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文武雙全的皇帝有誰?

霸佔你的靈魂28708644

這個問題完全是見仁見智的問題。筆者在此提幾個開創百年盛世的帝王供讀者參考斧正。

1、漢武帝

漢朝第6位實際統治者,在位54年,是漢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也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幾位在位時間超過50年的皇帝。

漢武帝即位不久就斷絕了漢朝自建國之初就向北方威脅中原政權近百年的遊牧政權——匈奴實行的和親政策,開始用馬蹄和刀槍劍戟跟這群野蠻人講道理。在將40餘年的時間裡,漢武帝先後15次對匈奴和依附於匈奴的西域國家和部落發動大規模戰爭。將匈奴勢力從長城腳下一直趕過數千裡外的大沙漠以北,徹底解除了匈奴人的百年威脅,從此以後數百年有漢一朝,北方邊境再也沒有受到匈奴等遊牧政權的侵擾。

可以說,漢武帝一朝所有的大政方針、國家戰略都是圍繞與對匈奴作戰這個中心制定的。為了動員全國力量抗擊匈奴,漢武帝先後進行政治、經濟、學術等一系列改革並取得很大成功,真正做到了自秦始皇以後的又一次大一統政權。

2、漢光武帝

漢光武帝劉秀是東漢開國皇帝,西漢皇室宗親。西漢政權被外戚王莽篡奪,建立新朝。由於改革失敗造成了社會動盪,劉秀趁機加入反抗新莽王朝的歷史潮流。在昆陽之戰中,劉秀指揮不滿萬人的兵力一舉擊敗40倍於己新莽王朝軍隊,敲響了新莽王朝的喪鐘,隨即土崩瓦解。

新莽王朝滅亡後,劉秀又經過12年戰爭,先後征服和消滅自漢政權顛覆以來盤踞各地的大大小小的軍閥和農民軍,重建漢王朝。

劉秀登基稱帝后,大力推行儒學和節氣,東漢王朝因此被稱為“儒學最盛、風化最美”的時代。

3、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皇帝,18歲隨父李淵起兵反抗隋王朝,成功建立唐王朝。然後率部征服黃河以北的全部割據勢力,為唐王朝統一全國立下汗馬功勞。

李世民即位後,國家雖然統一,但是境外敵對勢力顛覆唐政權的賊心依然未死,最典型的就是曾經一度兵臨帝都長安的東突厥汗國。唐太宗整軍經武,於即位後第三年開始大舉反擊,一場大戰下來就將這個稱雄於蒙古草原百餘年的遊牧政權滅亡並活捉其首領劼利可汗。此戰之後,草原各部落紛紛向唐朝稱臣。唐太宗對於投降歸順的草原貴族和平民百姓都給予妥善安置,在這一偉大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胡漢之間長達數百年的血腥廝殺在此告一段落。之後20多年,唐太宗為了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又相繼征服或以軍事手段懾服企圖破壞胡漢和平的一些國家和部落。

對內,唐太宗實行偃武修文、輕徭薄賦等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從魏晉以後經歷數百年戰火的華夏大地到此時才得到真正的安定。

4、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開國皇帝,即位後經過13年戰爭,基本上消滅了自唐朝滅亡以來華夏大地小國林立割據紛爭不斷的局面,經歷了近200年戰亂的華夏大地開始重新走上統一、安定、繁榮的和平軌道。

5、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4個兒子,明朝第3任皇帝。還是當皇子時就被明太祖委以統御北方的重任,先後數次掛帥領兵出境打擊蒙元殘餘勢力,穩定北部邊境。後來因為被建文帝逼迫,不得已以北京為中心率部下800人造反。短短几年裡,以劣勢兵力先後打敗數以十萬計的朝廷軍征討,然後揮師南進一舉攻克帝都南京,取建文帝而代之。

明成祖即位後,對內為安定民生、發展經濟派鄭和下西洋開展海外貿易,同時疏通大運河,加強南北往來。改革政治機構、設置內閣、編纂《永樂大典》。對外繼續對威脅邊境的塞外蒙元政權大舉用兵並親自披堅執銳,上陣殺敵。前後五次御駕親征,沉重打擊了以韃靼、瓦剌、兀良哈為代表的蒙元勢力,穩定北方邊境數十年之久。

