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炒幣者虧錢,區塊鏈“撒幣時代”結束,“價值時代”到來

90%炒幣者虧錢,區塊鏈“撒幣時代”結束,“價值時代”到來

文 | 墨菲

2018年最熱門的話題和詞彙,無疑就是區塊鏈。

今年,區塊鏈將走向何方?

最近,94%的ICO項目破發,幣價大跌。90%的炒幣者表示,他們開始虧錢,暴富時代結束。

而有趣的是,儘管幣價大跌,區塊鏈討論熱潮卻興起,大家對技術的熱情多於炒幣;

同時,宣佈“All in”區塊鏈的傳統投資機構越來越多,他們正在改變簡單粗暴的“撒幣”投資方式;

Token經濟概念崛起,打了3年的幣圈和鏈圈,開始了某種意義上的融合。

2018年,整個區塊鏈行業都在“變”。

2018年,行業泡沫將戳破,撒幣時代結束,而價值時代,才剛剛到來。

01撒幣時代

幣圈人人都能躺賺的時代結束了。

在各大炒幣論壇上或聊天群裡,90%的炒幣者都表示,自己開始虧錢。

90%炒幣者虧錢,區塊鏈“撒幣時代”結束,“價值時代”到來

據Coinmarketcap統計主流交易所數據顯示,2018年後新增幣破發率高達94%。

至今仍處於破發狀態的有156個,佔比83.4%。

“ICO神話”出現破滅跡象。

大部分炒幣者,放棄小幣種,轉而投向比特幣等相對穩定的主流幣。

但主流幣表現也不佳。

3月7日,幣安黑客事件後,比特幣價格在一小時內下跌超過10%,跌破一萬美元大關。

年後,比特幣跌幅在50%左右,而其他幣種,更是跌去了70%。

為什麼近期幣圈表現平平,甚至出現了“慢熊”徵兆?

有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炒幣玩家在500萬左右,全世界玩家有5000萬。

在早期,進入幣圈的都是大膽的玩家、賭徒、逐利者,真正的區塊鏈技術信仰者,極少。

他們靠著撒幣邏輯來投資,“幾乎閉著眼睛投都不會虧”。

首先,“行業發展的熱度,遠遠超過韭菜增長的速度。”博晨科技創始人兼CEO、歌者資本創始人張健稱。

其次是,第二波進入的炒幣者,與第一波有本質的區別。

春節期間,“3點鐘無眠區塊鏈群”火了。

有多熱鬧?有報道稱,群裡每天上萬條信息;春節大佬們發的紅包有百萬以上;薛蠻子生日當天分享後,紅包雨持續了20分鐘;陳偉星每次出場,群內就刷起“星星點燈”這首歌。

短短几天,“3點鐘”成為了區塊鏈第一社群。

而“3點鐘”這個詞,變成區塊鏈討論群起名的標配,無數新的“3點鐘區塊鏈群”迅速蔓延開來。

與此同時,與區塊鏈相關的媒體產業也火了起來。

據某投資人透露,現在大大小小與幣和區塊鏈相關的媒體多達5000家,從紅海,變成血海。

傳統媒體開闢出專門的區塊鏈板塊,新的自媒體不斷湧入,資本也在不斷加註佈局。

火星財經、深鏈財經、巴比特先後宣佈獲得融資。

而有趣的是,最近備受人們關注的,不僅是幣的價格,更多的是區塊鏈的技術和理念。

Token的意義、對話元道、張首晟的區塊鏈見解,都開啟了刷屏級別的討論。

關於“區塊鏈”,從數據庫到神學,從人類歷史到物理世界,人們開始從各個角度去拆解。

“最早一批炒幣者,都是膽大的逐利者,衝著財富效應而來。而現在進入區塊鏈的關注者,才是精英階層。”區塊鏈領域的資深專家陳彬稱。

精英階層的進入,才證明這個行業真正甦醒。

新一波的炒幣者,對區塊鏈有所瞭解,對項目判斷力增強,不會再“閉著眼睛”投資。

他們更為理性客觀,一邊拿著資金在場外觀望,一邊在等待監管態勢。

幾乎所有人都明白,區塊鏈的“撒幣時代”結束了,人人躺著都能賺錢的美好時光不再。

一個新的時代,徐徐而來。

02代投退場

除了炒幣人群的改變,行業的投資方式也正在改變。

9.4監管之後,ICO退出國內市場,沉寂一段時間後,卻捲土重來。

實際上,ICO從未真正退出國內市場,背後的推手,“代投”,一直是項目和國內投資人的紐帶。

“代投有兩種形式,一種私募,一種公募,也就是ICO。”經常參與代投的任茜對一本區塊鏈解釋,而這兩種方式,背後都有一些神秘人物在“運作”。

在私募階段,區塊鏈項目方會分給一些數字貨幣機構份額。

“有些機構吃不下整個份額,就去分給代投一些,代投再找散戶,募集以太幣。”任茜表示,私募的價格,當然會比公募便宜。

一般代投會收取散戶5%~15%的手續費。比如以太幣和新幣的兌換比例是1:100,代投會收5~15個新幣。

還有一種,是公募的代投。

雖然ICO面向全球,但因為監管的原因,一些項目不直接對中國公民開放。

“所以有國外綠卡的華僑,或者留學生會鼓動自己的外國同學申請公募份額,再轉手賣掉。”任茜解釋,“這種因為價格沒有太多優惠,所以情況不多。”

