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Created by FY

添加【賜骨·手作】客服:cigu008

查看更多 文藝豪士必備裝備

關於死亡的祭奠,世界各地都有其獨特的方式。過去的歐洲,人們常常選擇用一種珠寶來表達對逝者的思念,它的名字就是“哀悼珠寶”。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我們之前也為大家介紹過牙珠寶《 》、紀念指環《 》和哥特珠寶《 》,這些都屬於或者部分屬於哀悼珠寶。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15、16世紀的歐洲經歷了各種災難的洗禮——瘟疫、戰爭、痛苦、死亡,這些逝去與傷痛籠罩著當時的歐洲大陸,人們開始佩戴“哀悼珠寶”來警戒生命的短暫、敬畏死亡,以及珍惜當下珍貴的時光與生命。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當親人逝去,人們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身著黑色的衣服與黑色的珠寶以寄哀思,哀悼珠寶常常會以黑色的材質做成,比如黑玉、瑪瑙、黑玻璃、黑珊瑚、黑琺琅、黑曜石之類,甚至還會結合死者的頭髮,製成特別的紀念珠寶,雖然現代人看來不免覺得詭異,但在當時被認為是與逝去親人間微妙的聯繫。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除此之外,哀悼珠寶上有的還會標有逝者的死亡時間、名字縮寫,以及垂柳、甕、天使等形象;有時會用珍珠裝飾——象徵著眼淚;黑色與白色的琺琅則代表不同程度的悲傷。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佩戴哀悼珠寶的傳統至少可以追溯至中世紀,最早主要以骷髏頭和交叉骨的圖案為“死亡”的有形標誌與提醒。而查理一世的死亡真正促進了哀悼珠寶的發展。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決後,支持他的保皇黨及派別中的人開始製作和佩戴各種各樣的哀悼紀念品。到了17世紀,歐洲人民逐漸開始痴迷於這種珠寶樣式,紛紛製作佩戴,這甚至在歐洲引發一場潮流。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但真正將哀悼珠寶推向高潮的,還是當屬維多利亞女王。在1861年,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Albert )親王去世,這對女王造成重大打擊。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此後維多利亞女王大部分時間都穿著黑色的縐裙,並選擇用佩戴哀悼珠寶的方式來寄託對丈夫深深的愛。 她命人繪製了阿爾伯特親王的肖像、紀念章和半身像並製作了其他紀念品,用以緬懷亡夫。而且不只是在常規的悼念時間,之後數十年,維多利亞女王都將其隨身佩戴,可見女王的深情與哀思。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女王的穿戴自然會影響宮廷貴族的配飾選擇,貴族和富人定製相片盒、手鐲、項鍊和戒指來緬懷他們摯愛的人。 後來又流入民間,使民眾們紛紛效仿,佩戴哀悼珠寶開始成為一種時尚。而當時英國經濟發展迅猛,為哀悼珠寶的流行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支持,也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它的發展。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然而當“哀悼珠寶”成為一種流行風尚時,反而出現了讓人哭笑不得的現象——即使沒有親人去世,人們也要戴上這種珠寶以作炫耀,而這一現象導致當時每年有50噸的頭髮被進口到英國,專為珠寶商所用。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在現代人看來,哀悼珠寶可能顯得很沉鬱,但是當你瞭解佩戴它們的歷史背景,也許可以得到另一個不同的視角,體味它背後讓人心碎的深意。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在維多利亞時期,歐洲的人均壽命約為40至45歲。飽受戰爭、霍亂、傷寒、天花和猩紅熱等痛苦摧殘的歐洲, 約三分之一的兒童活不過五歲,有時候流行病的肆虐甚至會使這一數字達到二分之一。因此,死亡似乎一直籠罩著維多利亞時期的歐洲,也許哀悼珠寶的出現可以安慰那些倖存世人的心。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但是即使被流行沖淡珠寶本身的含義,哀悼珠寶自帶的死亡與悲傷氣息依舊流傳下來了,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人們對珠寶中可能攜帶的頭髮、牙齒這些人體部分存在天然的敬畏。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維多利亞時期的常見哀悼珠寶材料包括煤玉、條紋瑪瑙、珍珠、黑色龜甲、黑色琺琅、沼櫟、硬橡膠和馬來乳膠(來自東南亞樹木的天然橡膠)。 珠寶中使用的白色琺琅,則是用來紀念未婚女性和兒童。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隨著時代的發展,哀悼珠寶的風格設計隨著潮流的改變而變化。18世紀中期,深受洛可可風格的影響,早期的骷髏頭與骨架被更多的裝飾造型所取代。自此,從中世紀開始流行的骷髏頭和交叉骨構成的珠寶逐漸淡出人們視線。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到了1725年,人們開始在戒面中鑲嵌亡者髮絲以此紀念逝去的親人。當時最常用的一種做法是將逝者的頭髮與珠寶結合起來,或粘在上面、或編織起來用玻璃隔起來,亦或者與顏料混合。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在維多利亞時期,人們相信髮絲具有一種神聖特性,可以留住人的靈魂。再加上髮絲不朽不滅,也使其成為永生的象徵。髮絲用於製造各種珠寶——包括精巧細緻的微縮珠寶、編織鏈以及手錶和吊墜,甚至是大型的框裱式紀念藝術品。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但是到了後來,隨著人們審美趣味的轉變,隨身佩戴頭髮飾物卻漸漸演變成了病態恐怖的行為。所以到了20世紀,佩戴頭髮飾物的風潮也迅速過去。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18世紀中旬,哀悼戒指開始流行黃金、琺琅渦卷形的洛可可風格。不對稱的的洛可可風引起大眾的喜愛。18世紀末期到19世紀初期,繪於象牙上的細密畫在哀悼珠寶中開始流行。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而後受到新古典建築風格的影響,設計風格形成了對稱的幾何形狀,並以古典符號和圖案來描繪場景,如骨灰甕、墳墓、哀悼者、小天使、垂柳等等。這些新的圖案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死亡的哲學思想的改變:上帝從中世紀監督民族的嚴厲法官,演變成普愛眾生的慈父。而這個更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對錶達“哀悼”信仰似乎更為貼切。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下面請一起欣賞這些讓愛永恆的哀悼珠寶

哀悼珠寶,讓逝去的愛得以永生

這些聯繫生死的哀悼珠寶,寄存著活人的哀思,又承載著逝者的靈魂。死亡有時並不只是予人恐懼,反而警醒世人對當下生命的珍惜。而那些綿綿不絕的思念,可以化作貼身的飾物,讓心中的愛得以永生。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網絡愛好者撰文

淘寶搜索店鋪賜骨手作

或複製下面淘口令打開手機淘寶

【賜骨手作】

複製這條信息¥2uAR0qBbmGz¥後打開手淘[來自超級會員的分享]

【賜骨 ·新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