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最重要是收斂自己的精、氣、神!

養生之道,最重要是收斂自己的精、氣、神!

《群書治要》講座第23講04節

一個人說話太多了,他的前途一定不會太樂觀,而且壽命也不會太長。因為中國人講養生之道,話多會傷氣,對人的身體也是有影響的。

吉祥的人他往往說話都是很少的,他說話能說到點子上。

養生之道,最重要是收斂自己的精、氣、神!

孔子既讀斯文,顧謂弟子曰:“小子識之,此言實而中,情而信。”孔子讀完這篇銘文,回頭對弟子們說:“你們這些年輕人一定要記住這些教誨!這些話說得很具體又很中肯,說得合乎情理而又有說服力。”信實,這一段話,我們節取的這一句主要是告訴我們言語要謹慎,言多必失。

在《常禮舉要》中也說:“口為禍福之門”,說話一定要謹慎,要經過一番考慮再說。這句話看起來簡單,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做起來卻不那麼容易了。一個人的吉凶禍福大半都決定在口上。

所以在《易經》上講:“括曩”,什麼叫“括曩”?這個“曩”就是古人的布袋,把布袋的口紮起來,代表什麼?我們人的口不要亂講話,就像布袋的口用繩子給它紮起來,裡面的東西就出不來了。所以說話一定要謹慎,不能夠胡言亂語,言多必失。

在《易經》中還有一句話說:“躁人之辭多。”一個人說話太多了,他的前途一定不會太樂觀,而且壽命也不會太長。

我們觀察一下,凡是遇到人就滔滔不絕講得沒完的人,這樣的人一定是煩躁之人,也就是心浮氣躁的人,而且這樣的人多半是前途不平,還會遭遇很多的挫折,想活到很高的壽命也不容易。為什麼?因為中國人講養生之道,話多會傷氣,對人的身體也是有影響的。

道家就說,像我們人身體有精、氣、神三種要素,那就是精神、氣體、還有無形的神,這三種要素。那麼同樣的人應該都是一樣的壽命,為什麼有的人壽命長,有的人卻壽命短?就像我們同樣買了一部車子,按照道理說,這部車子的壽命,同樣的車子的壽命應該是一樣的,為什麼有的車子可以用的時間很長,有的車子卻壽命很短?原因就在於有的人注意保養,而有的人不注意保養。注重養生的人他的壽命就長,不注重養生的人他的壽命就短。所以道家特別強調養生之道,而養生之道的重要一條,就是要講求收斂,收斂自己的精、氣、神這三種要素。這種收斂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都可以用功。

譬如說在夜晚睡眠的時候,古人教導我們不要仰著睡,要右臥如弓;不要張開口吐氣,要吐得均勻,在白天也是如此。在白天沒有必要的時候,要閉著嘴用鼻子呼吸,呼吸得要很均勻、很調和、很柔和。如果我們一個人心裡不平和,很急促,或者是運動之後很急促地呼吸,這個對一個人身體裡細胞的傷害和損失會很多。

所以你看我們現在的體育競技,競技體育都變味了,我們搞體育實際上是為的人身體健康,但是參加過競技體育的運動員,多半身體受傷,壽命也不很長久,這就是體育的異化現象。那我們看中國古代的這些健身之法、養生之方,譬如說太極拳、八段錦,它都是很柔和的,它不是讓你劇烈地運動、劇烈地停止、劇烈地呼吸,這個對人的身體實際上是有損傷的。所以古人的這個養身之道也被稱為“內壯法”。外國人講健美,把這個肌肉練得很好,看著很好看,中看不中用,為了練出這麼好的肌肉,他還損傷了身體的很多組織,很多細胞也都受損。而中國古人講內壯法,強壯的是內在的五臟六腑。

養生之道,最重要是收斂自己的精、氣、神!

在做事的時候也要心裡很鎮定,不要浮躁。有些人一面做事,一面心裡著急,特別是我們現在改革開放以來,都追求經濟增長,向西方人學習,提倡深圳速度,做事要快。其實這個快就像《弟子規》上所說的,“事勿忙,忙多錯。”愈快,事情愈多,愈容易出岔子、出漏洞,實際上是欲速則不達。

所以曾國藩教導子弟做事都要慢,要四平八穩,像大象一樣那麼穩重,說話要慢、吃飯要慢、走路要慢,幹什麼事都要慢,這樣的人才有定力,有穩重感,讓人生起信心。

有的人是做著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愈是不高興還愈是在做,結果怎麼樣?自己的身心兩方面都虧本,在遇到人的時候,就把心裡面的一股悶氣發洩出來,到處講,這樣受到的損失更大。你看人一講話聲音很大,說了很多,這個對自己的精氣神都是一種損失。所以一個人要是真修行,就一定要做到心平氣和,心裡要很柔和,在生理方面也不會傷氣。

所以古人說這個口,話說得愈少愈好。所以《易經》上說,“吉人之辭寡。”

吉祥的人他往往說話都是很少的,他說話能說到點子上。說話的內容無非是要表達自己的心理,講人、講事,凡是牽扯到人與事,那就會關係到人的利害,關係到事情的成敗,所以說話之前,我們要想一想,這些話說出來對人到底是有好處還是有害處。

有修養的人,他的腦子一轉就知道了,沒有修養的人,或是一時沒有注意的時候,說話衝口而出,不知道無形之中其實已經給人造成了不好的傷害,所以有一句話說,“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說話不要給人造成誤會。

養生之道,最重要是收斂自己的精、氣、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