6、康熙帝

滿清王朝入主中原後第二任皇帝。在位61年,統治期間對內緩和滿漢矛盾,推行維護民族團結的一些舉措,如開博學鴻儒科,吸納大量漢族知識分子進入政府工作。同時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安定,以武力平定企圖顛覆滿清政權的三藩勢力,收復企圖被鄭式政權分裂的寶島臺灣,驅逐沙皇俄國滲透進黑龍江流域的勢力,三次御駕親征蒙古準噶爾部落,予以沉重打擊,徹底粉碎了準噶爾企圖依託沙皇俄國分裂祖國的圖謀。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我舉的這位“文武雙全”的皇帝(其實還是偏文)的一位:蕭衍

清人所繪蕭衍畫像

蕭衍的文才,不再多談,不僅本人能文善詩工書,博採多藝,在文學、書法、音樂、繪畫等方面取得不俗成就,且能崇尚禮制,“專事衣冠禮樂”,使得北方“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均為東魏權臣高歡語)。而這裡稍微說一下蕭衍的武幹,他雖然並非歷代帝王中的佼佼者,但也有著出彩的表現,尤其是早期一些戰略識見。

關於蕭衍親自參與的戰爭,都集中在南齊時期:

1、建武二年(495年),北魏派大將劉昶、王肅等攻南齊司州,蕭衍隸屬於江州刺史王廣所部,進軍救援。在距離義陽郡一百餘里,齊軍畏懼強盛的魏軍,停滯不前,蕭衍自請領精兵先行,利用夜色掩護進據賢首山,魏軍不知此部齊軍有多少人數,不敢貿然進逼。至次日黎明,義陽城內齊軍望見援軍抵達,便出城攻擊敵軍大營,與蕭衍夾擊魏軍,最終迫使其撤圍離去。此役,可謂蕭衍在軍事上的初次經歷,雖只是一偏將,但他所表現出的果決與明智,已足以在南齊軍中嶄露頭角。

2、建武四年(497年),北魏孝文帝親自統帥大軍攻擊南齊僑置的雍州,蕭衍奉命赴援。十月,抵達雍州首府襄陽。此時,左民尚書崔慧景總督各路齊軍,蕭衍及雍州刺史曹虎等皆屬崔慧景麾下。建武五年(498年)三月,崔慧景等行至鄧城時,遭遇魏孝文帝親領的十萬騎兵,蕭衍明白此時如果倉促退卻,反倒是示弱於敵,於己更加不力,於是極力勸阻主帥崔慧景不要撤軍。崔慧景卻被嚇破了膽,只顧著自己狼狽逃命,一時間齊軍大潰,北魏騎兵乘勝進擊,取得大勝。而在諸將潰敗之時,蕭衍卻不慌不亂,領兵獨自距戰,殺死北魏騎兵數十至上百人,一路結陣斷後,所部得以無恙撤退。此役,崔慧景等部死傷極為慘重,只有蕭衍“全師而歸”。這是蕭衍的第二次重要的軍事表現,展現了他作為一位合格將領的基本素養。

(以上皆據《梁書·武帝紀》刪改而成)

除此兩例外,在其後討伐東昏侯蕭寶卷的屢次戰役中,蕭衍雖然少有親自陷陣的記載,但仍是制定了許多進軍方針,對蕭衍方面得以戰勝南齊朝廷起到了指導性的重要作用,這一點便不再贅述。其戰略識見,貫穿他的人生大部分時間,不管是在其稱帝之前還是在位前期(後期並未有太多接觸,所以沒有什麼概念),在此可再舉一例,我想這個例子也有不少人聽過:

天監五年(505年)十月,蕭衍派其弟臨川王蕭宏領軍北伐(此舉向來為史家詬病,北伐中資歷較深的大將呂僧珍曾哀嘆:“使始興、吳平為帥而佐之,豈有為敵人所侮如是乎!”),此次北伐,陣容極其豪華,但梁軍在攻克梁城後,蕭宏因其怯懦不敢再前行,眾將苦勸不得。蕭宏甚至在此後拋棄大軍逃回,致使梁軍大潰,損失巨大。

在失敗的北伐之後,北魏中山王元英有乘勝滅亡新生的南梁之心,他將新攻克的馬頭城的糧餉運往北方。梁軍朝臣為此迷惑,認為“魏運米北歸,當無復南向”,在此情況下,蕭衍卻極為清醒,提出了正確論斷:“不然,此必進兵,非其實也。”他當即派在前此北伐中的前鋒大將、冠軍將軍昌義之修葺位於梁魏前線的戰略要地——鍾離,領兵控扼。