這些做私募代投的,一般都是幣圈資深人士,他們有極高的信譽。

但在利益誘惑下,所謂的信譽,就變得無足輕重,代投成為一個“良心活”。

近日,一批Ncash投資人在全網追討一名叫“王俊”的代投。

因為他將本應打給投資人的Ncash代幣據為己有,只將前期募集的以太幣還給投資人。

此時,Ncash已登錄幣安,開盤上漲5倍,王俊直接吞下了1000萬的利潤。

代投一度成為散戶與項目的連接器,也是這個產業鏈中最暴利的環節。

“除了這種‘扣幣’亂象,代投只是某個階段的產物。”儘管是“代投”深度用戶,任茜卻認為,這種方式極為不正規,個人全靠信譽保障,模式野蠻粗放。

而投資領域,真正的玩家開始進場了。

03真正的玩家進場

在集體焦慮後,今年整個資本市場,開始蠢蠢欲動。

據IT桔子統計顯示,在2017年新成立的46家VC機構中,有9家投資方向專注區塊鏈,佔比近20%。

年初,徐小平“以全部的智慧呼籲大家”,要衝到區塊鏈浪濤中去。

在此之前,真格基金、IDG、紅杉資本已早早投資了區塊鏈項目;而部分傳統VC,也成立了專門的數字貨幣基金,陸續進場。

據Crunchbase News報告顯示,截至今年2月,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公司的風投募集金額,已經達到去年總額的40%以上。

而張健和元道等多位資深行業人士,也共同發起成立了歌者資本,定位為產業型基金,致力於佈局區塊鏈的上下游。

可見,越來越多的專業玩家上場。

“我們已開始All in區塊鏈。”某天使投資機構的合夥人李業軍稱,對於天使投資機構來說,有天然轉向區塊鏈的優勢。

因為大部分ICO項目,需要的都是基石和天使的啟動資金,在上了交易所之後,就可以直接交易退出。

也就是,除了天使資金,後期A輪到上市的整個環節,都可省略。

“所以,都說ICO要革命,其實革的是中後期投資機構的命,對於天使投資來說,卻是一個巨大機會。”李業軍稱,他們從年前開始,就成立了區塊鏈團隊。

天使基金掉頭容易,而其他的投資機構,卻一度極為恐慌。

“我們現在被稱為‘古典互聯網’。”某投資機構的負責人苦笑,這種即將被時代車輪碾壓的感覺,特別強烈。

“現在我們再入局,晚了嗎?”他曾經問一位幣圈的資深人士。

“永遠都不晚,最終,世界還是屬於你們的。”對方回應稱。

此前,幣圈大佬們主要的投資邏輯,是“刷臉撒幣”。

“幣圈的人我們都認識,找過來讓我們投資,都是朋友,抹不開面就會投一點。”在幣圈,大多人都是這種簡單粗暴的模式。

年後,大量的項目開始破發,幣圈大佬們感覺這事已掌控不了了。

“投資還是一個專業的事情,這個時候,還是要靠專業VC的項目判斷能力。”李業軍稱,行業的主動權,會再次轉移到他們手中。

“我們要做的,就是迴歸價值投資。”張健認為,2017年,是區塊鏈泡沫膨脹的時期;2018年,泡沫會漸漸破滅,區塊鏈進入真正的“價值投資”時代。

“世界還是回到精英的人手裡面。”李業軍稱。

04幣圈和鏈圈融合

另外有趣的趨勢是,曾經相互鄙視、不對付的“幣圈”和“鏈圈”,居然出現了融合趨勢。

這主要是源於,Token經濟概念的崛起。

90%炒幣者虧錢,區塊鏈“撒幣時代”結束,“價值時代”到來

以往,幣圈和鏈圈涇渭分明,分割的標準,就是看項目“發不發幣”。

而這個代幣,就是Token,現在翻譯成“通證”。

“把Token譯為代幣,可以說是大錯特錯的。”中國最早為區塊鏈搖旗吶喊者元道稱,即便這種翻譯已約定俗成,也要堅決把它改掉,不容姑息。

“我甚至覺得,通證的意義比區塊鏈還重要。”元道稱。

張健也對Token大加讚賞:“Token可以媲美公司誕生,它改變了生產關係、釋放生產力。”

首先,Token可以將實體資產、虛擬數字資產,通過數字的方式進行記錄,極大地豐富了財富。

比如,現在已被記錄的,比較常見的有門票、積分、合同、證書、點卡、證券、權限、資質等等。

這樣,大量沉寂的資產將被激活,可以切割、交易、流通。

另一方面,Token可以將每個持有人的積極性激活。

他們為了獲得更多的Token或讓Token能漲得更高,都會為之付出努力。

這就形成了一個“自生態”。

因此,幣圈和鏈圈達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共識——認為Token的價值是無限的。

區塊鏈開始成為底層技術,Token成為外在表現。

雙方以前的涇渭分明,變得邊界模糊,開始了交匯和融合。

90%炒幣者虧錢,區塊鏈“撒幣時代”結束,“價值時代”到來

一邊是炒幣泡沫破滅,一邊是價值投資迴歸。

價值迴歸,這對於技術本身來說,無疑是個好事。

區塊鏈技術可能要擺脫神話,脫離汙名,才能真正開始落地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