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武夷山:若是時光倒流八百年,探訪朱熹墓

行走武夷山:若是時光倒流八百年,探訪朱熹墓

晨起,天色猶晴;打開窗簾,曙光明媚。

上午7:00許,我獨自於村街早餐後,至南源嶺村口等候去建陽的班車(車由武夷山市汽車站始發,經停南源嶺);約8:00,登車(小巴,車費15元/人);車程1小時,抵達建陽汽車站——該地,原為閩省南平市(地級)轄下一縣級市(1994.3“撤縣建市”),別稱“潭城”;2014.5,南平市治遷駐於此,其被“撤市設區”,現有人口31.7萬(2016);高鐵武夷山東站,即坐落建陽區地面。源自閩北黃崗山的崇陽溪,經武夷山市南來,緩緩穿越建陽城區,流往閩江;水面在城區一段,變得相當寬闊;沿河兩岸,應該是城市中心區域:樓宇、商肆鱗次櫛比,公園、學校、民舍、廣場……參雜其間,街道車水馬龍,市民臨流晨練……看來,這座規模一般的小縣城,還是經營得滿不錯的。

行走武夷山:若是時光倒流八百年,探訪朱熹墓

我在汽車站,詢一小賣部老男:有否本土地圖賣?他翻出一張2012版的《建陽市區交通圖》,開價8元(原價6元);我笑了:老兄,這可是6年前的東西,早已失去實用價值啦,你還想漲價脫手?對方一臉懊惱,白了我一眼……

行走武夷山:若是時光倒流八百年,探訪朱熹墓

朱熹墓,址在黃坑鎮九峰村所轄之“後塘”(自然村)大林谷,距建陽城區78km;建陽汽車站每天有多班“農村公交”(亦是小巴/流水發班)直達黃坑,車費20元/人,車程約2小時。我搭上了上午10:00那趟車——沿途(X809縣道)路況甚好,來去兩車道,瀝青或水泥的平展路面。車行半途,天色多雲轉陰,蒼穹一派灰濛濛的,看得人心頭不免壓抑;氣溫與昨日彷彿,體感悶熱、微汗;中午時分,在黃坑鎮口下車,頭頂淅淅瀝瀝飄起雨來,雨勢不大,且飛且歇,至晚皆如是。

行走武夷山:若是時光倒流八百年,探訪朱熹墓

黃坑,舊稱“唐石裡”;因境內盛產優質稻米,坊諺“葉黃滿坑金”,故而得名“黃坑”。

傳,南宋景定元年/1260,此處“田出嘉禾,一本十五穗(?)”,建陽縣亦因之備受朝廷青睞,一度被詔令更名“嘉禾縣”(確有史載)。如今,黃坑鎮政府正在當地大興土木,著力打造一個以“朱熹墓”(全國重點文保單位/2006.5公佈)為軸心的所謂“朱子林景區”——他們在鎮口最顯著位置,豎起一尊高大的朱熹雕像(雕像背後,是一“朱熹公園”),凡經由斯處者,第一眼就能瞧見“朱像”;

行走武夷山:若是時光倒流八百年,探訪朱熹墓

行走武夷山:若是時光倒流八百年,探訪朱熹墓

鎮口通往後塘的鄉道,早前乃是“宋徽國文公朱子墓道”(路側碑亭內,有一清道光戊申年/1848所立之石碑),現在被整修、拓寬,並建起一三門四柱三樓的(沖天式)石牌坊;墓道兩邊,綠植蜿蜒,點綴著一方方“朱氏語錄石”;道及後塘村頭,那兒完全是一片建築工地,據說,要落成一“朱子紀念館”建築群,包括“半畝方塘”、“朱子後裔狀元榜”、“八閩子弟狀元榜”、“考試祈福閣”等構築(預算總投資1800萬元,“朱子後裔”捐助120萬元),光是其“主體大樓”(定名“龍歸堂”),即佔地997平米;墓道在村口,與村落“擦肩而過”,拐向村後的丘阜,路旁又有若干尚未竣工的亭臺、廊房;墓道再前去,全以鵝卵石鋪向山坡(之前皆系瀝青路面),盡頭,便是“隱居”於一片松柏叢中的朱熹墓塋……我徒步走完了新修的墓道,估摸總長超過1km。有知情者告:“所有這些路啊,坊啊,館啊,幾乎都是政府掏的錢;景區的管理人員,也都是鎮裡招用的,上班拿工資”——(以下刪節)

