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論今:讀《宋史:澶淵之盟》談當下時勢!

宋朝是一個奇葩的朝代。他以武開國,卻最終以文喪國。由於趙匡胤認為武治是國家動亂的根源。所以由他開始,歷代帝王都重文輕武。最終導致一個結果就是宋朝的文化經濟極其昌盛發達,而開疆拓土,守衛邊疆卻一敗塗地一塌糊塗。今天,大家生活在一個地球村中的太平盛世中,冷兵器時代的大規模戰爭似乎越來越少出現在人類的當今文明中,但是例如貿易戰這類經濟文化的戰爭卻有愈演愈烈的跡象。

談古論今:讀《宋史:澶淵之盟》談當下時勢!

最近,中美之間的貿易問題經過多番周旋努力,終於還是開打了。

我瀏覽了很多帖子,大家對貿易戰這個問題似乎各有觀點,甚至有些人認為,目前敵強我弱,區區幾百億美元,我們就認了。我認為這種思想是很危險的,有必要在這裡普及一下宋朝這個朝代的一些歷史。這個歷史就有《澶淵之盟》開始。在北宋崛起的同時,在北方,另外一個大帝國“遼朝”也隨之崛起。兩大帝國終於在“幽雲十六州”之間開始。“幽雲十六州”本來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固有領地,但是在北宋之前“五代十國”的政治亂局下,後晉的石敬瑭為了得到契丹人的支持,不惜把這片重鎮割讓給了契丹。這就 為中原地區埋下了幾百年的禍害,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才徹底收復。 幽雲十六州的丟失,讓華北平原無險可守,可見它對於中原地區的防守至關重要;同時他又是一片沃土,對於少糧的遊牧漁獵民族同樣重要。這就有點像今天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爭奪聖城耶路撒冷一樣。於是,在宋遼兩國建國初期,雙方就開始在此地大打出手。雙方斷斷續續打了幾十年。楊家將就是這個歷史時期的英雄人物。由趙匡胤開始到他弟弟都曾經多次組織過北伐,而最終都是以失敗告終。最終迫使宋朝在幽雲十六州地區採取了防守的戰略。而與之相反,遼國在遼聖宗與蕭太后的治理下,國力日強,此時開始了戰略進攻的策略。但是,蕭太后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她非常清楚,窮兵黷武是很難發展開拓遼國的,只有偃武修文,與宋朝義和才是發展壯大遼國的根本。注意看,這裡首先想到宋遼義和的是當時更強勢遼朝。(美國是不是這樣想的呢?)雖然一心義和,但是蕭太后卻不是普通人那樣拿著禮物來朝見大宋,而是精心策劃由遼聖宗,蕭太后親自帶領幾十萬精兵強將親征南下,大打出手。

澶淵之盟 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當遼國元帥蕭撻凜兵鋒指到黃河岸邊的澶州。澶州是當時宋朝都城的門戶。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這讓宋朝舉國上下大為震驚。(像不像現在我們聽聞貿易戰?)當時宋真宗聽聞也非常擔憂,馬上召集群臣商議,可是大殿之上馬上出現了主戰與主和兩派聲音,相持不下。(這兩派聲音由頭到尾貫穿整個宋朝。)當時主和的兩大人物一個是王欽若,江南人。一聽說遼軍打到澶州,馬上秘請宋真宗遷都金陵。而另外一個叫陳堯叟,蜀地人。也秘請真宗遷都成都。遷都意味著放棄整個中國北方,當時真宗是不願意看見這樣的情況的。於是他自己就傾向了主戰派的寇準。在寇準的建議下,宋真宗開始了御駕親征,親臨澶州主持防禦。當時澶州隔著黃河分為兩層,前線在黃河以北,而後城在黃河以南。當宋真宗到達澶州後,被沙場上的屍山血海深深震驚,居然不敢親臨前線。最後還是在寇準的威逼利誘之下,才把真宗送過了黃河送到前線。前線的士兵見此,士氣大振。擊斃了當時俘虜了楊繼業(楊家將老令公)的遼朝元帥蕭撻凜。而就在宋真宗親征的同時,收到了遼朝蕭太后的議和信。但是,你們不要以為這封信由遼國主動議和就是遼朝割地賠款,他雖然想與宋朝議和,但是卻要求宋朝索還關南之地。就是等於要宋朝割地賠款。不過當時北宋初期,宋太祖的銳氣未失。

