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范仲淹的《鬥茶歌》來看茶文化:鬥茶,從宋代到今天的茶屆爭霸

從范仲淹的《鬥茶歌》來看茶文化:鬥茶,從宋代到今天的茶屆爭霸

圖源:中華古玩網

范文正公這首詩全名《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簡稱《鬥茶歌》,堪稱有宋一代茶詩的奇制,遠承盧仝《七碗茶詩》,後開楊誠齋《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黃山谷《煎茶賦》,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全詩共六韻二十一聯,一氣呵成,首尾相應,讀來暢陝淋漓。前七聯兩聯一轉韻,從建溪茶產地、種植、採摘、製作,到北苑民間鬥茶,一路寫來,如春日行山陰道中,自是風光無限。詩歌開篇即說建溪茶得來不易,是“武夷仙人”移栽過來的,因此稱作“奇茗”。

從范仲淹的《鬥茶歌》來看茶文化:鬥茶,從宋代到今天的茶屆爭霸

建溪茶產於宋代建安,即今福建建甌壑源、鳳凰山一帶,因臨近建溪口,因而稱作建溪茶,又稱壑源茶。唐末五代時北苑為南唐宮苑,主要用來為宮廷監製貢茶。入宋之後北苑、壑源、鳳凰山一帶均稱北苑,成為宋代御用貢茶園,所產茶總稱北苑茶,又稱建溪茶。

宋代設福建路轉運使,負責貢焙之事。

丁謂、蔡襄、宋子安、賈青、鄭可簡等先後漕閩,專修貢焙,北苑茶從此成為茶中絕品,有大小龍團、密雲龍、龍團勝雪等名號。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記載說:“建安北苑茶,始於太宗朝,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遣使造之,取像於龍鳳,以別庶飲,由此入貢。”“至道間,仍添造石乳,其後大小龍團,又起於丁謂,而成於蔡君謨。”

從范仲淹的《鬥茶歌》來看茶文化:鬥茶,從宋代到今天的茶屆爭霸

北苑貢茶專供帝王“玉食”外,也分賜大臣。

據歐陽修《龍茶錄·後序》記載:“茶為物之至精,而小團又其精者,錄敘所謂上品龍茶者是也。蓋自君謨始造而歲貢焉,仁宗尤所珍惜,雖輔相之臣未嘗輒賜,惟南郊大禮至齋之夕,中書、樞密院各四人共賜一餅,宮人剪金紙為龍鳳草貼其上。兩府八家分割而歸,不敢碾試,但家藏以為寶,時有佳客,出而傳玩爾。至嘉佑七年,親享明堂,齋夕,始人賜一餅,餘亦添預,至今藏之。”

當時一餅小龍團,值中產人家半年的收入,可見其珍重程度了。

從范仲淹的《鬥茶歌》來看茶文化:鬥茶,從宋代到今天的茶屆爭霸

蘇軾曾有詩云:“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舊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

是直指時事的,不無諷喻之意。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這兩句描寫北苑貢茶製作情況。

宋代製作團茶尤其講究,茶葉經過蒸青之後,要經入榨、研磨、過黃等程序,去除茶葉草青氣和茶膏,惟留馨香甘淡。因而唐宋時期茶葉以甘香為主,被譽為“甘露”。

據《福建通志》記載:宋代北苑貢茶屬蒸青茶餅類,有龍團、鳳團等名號。壓制茶餅用模,模具有銀模、銅模,圈有銀圈、銅圈、竹圈。模形有圓形、方形、稜形、花形、橢圓形等。模具上刻有龍鳳、花、草等圖紋。其中方形茶餅稱“鑄”,圓形茶餅稱“團”。

《鬥茶歌》中的“方中圭兮圓中蟾”,是說方形的茶餅如玉圭,圓形的茶餅如月蟾,都是用來形容茶餅形狀的。

從范仲淹的《鬥茶歌》來看茶文化:鬥茶,從宋代到今天的茶屆爭霸

“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兩聯四句,具體描寫鬥茶過程。

宋代鬥茶煎水用瓶,取火用爐,鼎是爐的雅稱。

《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

茶爐用首山銅磨製,足見其珍貴了。中泠水,也稱中泠泉。中泠水由南泠、中泠、北泠三眼泉水組成,而以中泠湧水最多,三眼泉水總稱為中泠泉,匯聚於揚子江中的金山寺旁,又稱揚子江心水。

清人潘介《中泠泉記》文章中記載說:取水應在辰時,須依時乘船至江心,用專門的取水器具伸到石窟中取水,“若尋千尺,始得真泉;若淺深先後,少不如法,即非中泠真味。”

