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偷情“:你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背叛

“微偷情“: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背叛

近年來,伴隨著智能手機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各類終端社交軟件層出不窮,併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剛性需求。這些軟件在為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需求帶來便捷與私密的同時,這種基於虛擬環境的溝通也帶來了科技與倫理的對峙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社交軟件已經成為導致情侶感情破裂的重要誘因之一。以往,談及伴侶偷情或出軌的證明,人們通常會聯想到口紅印、香水味、通話記錄以及消費單據等“物證”。由於這類證據出現的原因顯而易見,一旦被自己的伴侶發現或掌握,則會令不忠的一方百口莫辯,進而坐實出軌的事實。

然而,與上述種種顯性的偷情證據不同的是,新興的社交軟件及其功能卻正在重新定義伴侶之間的不忠,使偷情行為更加隱蔽與曖昧。因此,“微偷情(Micro-Cheating)”也成為時下人們在討論出軌話題時的最新概念。然而,怎樣的言談舉止可以被稱為微偷情,微偷情又能否被算作一種欺騙或背叛?

根據澳洲心理學家梅拉妮.希林(Melanie Schilling)的說法,在數位時代,諸如此類的許多行為都可稱之為“微偷情”(micro-cheating),因為這是“看似微不足道,但在情感上或實質上專注於配偶以外之人的舉動”。

“微偷情”這個詞因為BBC的報道近日在社群媒體上引發熱議,有人說,“微偷情”的界線不明,跟朋友在網上打了個微笑符號,或看了段只有一個女孩的YouTube影片,或許就可以被稱為“微偷情”;另有人開玩笑說,在網上看了一篇關於“微偷情”的文章卻沒告訴配偶,這也算是“微偷情”了。

“微偷情“: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背叛

事實上,現時社會中的情侶,很可能由於無意間看到對方社交軟件的聊天記錄而發現其微偷情行為,並因此造成兩人的關係產生罅隙,甚至傷及感情。巧合的是,日前開拍的中國電影《手機2》也將就由社交軟件引發的出軌問題再次展開討論。眾所周知,十八年前,一部《手機》令妻子發現了男主角嚴守一手機裡所有的秘密;十八年後,他的手機又將掀起一場怎樣的風波呢?從此次《手機2》的正式海報來看,由各種手機社交軟件拚接而成的正是一枚手雷的形狀,顯然,海報的設計正是藉此暗喻暗藏在手機社交軟件中的秘密已如同手雷一般危險。

“微偷情“: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背叛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這些微偷情行為可能並非出於主觀故意欺騙自己的伴侶,但這仍然會是一種極易引起對方不安,進而有損情侶關係的行為。對此,英國作家尼奇·霍奇森(Nichi Hodgson)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表示,“伴侶中缺乏安全感的一方可能對微偷情行為感到更加不安,而這種不安或許就是二人關係出現較大問題的前兆。儘管我們會遇到許多與自己擁有共同話題的人,一旦你們開始在社交軟件上進行單獨交流,這就意味著你對現任伴侶有所隱藏了。”

毫無疑問,在智能手機問世之前,人們也會通過書信調情,或是在日記中表達一些越軌的想法。唯一不同的是,通訊工具的升級令現代人更易實現偷情或出軌的目的。在微偷情行為尚不能被某種統一的標準進行嚴格的界定時,伴侶間應及時溝通雙方在這件事上的看法,在達成某種共識後嚴守底線,儘量避免發生不必要的誤會及由此帶來的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