這樣的議和條件一是被寇準壓下,二來,宋真宗也不敢把關南之地讓給遼朝。於是宋遼又繼續扯皮,不過時局向著宋朝有利的方向發展,蕭太后急於求和,派特使前來議和。當時寇準與楊延昭(楊家將六郎)都認為時局有利,不能議和,堅決要求收回幽雲十六州。但是這時候的真宗卻倒向了議和派。派出了特使曹利用去遼議和。臨行囑咐:儘量滿足遼國要求,必要時“歲送百萬銀絹也行。”大家聽得這個肯定很愕然,有這麼窩囊的皇帝嗎?我告訴各位,在宋朝,這是司空見慣。甚至打勝了都要割,南宋岳飛是怎麼死的?就是當時宋金議和的一個條件。就如今天中興被要求高層全部撤換如出一轍。當時寇準知道後大怒,秘密傳令曹利用,如果你敢答應給遼超過30萬銀絹,你回來後我就把你砍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宋朝答應承認遼朝的歷史地位(以前是不承認的),同時答應每年給遼朝送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看到這裡,大家肯定覺得太窩囊了吧?其實這對於宋國,這已經是最好一份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了。後面那些條約真是你看了都睡不著。不過客觀的說,限於當時國力,宋遼兩國誰也吃不了誰。這份盟約的確是保證了雙方和平發展百餘年的基礎。是極大的有利於雙方老百姓休養生息的。本身這份協議對宋朝不算太喪權辱國。但是,但是。這給宋朝開了一個非常惡劣的先例,盲目認為無論什麼都可以通過賠錢來換取和平。自澶淵之盟後,宋朝廷更開始了重文輕武。結果導致後來與遼金的軍事戰爭中節節失利,氣節盡失。直到最後,南宋皇朝的末路。儘管無數名留青史的人物出現在南宋王朝,無論是“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辛棄疾,還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陸游。都難以挽回南宋的墮落。直到最後崖山之戰,陸秀夫揹著大宋最後一個皇帝投海自盡,十萬南宋遺民投海自盡已保氣節。

每每讀史到此,我總是心潮澎湃,扼腕擊節,長歌當哭。既知有今日,何必當初。

由楊家將到岳飛在到辛棄疾到文天祥,每每抗敵入侵取得勝利,大宋朝廷總是第一時間想著如何割地賠款求和,自顧眼前歌舞昇平,卻忘卻身後已是一片神鴉社鼓。

文天祥最後寫道:“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人都是短視的動物,是不是隻有死到臨頭了才會做更長遠的打算呢? “好戰必亡”但是“忘戰必危”。想想西湖邊秦儈的下場。和平是不能靠屈辱與忍讓得來的。和平必須要有能戰敢戰的底蘊做保障。這次貿易戰我是非常認同國家的作為的,不要說500億,就算是五塊錢。只要你是用戰爭的名義來索要的,我們統統原封不動以牙還牙。

巴菲特說過,從來沒有一個人是靠做空自己的國家發財的。反而是有無數敢於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捆綁的人最後成為富甲一方,例如霍英東,李嘉誠等等。敢於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與國家的利益捆綁,敢於在最國家最不明朗的時候抄底國家。

我已經做好了準備,這兩天已經把子彈準備好了,如果明天股市直破3000點,我會毫不猶豫把我現在所能動用的資源全部投入股市。我已經做好一年不交女朋友,不出遠門,不上淘寶京東的決心與準備。

不敢說自己要與國家共度時艱。但是這個敢於把自己的利益與國家民族利益捆綁的決心還是有一些的。(轉自:雪球為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