

富蘭克林說:“邪惡的東西有害並不是因為它在被禁止之列;它之所以被禁止,是因為它本身是有害的”,我們應當鼓勵孩子創新、不被規則限制,卻不能讓孩子漠視規則。因為大部分規則是經過時間積澱或理論證明的。

一個方法來教你!從小事建立孩子的日常規律

大部分漠視規則的孩子,接受到的家庭教育是“過於和善”的。爸爸媽媽對於孩子的要求總是無條件滿足,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當有的事情大人確實不希望孩子去做,但是孩子不斷哭鬧要求,大人又妥協了。

比如晚餐時間,爸爸媽媽帶孩子出門吃飯,經過麥當勞時孩子非要進去吃,爸爸媽媽告訴孩子“我們要去吃飯,不吃這個”,孩子根本不聽,在大街上大聲哭鬧起來。爸爸媽媽覺得尷尬,同意了孩子的要求。下一次,爸爸媽媽又因為其他事情向孩子妥協。孩子嚐到了甜頭,懂得哭鬧是一種“武器”,能夠讓爸爸媽媽不斷妥協,就會不厭其煩地使用,不停地哭鬧。

培養孩子的規則感,讓他懂得界限,形成“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的概念,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秩序感,進一步培養孩子的道德感。

一個方法來教你!從小事建立孩子的日常規律

如何培養孩子有規則感呢?對於小孩子來說,可以試著培養他們生活的規律性,以及對事物的判斷力。

從小事建立孩子的日常規律,比如起床或睡覺。跟孩子一起討論,睡前我們都需要做哪些事情?“洗澡”、“刷牙”、“尿尿”……一件件地寫出來,對於小寶寶可以用畫畫的形式畫出來。

對於孩子遺漏的,家長可以提問:“洗澡之前我們要幹什麼?是不是需要準備乾淨的睡衣?”得到寶寶肯定的回答之後,將內容寫下或者畫下來。讓孩子說的時候,隨便孩子想,不用拘泥於順序,事情也不宜太多,5件左右即可。

這樣寶寶給出你一個答案,每天晚上睡覺之前,要洗澡、換睡衣、刷牙、尿尿、看繪本。

接下來才是讓孩子排序,讓孩子想想,哪些先做哪些後做,引導孩子做出排序,比如我家寶寶睡覺的順序是:洗澡、換睡衣、看繪本、刷牙、尿尿、睡覺。

最後設置時間點,比如我們需要晚上9點之前睡覺,你認為你做每件事需要多久?寶寶說尿尿需要2分鐘,刷牙需要5分鐘,看繪本需要20分鐘,換睡衣需要10分鐘,洗澡需要20分鐘。

那麼你的時間排序將是這樣的:

8點03洗澡

8點23換睡衣

8點33看繪本

8點53刷牙

8點58尿尿

9點睡覺

寶寶接受了這個時間排序之後,就可以監督實行啦。把你寫下來的內容貼在床頭,或者其他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時間到了敲敲你們一起定下來的規則,或者用手指指時鐘,提醒孩子。不要對孩子大聲喊叫:“該刷牙了你怎麼還在看繪本?!”

第一次設置規則的時候因為是孩子主導,家長來引導,所以不一定合適,實行一段時間之後,可以跟孩子商量再重新設置一次。

這件事可以讓孩子學會規則,也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日常小事形成判斷,懂得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也能幫助孩子拒絕拖延。

個人介紹:

美國正面管教在家庭、在學校雙授證講師

高級兒童情商指導師

微博簽約自媒體、微博育兒視頻博主

合作請聯繫:

微博:@Annie媽媽育兒正能量

育兒不僅僅要有工具,還要有態度。工具,指的是我們要掌握的方法;態度,指的是我們要具有的心態。這兩者同等重要——沒有態度,再多方法也會失效;而沒有方法的態度,則是有心無力、束手無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