“瓶攜江上中泠水”,是用來形容水的珍貴。

從范仲淹的《鬥茶歌》來看茶文化:鬥茶,從宋代到今天的茶屆爭霸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具體描寫點茶景象。

宋代飲茶,最重點茶法,由此又有分茶、鬥茶的區分。

詳見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茶味如甘露,飲罷如醍醐灌頂。茶香氤氳,鬥試時如入芝蘭之室,身心俱清。兩句極寫鬥試茶湯香味景象。至於輸贏結果,詩人則以幽默的筆觸描寫道:“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鬥勝後如同登錄仙籍,志得意滿;鬥輸後則如同降將一般,含垢忍辱。

這些都是描寫民間鬥茶場景的絕妙好詞,不同於文士雅鬥,不同於蔡君謨同蘇才翁、周韶的文鬥,決定是要分出勝負的。

從范仲淹的《鬥茶歌》來看茶文化:鬥茶,從宋代到今天的茶屆爭霸

接下三聯述說飲茶的功效。

佳茗多產自山岩,論功不愧瑞草。可清神,可醒醉,可為屈子招魂,能令劉伶清醒。三聯一氣呵成,如金盤走珠,饒有趣味。

接著詩人筆峰一轉,從七言換作五言,恰如平地起波瀾一般,讚歎說:“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詩詞之趣味、之氣勢、之奧秘,在此和盤托出,真乃的是個中妙聖手也!

從范仲淹的《鬥茶歌》來看茶文化:鬥茶,從宋代到今天的茶屆爭霸

范文正公不但文韜武略超群,而且胸懷坦蕩,有古仁人君子之氣度。

我們讀他的《岳陽樓記》,讀他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詞,無不散發著一種豪邁儒雅之氣節。正是因為這樣的胸懷和氣度,才能將諸如點茶、燒香、掛畫、插花這樣的閒雅之事做到極精微處。

唐宋時期,四般雅事不僅是文人墨客雅事的日常生活內容,也是籍此修養身心的途徑。

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念,乃是歷代士子的人生準則。而籍茶修禪,又是這一儒家理念的昇華,如同一朵優缽羅花,盛開在歷史雲煙和生命泥沼之中,吐露芬芳。

從范仲淹的《鬥茶歌》來看茶文化:鬥茶,從宋代到今天的茶屆爭霸

接下三聯換韻,又轉為七言,繼續說飲茶的功效。結尾一聯不換韻,但出句增至十字,大有長波逐浪之意。卻不料詩人忽然煞筆而住,輕輕吟誦道:“君莫羨花間女郎,贏得珠璣滿鬥歸”,如同驚濤駭浪之中,忽然風平浪靜,水波不興,停楫罷櫓,任意西東。文章之妙,於此盡矣!

范仲淹這首《鬥茶歌》,藝術再現了宋代民間鬥茶場面,也是歷代畫家們所鍾愛的茶文化題材。

南宋劉松年“鬥茶圖”、“茗園賭市圖”、元代趙孟頫“鬥茶圖”等,都是描寫唐宋時期男子鬥茶場面的佳作。

從范仲淹的《鬥茶歌》來看茶文化:鬥茶,從宋代到今天的茶屆爭霸

自元明以來,隨著異族頻繁入侵和專制統治,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出現斷裂,諸如唐代煎茶、宋代點茶這樣的傳統藝能早已湮沒無聞,稍稍有幾分恢復者,觀者往往驚怪不已,以為是“日本茶道”、或“韓國茶禮”,正所謂“數典忘祖”者也,令人唏噓不已。

這些其實是唐宋時期“四般雅事”之一,後來東傳至日韓,並得到保留,在大陸卻漸次式微甚至淹沒了。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復興的呼聲越來越高,一些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了傳統藝能的優雅和深奧,認識到了蘊藏其中的傳統文化底蘊。

從范仲淹的《鬥茶歌》來看茶文化:鬥茶,從宋代到今天的茶屆爭霸

僅就茶文化而言,如果要復興中華茶道文化,就應該從唐代煎茶、宋代點茶開始,從煎茶、鬥茶、分茶開始,這樣才能找到中華茶道文化的源頭。

正如宋代理學家朱熹《觀書有感》一詩所吟誦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正本清源,反樸歸根,這樣中華茶道文化才真正有了“根本”,有了生命力,才能開放出美麗的花朵。

這大概是范仲淹《鬥茶歌》帶給我們今人的一些啟示吧?

從范仲淹的《鬥茶歌》來看茶文化:鬥茶,從宋代到今天的茶屆爭霸


從范仲淹的《鬥茶歌》來看茶文化:鬥茶,從宋代到今天的茶屆爭霸

常說茶文,同講盞史,偶看山水,引經據典,多為編整,請勿K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