果然,天監五年(506年)十月至次年,取得北魏宣武帝允准的中山王元英、平東將軍楊大眼攜數十萬魏軍,發起了自南梁建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南侵。而著名的鐘離之戰,就此打響。在昌義之的死守及名將曹景宗、韋睿的同心協力下,梁軍取得了南朝前所未有的空前大捷,呂思勉稱“此為南北交戰以來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洵足寒鮮卑之膽已”。

在鍾離之戰中,蕭衍不僅有著戰略眼光,還能注意協調援救大將曹景宗、韋睿的關係,他明白曹景宗高傲的性格,特地下敕給他說:“韋叡,卿之鄉望,宜善敬之。”而最終,曹景宗一生敬重的,也只有韋睿;韋睿也表現了相當的大度,不先爭功。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慨嘆蕭衍“得將將之術矣”。

晚年的蕭衍

據說當侯景叛軍攻入臺城時,八十六歲的蕭衍接見侯景,仍能使這位在北方令人膽寒的狡詐猛將為之攝伏。這不僅得益於他對於世事的某種程度的超脫及其數十年帝王身份形成的威嚴,亦與其早年戰爭經歷遺留下來的戰將之氣不無關係。因此,蕭衍在某些程度上確實也可堪稱“文武雙全”之帝王。


潯陽鹹魚

要說文武雙全,嚴格來說,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都算得上文武雙全。就連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這樣的農民皇帝,也有《大風歌》、《詠菊》這樣的作品流傳下來。以武功聞名的皇帝,比如漢武帝劉徹,也有《秋風辭》。肚子裡沒有點墨水,怎麼能成為一代明君,對不對?

下面挑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皇帝說一下。

漢朝:漢光武帝劉秀


歷史上稱劉秀統治時期為 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武功:

漢光武帝劉秀利用新莽政權被推翻後群雄並起、中原無主的有利時機,以武力進攻為主,以政治誘降為輔,先後鎮壓赤眉農民軍,兼併群雄。

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文治:

光武帝崇尚儒術,建國後,劉秀在洛陽修建太學,設立五經博士,恢復西漢時期的十四博士之學。在他的提倡下,許多郡縣都興辦學校,民間也出現很多私學。

代表作:

劉秀是一個很有學識修養的人,這一點從他下的詔書中就可以看出來,我們熟悉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有志者,事竟成也。”就是出自漢光武帝。

《與子陵書》
與子陵書古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鴻業,若涉春冰,闢之瘡痏,須杖而行。若綺裡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潁水之風,非朕之所敢望。


《勞馮異詔》
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勳。

隋朝: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和隋煬帝都是文武雙全的皇帝,鑑於隋煬帝爭議太大,這裡選他爹說說。

楊堅是開皇之治的開創者。

武功:

文帝在位期間,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中國農耕文明的巔峰時期。被西方人尊為“聖人可汗”

如果說秦始皇統一華夏是千古一帝,那麼隋文帝則是第一次實現了多民族統一。也為接下來的唐朝打下了基礎。

文治:

隋朝建立以後,楊堅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為加強中央集權,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

科舉制度也在隋朝創立,在今天看來科舉制度有諸多不合理之處,但是在那個封建時期,卻不失為最科學的選官制度,沿用千年。

代表作:

紅顏詎幾。玉貌須臾。一朝花落,白髪難除。明年後歲,誰有誰無。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以來就備受尊崇。他統治時期被稱為“貞觀之治”

武功:

李世民在早年就隨父多次出征,平服發生在今山西省內的各種叛亂和抗擊東突厥人的入侵。並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史稱

晉陽起兵。攻入長安,滅隋

唐朝建立後,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因此,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

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役:

  • 其一,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
  • 其二,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 其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
  • 其四,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登基後,在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

被稱為“天可汗”的皇帝,能差麼?

