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是要賺錢的,所以保險就是騙人的?

保險公司是要賺錢的,所以保險就是騙人的?

多年來普遍對於保險的新聞報道,多數人的意見出奇的一致,人們一致批判保險公司的各種負面新聞,例如:保險公司拒保、保險公司理賠速度拖拉等。似乎多數人認為保險公司是騙人的,每到賠付的時候會變得"斤斤計較",甚至認為保險公司是靠拒賠來賺錢的……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一、保險的起源和本質

在說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保險的本質以及起源。

保險公司是要賺錢的,所以保險就是騙人的?

要懂保險,必須先了解本質

保險的本質是人類面對風險、轉移風險的金融工具,它產生的目的和意義,就是幫助那些由於疾病、意外等風險事故而陷入困難的家庭渡過難關,挽回損失。

保險最原始的形式是互助。在17世紀中葉英國一個小漁村,由於漁民外出捕魚經常遭遇海難,對於漁村的家庭而言,如果失去一家之主,不僅失去了重要的親人,還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陷入困境。

村長提出一個辦法,成立一個互助會,出海捕魚的人中,每人交一筆錢,募集成為一筆基金,萬一有人出海遇難了,就從基金中發一筆撫卹金給到遇難者家人以維持生活。後來這種互助合作的形式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變化形成了如今的保險。這是最早的互幫互助、分攤風險的思想。

因此,保險是很偉大的發明,把個人或家庭所無法承受的損失,轉嫁到社會群體來共同分擔,起到家庭保護傘的作用!

遺憾的是,過於龐大的從業人員群體,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不少從業人員都沒有理解保險的本質,又談何為千家萬戶送去真正的保障呢?這也導致國內保險業出現了負面的聲音。但是不可否認,保險本身是很好的轉移風險的工具,是黑夜中的一盞明燈。

保險公司是要賺錢的,所以保險就是騙人的?

保險,黑夜中的明燈

如今,保險互助進一步發展,“保險觀察”用簡單的例子來講清楚不同產品的本質:

  • 保障型產品:想投保的十個人,一人交1塊錢,如果出險則賠付9塊錢,假設出險概率是10%,則10個人中有1個人會出險,得到理賠9元,剩下的1元被互助的組織者(保險公司)賺走。
  • 返還型、分紅型、萬能型產品:這10個人不滿足只是出險獲得理賠9元,還希望能交掉保費後有一定收益,於是每個人就要收1.5元,其實每個人的保障成本還是1元,出險概率也還是10%沒變,多交的0.5元絕大部分就是給組織者(保險公司)用來投資,才可能會有保費返還、分紅和萬能收益。
  • 投連險產品:這十個人又不滿足分紅、萬能低收益,想獲得更多收益,就要每人交2元,其實每個人的保障成本還是1元,多交的1元交給組織者(保險公司)投資風險較高的領域,在有望獲得高收益的同時,保戶也要承擔更高的風險。

在瞭解了保險的發展史後,我們需要明確一點,商業保險公司不是慈善機構,股東投資籌建保險公司,肯定是想要回報的,所以,保險公司都是要賺錢的,這點毋庸置疑!

但是,保險公司絕對不會像人們說的通過多收保費,減少賠付來盈利,如果妄圖通過故意不賠付來生存,這保險公司混的得有多慘啊!

二、保險公司是如何來賺錢的呢?

保險是通過"三差"來賺取利潤的。"三差"即死差、利差、費差。

  • 死差是指預期每1000人有10人死亡,實際上最後只有5人死亡,那麼其中少發生的5個人死亡帶來的死亡成本就是死差收益,反之則是死差損失。
  • 利差則是指,每一個保險產品都會有一個定價利率,例如某一保險產品定價利率為3.0%(即預定利率),實際上保險公司通過收到的保費進行投資後實際的收益為4.5%,那麼其中4.5%-3.0%=1.5%的金額就是利差益;如果保險公司投資不利,最後實際收益是2%,那麼就產生了1%的利差損。利差通常在壽險保單以及年金產品保單會有較大的利潤。
  • 費差是指假設保險公司某產品預計需要支付300萬的費用,最後實際只支付了280萬的費用,那麼這20萬的金額就是費差益,反之則是費差損,這是與保險公司運營情況相關的。
保險公司是要賺錢的,所以保險就是騙人的?

保單盈利的基本原則是"三差"益

而"三差"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也許你會說,看了這麼多保險公司賠付不給力的新聞,肯定是為了賺死差吧。

然而並不是這樣,利差才是保險公司最重要、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多數保險公司可以接受死差損和費差損,但一定要確保利差益。

只要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率高於預定利率,則會為保險公司帶來鉅額的利潤。

三、保險公司賺錢,但不影響其發揮保障槓桿作用

保險公司需要盈利這是不可抗爭的事實,不過這和保險保障槓桿作用並不衝突。

還是前文那個保障型保險的例子:十個人在一起,一人交一塊錢,出險責賠付9塊錢,假設出現概率是10%,則當10個人中1個人出險,得到理賠金額9元,剩下的1元被組織者(保險公司)賺走。

在這個例子中,雖然保險公司賺取了1元錢的收益,但相對於個人而言,他1元的保費,獲得了9元的賠償,槓桿比達到9倍,依舊是起到了轉移財產損失風險的作用。

保險公司是要賺錢的,所以保險就是騙人的?

保險的意義在於提供了風險轉移的高槓杆

四、學會甄別性價比很重要!

那為什麼不同的保險公司的不同產品價格會不一樣呢?何來保險產品性價比之分?

市面上的保險產品這麼多,為什麼很多同樣保額的產品,有的保險公司收1元的保費,有的保險公司則收1.2甚至1.5元的保費呢?

這就是前文提到的"利差"導致的,每一款產品出世都會有一個預定利率,有的產品預定利率可能為3.5%、3%甚至為2%。對於保險公司而言,預定利率越低,險資投資收益越高,獲得的利潤越大。

然而對於消費者而言,預定利率越高,同保額情況下需要的保費則越低,該產品競爭實力(保障力度)更強大。當然“保險觀察”一直認為,並非最便宜的保險產品就是最好的,只有最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才是最好的!

總而言之,保險公司確實是需要賺錢的,這才能維持正常運營。但賺錢和保障槓桿比之間並不矛盾,保險產品帶給人們的保障是不會動搖的,是家庭財務的託底。

我們在選擇保險產品的時候,要結合產品本身、保險公司實力及服務等來進行決定,選擇可靠的保險代理人或保險經紀人,挑選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保險公司是要賺錢的,所以保險就是騙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