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案之後 P2P還能玩自融嗎

週末,有人在網叔的微博後臺留言:叔,教我怎麼做個P2P吧。

我問:你打算做什麼業務呀?

留言者:叔,我想創業,但沒錢,打算做P2P融點錢……

呃……沉思片刻,回:這個時候想搞點錢,要換個方式,比如發個幣I個CO啊……

P2P備案已經臨門一腳。

這個時候還想拿它騙錢,真的有點難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有一個命題還是非常有意思的:

備案後,用P2P玩自融是不是真沒機會了?

假設:網叔有一個過了備案的P2P殼公司,想自融1個億。下面探討一下走走備案後可能卡的殼。

1.0

備案前想自融其實很簡單。

融一個億。首先做10份企業借款假資料,然後發10個一千萬的標。

做資料的關鍵點是PS技術一定要好。

5000塊錢的平面設計師P的不夠逼真,就用15000塊的平面設計師P。一兩萬在1個億目標面前,都是毛毛雨。

然後,發標後投資人投後錢直接通過第三方支付轉到企業的銀行賬戶,再然後以各種理由轉到個人賬戶(早期甚至直接打款到個人賬戶)。

這麼簡單?嗯,就這麼簡單。

當然不能忘最後一步:跑路。

但是,好日子總有到頭的一天。

e租寶玩了一票大的。導致全國各地想玩小的小朋友,難度就一下子增加了。

P2P備案之後,想自融,第一個遇到的問題:限額……

監管規定,P2P平臺,個人借款不能超過20萬,企業借款不能超過100萬。

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如果以個人名義,你得找500個人與你合謀……

太難,退而求其次,就找500套身份證信息吧。

搞企業資料量會少點,100套就可以。但企業有“國家企業信息系統”公示。容易出現大量馬腳,所以安全起見,叔暫且先選擇個人。

雖然很難,但也可以通過黑色渠道搞500套身份證信息。

緊接著,就是銀行存管。

銀行存管要求投資人賬戶和借款人賬戶打通,意味著:除了500套個人身份信息,叔還要準備500套對應的銀行卡。

這個很難?

其實,叔瞭解通過黑市還是有機會搞定的。

1個億的目標,花幾十萬買也值得。

功夫不負有心人,繼續推進。下面就是信息披露。

能否過信息披露這一關,最主要的還是看信息披露的深度,還有借款人會不會被監管部門時不時抽查。

所謂深度,就是投資人能通過平臺公佈的借款人信息,能追查到實際借款人。然後還能通過走訪,能拜訪到這個人……

這個時候,如果前面的信息作假,就不攻自破。

所謂抽查,就是監管部門階段性,不定時對於所發標題進行隨機抽查,一查就穿透到實際借款人。

寫到這裡,你就會發現,如果按照目前市場上的P2P平臺信息公佈情況。

叔這個1個億能否拿到……

實際還是有機會的。

但難度比之前已經增加好幾個層次。

需要各種黑色手段,需要監管部門不作為,需要投資人不揪著借款資料研究……

2.0

最近因為備案整改,平臺的日子並不好過。

連鎖反應,我們投資人的日子也跟著不好過。

最典型的就是人人聚財定轉散,很多投資人想薅把一個月的毛,結果羊被扣留了幾年。

但從整個行業良性發展,投資人的長期利益出發講,叔是100%支持監管。

小不忍則大亂。

如果認真思考監管的細則,就會發現每個條例都直刺命脈。

中國頂層監管水平,並不差。

大方向上,對於存量平臺深度排查。

小方向上,步步直插要害,關關設卡。

至於最後那個“有機會”,總體已經理論多於實際了。

除非,地方金融辦在信息披露要求上和抽查上真不作為。

監管之後,P2P的主要風險將從道德風險升級成資產端的金融業務運營風險。

騙子走了,對於平臺來講後面拼的是真刀真槍的業務能力。

對於我們投資人來講,拼的是評估一個平臺的業務質量的能力和平臺實力(未來一兩年,剛兌持續的概率還是偏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