文治:

貞觀初年,李世民詔令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圖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書20餘萬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館”以儲圖籍。

另有“史館”、“司經局”、“秘書省”和“崇文館”等,其藏書質量和數量遠遠超過前代,史稱“群書大備”

代表作:

草秀故春色,梅豔昔年妝。 —— 李世民《元日》
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 李世民《飲馬長城窟行》
凍雲宵遍嶺,素雪曉凝華。 —— 李世民《望雪》
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 李世民《飲馬長城窟行》
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 李世民《飲馬長城窟行》

宋朝: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有一本武功秘籍:《太祖拳》,拳法講究實戰,攻防格鬥,起如風,擊如電,前手領,後手追,兩手互換一氣摧。

憑此一點,就足以在各位皇帝面前稱雄了。

武功:

趙匡胤早年跟隨後周世宗柴榮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

曾在北漢、契丹聯軍入侵,大將臨陣逃脫的死生存亡關頭,振臂高呼:“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拼死一戰!”使得後周軍士氣大振,竟打得敵軍潰敗而逃。此戰中左臂還中了一箭。

在跟隨柴榮征伐淮南時,趙匡胤又說:“揚州兵敢有過六合的,砍斷他們的腳。”竟又斬殺敵軍萬餘人。

柴榮死後,幼帝登基,趙匡胤的親信在軍中散佈謠言,使軍心動搖,後黃袍加身,史稱“陳橋兵變”

北宋建立後,趙匡胤又先後經歷“荊湖之戰”、“宋滅後蜀之戰”、“宋滅南漢之戰“、”宋滅南唐之戰”等戰爭。真正地結束亂世,統一中原。

文治:

宋朝被稱為文人的樂園不是沒有道理的。“重文輕武”是基本國策,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設殿試,厚祿養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

同時,趙匡胤重視圖書建設。建國之初,注意收集各國遺留圖書,用以充實官府藏書。建國初,三館(史館、昭文館、集賢院)僅有書12000餘卷。通過徵集和獻書,於開寶中,官府藏書增至8萬卷。為北宋官府藏書奠定了基礎。

代表作:

《詠初日》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先寫這麼多……明成祖朱棣,清康熙愛新覺羅·玄燁 有空再寫- -


也可自話

第九名:清聖祖康熙 康熙在位時期,智擒鰲拜,剿撤三藩,南收臺灣,北拒沙俄,西征蒙古,興修水利,治理黃河,鼓勵墾荒,薄賦輕稅,愛民如子,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開創中華帝國的另一個黃金時代。

第八名:明太祖朱元璋 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第七名:元太祖鐵木真 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諡號為聖武皇帝。

第六名: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在位期間,致力於統一全國。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策略,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至其胞弟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覆滅亡吳越、漳泉及北漢後,方才完成統一全國大業。趙匡胤於建隆二年(961年)及開寶二年(969年)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

第五名: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第四名:隋文帝楊堅 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並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

第三名:漢光武帝劉秀 東漢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莽末年,劉秀在家鄉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第二名:漢高祖劉邦 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 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


第一名:秦始皇嬴政 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施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又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孤狼嘯月31600808

中國曆代王朝,“文武雙全”的皇帝都不少,野史裡英姿颯爽的橋段也很多。今天不妨說個“文武雙全”到叫人哭笑不得的皇帝:清朝道光皇帝旻寧。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裡大敗虧輸,顫巍巍簽下喪權辱國《南京條約》,親手揭開中國近代落後捱打一頁的道光皇帝,影視劇裡常是一幅悲催模樣,除了艱苦樸素基本找不到亮點。這樣的人還“文武雙全”?看看史料就知道,那是相當的文武雙全。

首先說“文”,做皇子時的旻寧,就以勤奮好學著稱。以《南亭筆記》記載,登基後的道光皇帝,還給大臣自誇“內府群書朕已遍覽”。文化貢獻也不含糊,清朝的《康熙字典》,就是由他親自主持查漏補缺,狠狠糾正了其中20多卷錯漏,才叫這部文化寶典煥然一新,至今方便國人教育生活。如此文化貢獻,堪稱大師級別。

但這位“大師級”皇帝的滿腹經綸,也經常用在批奏摺裡,為了樹立強大威信,每當一份奏摺拿到手,道光皇帝都先不管奏摺裡說啥,抄起筆就一個字一個字批改,把奏摺裡所有的句式語法錯誤乃至錯字,一個個全挑出來。藉著這由頭把上奏摺大臣罵得狗血淋頭。每到這時,得意掉書袋的道光皇帝,常是一派大師風範。