行走武夷山:若是時光倒流八百年,探訪朱熹墓

行走武夷山:若是時光倒流八百年,探訪朱熹墓

行走武夷山:若是時光倒流八百年,探訪朱熹墓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祖籍江西婺源(宋際隸屬徽州),出生福建尤溪(今屬三明市);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在中國古代學術界,孔子,向被奉為早期儒學的開山權威,而朱氏,則是後期儒學之集大成者;其著《四書章句集註》,元、明、清三朝均欽定為開科取士必讀本,還有一部《楚辭集註》,直到1972,猶被毛澤東拿來當作“國禮”,贈送來華訪問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朱在黃坑的墓址,據說,是他本人生前依夢境而擇(那個“龍歸後塘”的夢,做得也委實有點太自我神化了!),風水上有“風飄羅帶”的講究——南宋慶元六年三月初九,朱病逝建陽城郊之考亭,該地距黃坑80多km,朱被以石棺收殮,由36名槓夫從考亭抬到黃坑,足足走了6天,數百人隨行送別;斯際,朱妻劉氏已先其24年落葬黃坑,夫婦終於柩合一處。墓區內,原有明清修築的“順寧庵”、“朱子祠”等,今俱久圮無存。

行走武夷山:若是時光倒流八百年,探訪朱熹墓

行走武夷山:若是時光倒流八百年,探訪朱熹墓

行走武夷山:若是時光倒流八百年,探訪朱熹墓

我在現場看到:朱氏夫婦的合葬墳塋,依山勢而建,順坡微傾;外觀,呈一橢圓形,高近人腰,通體以赤褐色的鵝卵石緻密砌覆,連同四周的環狀護牆;墳塋前,陳置一石供案、一石香爐、及一對石望柱(高約3米);墳後,立有一石色青紫的墓碑,高約2米,碑面豎題(陰刻填紅)“宋先賢朱子 夫人劉氏墓”。整個墓冢給人的印象,似乎並不那麼莊嚴、高大(按目今流行的“潮語”說法,叫“高大上”),倒是滿有幾分簡樸、平易、鄉俗的味道;或許,這正暗示了朱氏當日下土時的真實情貌?

此公生前,仕途並不順遂,晚年貧病交迫;1196,朝廷發生“慶元黨禁”,朱的著述被斥為“偽學”,門徒被定作“偽黨”,一概遭到查封、罷免;四年後,他足疾惡化,兩眼近盲,悽然離世——朱頭上的那些尊榮的光環,全是後來統治者為著“廟堂”需要,將之重新捧起來而刻意“追賜”的……景點指示牌有稱:那塊墓碑,系“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所立之故物;我甚為懷疑:碑面上,既沒有標註“立碑日期”,也不見立碑人的“落款”,明顯不合舊昔規制,很可能是近些年才弄的假古董,但造假者又偏偏漏掉了極要緊的“年月日”,這便露出了馬腳。下山後,我問“遊客服務中心”一管理女(30多歲):朱熹墓在文革中有否遭受破壞?答曰:不清楚;然1949後墓塋多次遭遇破壞,則是肯定的;聽聞曾被人盜挖過,盜墓者下手的具體部位,就在墳塋正對墓道那一面的下方,挖開了兩個口子,後來都被重新封堵了……

行走武夷山:若是時光倒流八百年,探訪朱熹墓

昨晚,他在“武醫”值夜班,今天放棄休息,獨自來黃坑考察“朱墓”——與他同在“武醫”實習的幾個同學(5男5女),皆笑他這是“純粹浪費時間”。

我鼓勵他:不要輕易歇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且還應抓緊時機,多去一些地方轉轉;不要等當局把這裡、那兒的文物、史蹟全“修舊如新”了,破壞殆盡了,再去轉去看,那時就太晚啦!要與當局的“破壞速度”賽跑!

此生姓陳,一臉青春痘,談吐率直,很認同我的建議;和我一起登上下午2:00的返程小巴,從黃坑回到建陽汽車站,又同車(下午4:30)由建陽返回武夷山……

行走武夷山:若是時光倒流八百年,探訪朱熹墓

行走武夷山:若是時光倒流八百年,探訪朱熹墓

晚餐,與琴芳仍在南源嶺村街“老廚房”:一清蒸紅眼魚、一空心菜、一炒雜菇;紅眼魚一味,計泉68元。

斯魚,據說,性喜澄淨水體,清蒸後,魚鱗亦可食;我嘗之,口感遠非當地人吹噓的那般美妙:一則肉質似粗糲,談不上鮮嫩;二則魚鱗雖圓薄,較之長江“刀魚”鱗片的細軟(也以“魚鱗可食”馳名),遜色多矣!武夷山景區內,是禁止捕撈紅眼魚的;但九曲溪流過“九曲大橋”(“一曲”往東)後,在景區以外河段中的紅眼魚,人們自可捕撈了——“老廚房”等村肆裡入鍋上桌的紅眼魚,應該就是此一渠道來的。

補筆:今日由建陽往返黃坑途中,曾瞥見X809縣道一側(黃坑境內),有“三峽畲族村”,獨立村落;村內,建有民族小學。農戶是否當初三峽庫區移民?未可知(返浙後網搜,無獲)。


文章為居一縷陽光客棧的一住客所寫,居住七日,有大半時間去尋訪古漢城、古鎮、古墓等,甚是有意思,談起國學文化來獨有見解,很是聊得來,我說我還不知武夷山這邊有朱熹墓與宋慈墓,未曾去過不知路線,過後他將遊記發我,讓我整理發在網絡上。

常說茶文,同講盞史,偶看山水,引經據典,多為編整,請勿K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