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地標產品如何變成“錢袋子”?這些短板需補齊!

近幾年來,我市各地積極申報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目前全市共有17種“地標”產品,數量居全省前列。

我國的地理標誌產品分為三種,分別是中國地理標誌產品、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分別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原國家質檢總局、農業農村部審批。地標產品旨在對某一區域內的產品進行品質和特色或者知識產權保護,對於提升市場競爭力有重要作用。地理標誌產品可以是初級產品,也可以是經過加工的產品;既可以是農業類的,也可以是工業類的。

2006年,“梅州金柚”成為全市首個獲得原國家質檢系統的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迄今梅州在通過質監繫統獲得的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共有11個,通過原檢驗檢疫系統獲得的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個,在農業部門進行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的產品共4個,另外,通過原工商總局獲得的地理標誌證明商標3個。

近幾年來,梅州市大力支持申報“地標”產品,2017年還印發了《梅州市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獎勵細則》,對每個成功申報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的單位獎勵15萬元。在蕉嶺、五華和豐順等縣,當地政府在申報前期就撥付專項經費,有效地推動申報工作開展。這使得梅州市的“地標”產品數量突飛猛進,7成以上的“地標”產品為近3年獲得。

產品獲“地標”保護身價陡增

在五華縣,申報“地標”已經連續兩年寫入縣政府工作報告,將此作為提升五華特色農產品、食品及手工產品品牌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形象的抓手,該縣近年來先後有“長樂燒酒”“七畲徑茶”“大田柿花”三個產品獲得“地標”保護或認證。

“我曾7次到北京取經學習,就是為了協助政府申請‘七畲徑茶’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為了我們七畲徑獨特的製茶工藝和優質的茶葉可以得到國家的認可和保護。”今年通過審核的“地標”產品“七畲徑茶”龍頭企業負責人李等祥說。李等祥所在的松崗嶂有機茶葉專業合作社是當地最大的茶葉合作社,每年有70多噸的茶葉從這裡產出,並大量銷售到華北地區。2年前,李等祥試圖打開山東市場,雖然產品受到客戶的認可,但由於沒有國家性的產品證明,他錯失良機只能委屈地與當地的茶葉廠家合作進行貼牌銷售。

而今年,取得了“地標”保護的“七畲徑茶”身價陡增。李等祥幾十噸的紅茶,憑藉著這鍍金名片,讓不少素未謀面的北方商家特地來考察和訂貨。

“地標”讓藏在深山裡的特色產品獲得了更高的市場知名度。八鄉山番薯、蕉嶺冬筍、大田柿花等一批農特產品往產業化方向邁出了新的步伐,不僅從業人數增加,產業規模和產值也不斷擴大。

“地標”產品發展出現“頭重腳輕”現象

儘管如此,“地標”對於產業推進的作用還有很大開發空間。

調查發現,我市最早的“地標”產品“梅州金柚”,在獲得“地標”保護之後的12年裡全市金柚產業不斷壯大,目前全市金柚種植面積58.64萬畝,總產89.92萬噸。但是,目前通過原質檢總局授予的“梅州金柚“地標產品專用標誌使用權的企業僅6個。而其餘如西巖烏龍茶、馬圖綠茶等“地標”產品的可使用專用標誌的企業數量更是隻有一二家。“地標”申報制定的行業標準,發揮的規範引導作用發揮不明顯,甚至有不少企業都不清楚有此類標準。

梅州市木子金柚專業合作社是首批“梅州金柚”“地標”專用標誌使用企業,負責人李永生表示:“地標產品保護對於我們的金柚產品而言,是市場通關的有效證明。但是我市的‘地標’產品管理和推廣方面還需要加大力度,‘地標’保護產品監管主體與農業部門、行業協會對產業推進的協同作用仍然不足,政策和資金應該是主要影響因素。”

梅州市質監部門的相關人員認為,當前梅州市的“地標”產品的後期宣傳推廣是零散的,缺乏有效的系統性的推動力量,出現頭重腳輕的情況。因此地標產品雖然達到了一定的數量,但是要培育出具有產業影響力、品牌影響力的“地標”產品還需要填補利用不足的短板。

申報成功後的保護和推廣還需下大力氣

幾乎與梅州金柚獲地標保護的同一時期,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豆瓣納入了地理標誌保護範疇。成為“地標”的9年後,該區豆瓣總產量達到105萬噸,較之保護前增長了5倍以上;實現工業產值88億元,較之保護前增長了近15倍。目前,該區已有105家企業被核准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佔豆瓣生產企業總數的90%以上,並建立了完善的檢測體系。

同在廣東的“新會陳皮“,已經從“一個小柑、一塊小陳皮”發展成“一條大產業鏈”,新會柑種植規模從1萬多畝增長至4萬多畝,年產值從4千多萬元增長至17.5億元,相關種植、生產、銷售、旅遊文化等產業蓬勃發展。據介紹,江門市新會區政府先後兩次批准在區財政行事單位補充經費中安排約50萬元作為申報示範區工作經費;每屆文化節下撥專項經費以扶持陳皮產業發展,對該產業累計投入超1000萬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年獲“地標”的“清涼山茶”的相關企業負責人潘意玉希望,依託梅江區茶葉協會,組織協會成員參加全國各地展銷會,加大梅江區“清涼山茶”的宣傳推介,拓寬銷售渠道,使得這一區域品牌讓更多消費者知曉,通過提質增效帶動茶企、茶農發展增收。

“扶上馬”還需“送一程”

日前,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豆瓣等成都7個“地標”產品登上中國品牌價值榜。成都通過發揮地理標誌產品品牌引領作用,打造地理標誌“成都品牌”,對我市的地理標誌產品的發展具有示範作用。

當前申報鼓勵政策力度比較大,但申報成功後“地標”產品的發展後勁不足。發現地方特色,申報“地標”,是政府和企業產品品質和品牌意識的覺醒。但如何將特色好東西轉化為產業經濟效益,通過規範去引導產業發展,用政策去推動發展,需要政府相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等集中力量共同合作再加把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