日久天長,滿朝文武都長了心眼,上奏摺就講究四平八穩,雲山霧罩扯一大通,就是半點實在事不講。為免挨道光皇帝罵,官員們各個欺上瞞下,只求把這“大師”皇帝哄高興。如此荒唐景象,恰如當時名臣曾國藩的吐槽:九卿無一人陳時政之得失,司道無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緘默。大家集體磨洋工,“磨”得大清朝近乎歇菜。

這哭笑不得的磨洋工場面,細論起來,確是道光帝“太有文化”惹的禍。

但能和道光帝這“文才”比“哭笑不得”的,卻當屬道光皇帝那一身強大武功。

論起來,道光皇帝旻寧當年能從眾多阿哥里脫穎而出,早早站穩了皇位繼承人的角色,與其說靠了多年老實巴交習文,不如說靠了危難時刻顯身手的好武藝。嘉慶年間“天理教之亂”時,天理教糾集高手夜襲皇宮,眼看毫無防備的皇城,就要在一群叛軍的突擊下瞬間淪陷。

卻是臨危不亂的旻寧手持火槍,黑夜裡彈無虛發,子彈打光了就換彈弓,硬是單槍匹馬把天理教頭腦們團滅,這才有驚無險守住皇城,救了大清朝一命。

就憑這一身堪比沙場狙擊手的硬功夫,旻寧哪怕後來不坐皇位,改去浪跡江湖,也妥妥能打拼成一方豪俠,沒準還是能被寫進武俠小說的風流角色。

而且千萬別誤會,武藝高強的道光皇帝旻寧,也絕非有勇無謀之徒。他登基後的西域“張格爾叛亂”裡,遠在北京城的旻寧,幾乎天天盯著地圖看,一拍腦袋就寫作戰計劃,幾乎是手把手指揮,步步把叛軍的動向算計在內,“遙控”著清軍摧枯拉朽打贏平叛戰爭。單以排兵佈陣的本事說,即使放在清代三個世紀的各位皇帝裡,旻寧的軍事水平,也絕對有資格排進前幾名!

但問題是,一身武藝的道光皇帝旻寧,謀略水平固然強,管理能力卻是弱。在他的幾十年勵精圖治下,大清軍隊卻是越治越腐,就連基本的鑄炮造槍,工藝都退化嚴重。前線士兵用的鳥槍,竟有一百年都沒換過的奇特事。沿海好些要塞炮臺守軍,寧可把明朝留下的老火炮搬出來,也打死不用道光年間新鑄的“先進火炮”——道光年間武器偷工減料嚴重,新火炮炸膛都是常事,簡直是用生命來開炮。

正是這被“武功強人”道光帝越治越壞的戰備水平,讓清軍在鴉片戰爭開打後就被打花。各級官員們卻繼續報喜不報憂,管他前線水深火熱,能哄道光帝一時是一時。以至於沿海連番淪陷,諸多將領壯烈捐軀時,自我感覺良好的旻寧,竟還誤以為清軍前線形勢一片大好。更不停下令前線將軍別手軟,一定要團滅了英軍再收工。直到英軍迫近南京,前線牛皮再也吹不下去,這才撞上喪權辱國的現實。

雖說一場鴉片戰爭,大清朝軍事裝備差距明顯,但是,如果沒有道光帝旻寧拙劣的治理決策,大清朝,不至於這麼慘

這位“文武雙全”皇帝,一生的唏噓功過,哭笑不得之中,卻也有另一個淺顯的生活道理:倘若找不準發力方向,不顧事實的瞎忙,就算如旻寧一樣文武雙全,結果也可能悲劇。


我們愛歷史

中國上下五千年,王朝更迭,江山易主,時有發生,而歷朝歷代的皇帝更是如走馬燈般,你方唱罷我登臺,其間賢明有為者屈指可數,至於“文武雙全”者更是鳳毛麟角,縱觀古今,我覺得有一位皇帝或許可以當得起這四個字。



魏文帝——曹丕,朋友們看到這個名字,可能有點失望,其實後世對曹丕多少有點誤解,甚至上說是醜化,大家眼中的曹丕或許是這樣一個形象:能力不如父親曹操,活在其父的光環下,是一個“官二代”,靠著陰謀詭計登上皇位,不但如此,薄情寡恩、喪盡天良,意欲殺死才高八斗,七步成詩的弟弟曹植,著實可恨!事實呢,真的如此嗎?其實不然,受小說演義、民間傳說的影響,後世對曹丕是有很大誤解的,這是不公平,真實的曹丕到底如何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曹丕,曹操次子,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群書,通曉諸子百家學說。曹丕文學成就甚高,詩詞賦皆在行,尤其擅長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合稱為“建安三曹”,其所著《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其所寫《燕歌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學七言詩,文學成就,可見一斑,可以這樣說,即便曹丕沒有生在帝王家,靠著他的才華,也足以在中國文壇佔據一席之地。


曹丕文學成就極高,武功同樣不遑多讓,六歲射箭,八歲騎馬,十歲隨父親南征北討,從小鍛鍊了強健的體魄。曹丕善擊劍騎射,好博弈彈琴,曾與奮威將軍鄧展探討武藝,以甘蔗為劍,大敗之。由此可見,曹丕同樣也是一位武學高手。

除了文學武藝這些細枝末節,曹丕雄韜武略,精研政治,勤於國事,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有為君王。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曹丕絕對當得起“文武雙全”四個字,難能可貴。

感謝朋友們的閱讀,才疏學淺,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你們心中的文武雙全皇帝人選是誰呢,歡迎留言探討~


青燈以沽酒

如果把文武雙全定義成文治武功,那有很多,歷史上400多位皇帝,除了一些爛泥扶不上牆的,其他的都可以稱之為文武雙全,只是他們遇到了不適宜的時代,或者碰上更厲害的對手。本文的文武雙全,僅指會吟詩寫文,又有武藝傍身等閒三五好漢進不了身的諸位帝王

第一位漢高祖劉邦

稱得上白手起家,前期打仗,雖有樊噲護體,估計也是親身上陣,而他的老家沛縣,本就是傳統武術之鄉遍地武館,劉邦的武功,太高不可能,估計和一般武將差不多

詩詞方面,留下《大風歌》,千古傳唱,就算仿版的,也很知名

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家鄉

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

第二位,魏文帝曹丕

出身漢末亂世,打小軍營長大,跟著父親曹操南征北戰,有曹操在,估計能親身鬥將可能性不大,武藝應該偏向佩劍防身,史書記載善擊劍、好騎射

文學方面,曹丕是大拿,和父親曹操兄弟曹植,並稱三曹,無論詩詞歌賦還是文學藝理,放哪朝代,都是宗師級的。當然,逼迫兄弟七步成詩更有名一些。這裡分享一首《兄弟辭別》

鬱郁河邊樹,青青野田草。

舍我故鄉客,將適萬里道。

妻子牽衣袂,抆淚沾懷抱。

還附幼童子,顧託兄與嫂。

辭訣未及終,嚴駕一何早。

負笮引文舟,飽渴常不飽。

誰令爾貧賤,諮嗟何所道

第三位,隋煬帝楊廣

結束三百年分裂的是楊堅,可滅南陳領兵一戰而定的則是楊廣。隋煬帝一生戎馬,雖成帝王,也喜御駕親征,這樣的皇帝,武功之高可想而知。在大唐雙龍里,人家楊廣更是超脫人類的先天高手

楊廣少年時,由庾信啟蒙,後又師從南朝百餘位文藝高人,學藝百家自成風格。就像李連杰,出道時,隨師父走遍大江南北,拜訪數百高手,成了功夫皇帝,楊廣也差不了多少。分享一首《夏日臨江》

夏潭蔭修竹,高岸坐長楓。

日落滄江靜,雲散遠山空。

鷺飛林外白,蓮開水上紅。

逍遙有餘興,悵望情不終。

第四位,唐太宗李世民

這位爺的文治武功,無論廣義狹義,大家都很熟悉。據說李世民酷愛書法,最喜歡臨摹王羲之的蘭亭集,親自寫《晉書王羲之傳》,講真,李世民還能稱為史學家。如考試問道晉書都有誰編寫的,填個李世民,準能得分。有個趣聞,蘭亭集正品,就藏在李世民墓裡

第五位,宋太祖趙匡胤

唐宋為文明盛世,宋朝帝王一脈各個都是文藝奇人,有畫家,有書法家,有詩人,可這宋太祖一生只寫了一首半詩,分享如下

詠月詩

未離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萬國明

誰要能補全,估計未來和唐宗宋祖等高,有試試的沒?

文學不談了,武藝上,趙匡胤實打實的拳腳宗師,歷代帝王就算能穿越,估計也沒人能打的過他,冉閔不算。太祖長拳,太祖盤龍棍,都是能引發武林大亂的絕世典籍!其地位,不下於射鵰中的《九陰真經》。後世聚賢莊一戰,喬峰太祖長拳之下,群雄俯首

太祖之後,火器時代了,帝王文武真成了文治武功,不寫了,喜歡的點個攢唄


靈石蘊珠寶

中國歷史上文武雙全的皇帝不乏其人,尤其是那些有開拓精神,或者草創帝國的皇帝,大都要文能文,要武會武,用“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去概括,不為過。當然,皇帝的文治武功,其武,主要指帶兵打仗的能力,並非指他單打獨鬥的技巧。而文治,既指其擅長詩詞歌賦,又指其治國理政的才能。而這兩方面都達到極高境界的,宋太祖趙匡胤堪稱佼佼者。

行武出身的他,能詩。趙匡胤武將出身,是個赳赳武夫,不過,這個武夫也作過詩。當年,還沒當皇帝的時候,他有一回同朋友喝酒聊天談詩,其中一個朋友作了一首《初日》,作完念給大家聽,十分得意。趙匡胤聽後,感覺對方的詩語句雖然工整,但意境卻很淺陋,隨口說對方的詩不過爾爾。朋友不服,說有本事你來一首?

趙匡胤便隨口吟出一首《詠初日》:“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對方一聽,登時就被這王者霸氣感染了,不得不服。當然,趙匡胤這詩的意蘊也並不是很深,文辭也不是特別好,但氣勢磅礴,理想高遠,比喻精當,是一首成功的言志詩。

作為武將,他打仗很勇敢。趙匡胤當時服務於後周,當了禁軍近衛班直的東西班行首,即帝王的侍衛,後來在開封府尹柴榮手下任開封府馬直軍使,柴榮繼位為皇帝后,他以老部下繼續追隨。

顯德元年(954)三月,北漢聯合遼國進攻後周,柴榮率軍出征,漢遼聯軍與後周在高平展開激戰,開戰之初,周將怯戰,先鋒樊愛能沒戰幾回合就逃跑了,大家都知道,打起仗來都是亂哄哄的,前面一逃,後面的就會作鳥獸散,因此,後周軍隊馬上大亂。這時,柴榮身邊只有趙匡胤和張永德二將,而且只剩下親兵4000人,軍隊一散,便顯得十分孤立。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趙匡胤請示柴榮,說用這4000人兵分兩路,變被動為主動去攻擊,先穩住陣腳,拖住敵軍,等待在路上起來的支援。柴榮無其他法,同意了趙匡胤的建議。

因此,趙匡胤和張永德各率2000人,殺向敵軍,以一敵十,一時也未馬上潰敗。在殺得難捨難分之際,趙匡胤突然被敵箭射中,他強忍疼痛,帶傷作戰,挺身在前。不久,援軍趕到,軍心大振,一舉打敗了漢遼聯軍,“高平之戰”取得勝利。這次戰鬥,充分顯示了趙匡胤的軍事才能和膽識,他因戰功被柴榮授殿前司都虞候。而最關鍵的,他是通過這次戰鬥獲得了柴榮的信任,後來柴榮去世,他通過陳橋兵變上位為皇帝,開創了宋朝基業。


帝國的臉譜

中國文武雙全的皇帝比較多,在這我介紹我心目中最尊敬的兩個。

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建立於618年,建立者唐高宗(李淵)。唐朝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一個朝代,在這樣繁榮昌盛的社會下出現了古代中國有史以來人才名人最多的朝代,其中李世民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李世民是唐朝的開國功臣,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為建立唐朝南征北戰,其軍事能力更不用說了。他在位期間,唐朝國迅速提升,農民安居樂業,創下貞觀之治,為開元盛世打下堅實基礎,唐太宗是古代中國十大千古一帝之一。

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是元朝的開國君王,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忽必烈是個文武雙全的皇帝,是中國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開創了古代中國又一個大一統朝代,其國土面積是古代中國最大的,行省制度是從元朝開始的。


我的社會觀

文武雙全確實很難,可能光武帝劉秀算是一個,而大清國的乾隆皇帝也勉強算是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