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文青到“父酬者聯盟”,吳音寧“搗糨糊”再掀島內顏色風暴

从女文青到“父酬者联盟”,吴音宁“捣糨糊”再掀岛内颜色风暴

楊晶華

臺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北農”)總經理吳音寧自上任以來一直爭議不斷,從臺北市果蔬批發市場的休市風波,到公款購買過剩蔬菜送家鄉社福團體,再到利用業務推廣費贊助彰化特定團體摸彩活動、送民進黨臺北市黨部60瓶洋酒等涉嫌“選舉綁樁”等不法事件,鬧劇接連不斷。吳音寧的適任風波,已演變成一場政治風暴,貌似單純事件的背後是不單純的政治勢力的較量。

上任連爆不法烏龍,適任性爭議持續延燒

2017年6月,北農進行董事改選。由於臺北市未來將有120億(新臺幣,下同)的傳統市場改建計劃,因此,北農總經理一職尤為關鍵且敏感。據媒體報道,北農人事案戰火延燒,一度陷入臺北市長柯文哲、民進黨及前雲林縣長張榮味主導的張派三方的角力。臺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極力推派吳音寧擔任北農總經理。最終,吳音寧成為自北農成立以來,首位女性總經理,也是最年輕的總經理。

在任期間,吳音寧不僅在臺北市果蔬批發市場的休市風波中充分暴露其專業短板,還被連環爆出一系列“自肥”“選舉綁樁”等涉嫌不法事件,一直處於漩渦中心。最受關注的事件主要包括:一是去年上任後提出全體員工加薪5%的方案,漲幅遠高於2018年軍公教3%的加薪規劃,遂未通過。加薪案重新調整後,經去年12月底臨時董事會通過,平均調幅4%,主管階層最少也有3%以上。以3%計算,吳音寧的年薪包括年終獎將超過257.5萬元。後續又爆出吳音寧涉嫌隱匿北農退休撫卹金已不足3億多元的信息,未作財政規劃,貿然提加薪案,北農或將面臨財政危機;二是臺北市果菜市場為了因應農曆春節假期,12天內休市了8天。密集的休市導致農產品到貨爆量窘境,價格暴跌,農民叫苦連天。肩負公司運營職責的吳音寧,不僅沒能在第一時間採取有效的因應措施,反而神隱數日才露面,引發撤換風波;三是臺北市果菜市場休市風波,導致近3000噸貨物無法銷售,被拍賣消化。其中北農以業務推廣費買下的9.2噸蔬菜尾貨,被爆料逾七成送往吳音寧表哥黃盛祿當鄉長的溪州鄉,送給水尾小區發展協會及大莊老人食堂,助力年底的選舉,實屬以權謀私之舉;四是臺北市議員陳重文爆出上任9個月來,吳音寧每月支出業務推廣費近30萬元。其中一筆是買60瓶每瓶市價3000至4500元的洋酒,送給民進黨臺北市黨部。還以至少22萬元公款,補助地方老人會尾牙及摸彩品,涉嫌助民進黨“選舉綁樁”。對此,“臺北市地檢署”已受理此案,並啟動分案調查。

風波凸顯政治角力,藍營韓國瑜“躺槍”

吳音寧適任性風波一再延燒,波及範圍越來越廣。看似一部角色錯亂、邏輯混亂的低俗泡沫劇,其實多方政治人物角色鮮明,意圖複雜,其不僅關乎北農、“臺北市政府”、“農委會”之間的複雜糾葛,還涉及藍綠政爭、臺北與高雄兩都的選情,泛政治化傾向越演越烈。

民進黨在此風波中一直扮演提攜、力挺,動用“府院”及黨機器力量全力維護吳音寧的角色。雖然北農是民營公司,但因蔡當局、“臺北市府”各自有持股比例,因此具有半官方半民營性質,並不具有絕對自主權。若非如此,以吳音寧的專業背景與過往經歷,很難空降任職。

對於吳音寧面臨的撤換危機,蔡英文在民進黨中常會上發聲力挺吳音寧,並要求“農委會”協助其進行政治攻防。“行政院長”賴清德親上火線,維護吳音寧,肯定其在任期內,北農所拍賣的蔬菜平均價格比過去穩定,達到了照顧農民的目標。

吳音寧事件本身暴露的是民進黨執政的嚴重問題,及柯文哲與民進黨間複雜的博弈關係,但民進黨卻在後續操作中,將國民黨高雄選將韓國瑜也拉入漩渦中。不僅“農委會”在“新農業”的專案報告中,以較大篇幅比較吳音寧與前任韓國瑜的業績,力證吳音寧勝過韓國瑜。還將韓國瑜牽涉入“臺北地檢署”對於北農事件的偵訊中,企圖影響其在高雄的看漲選情。

國民黨則在此事件中一直扮演聲討“臺北市政府”與民進黨、要求立即撤換吳音寧的角色,並將杯葛吳音寧的處理結果,作為抗議“臺北市府”施政無能的箭靶之一。國民黨“臺北市長”參選人丁守中多次批柯文哲力保吳音寧,強調未來如果當選絕對會用人唯才。遠在高雄忙於選戰的韓國瑜在此次事件中“躺槍”,不僅遭到民進黨籍人士炮轟,還被指控任職期間,為北農董事圖利、濫發獎金及哄抬物價,已被“臺北地檢署”約談配合北農事件的調查,但目前並無“實錘”證明韓國瑜有不法行為。

柯文哲主導的“臺北市府”對吳音寧適任性的態度一直曖昧不明。起初,在吳音寧的任用上,柯文哲曾強烈質疑過其專業度。休市風波爆發後,柯也忙於與吳切割,稱人選是由“農委會”決定的。但對於吳音寧的撤換提案,“臺北市府”政策卻發生了180度急轉彎,與吳音寧素來不和的“臺北市副市長”兼北農董事長陳景俊以給年輕人再一次機會為由,出手相救,擋下撤換案。外界揣測為選舉考慮,柯文哲曾試圖將吳音寧事件作為與蔡英文交換選舉利益的籌碼。吳音寧事件儼然變成了藍營、綠營以及柯文哲代表的白色等各方政治勢力的“政治提款機”。

事件已成博弈籌碼,臺北高雄選情或為牽連

適逢臺灣地區選舉年,吳音寧事件發酵的時間會比較長,動力也會比較足,對政局與選舉都會產生一定影響。但由於政治勢力盤根錯節,完全釐清不易,但也可窺其一二。

第一,吳音寧事件向公眾做出了多方面的不良示範。主要包括:吳音寧乘“政治直升機”扶搖而上的任職經歷,已成為蔡當局用人標準混亂、不尊重專業性的“實錘”;蔡英文在未查明事件真相的前提下,要求各“部會”協助其進行政治攻防。並在未經詳細蒐證調查的情況下就將指控一律當“假新聞”處理,並貼上政敵“抹黑”標籤,確有罔顧是非、公器私用之嫌;民進黨主導的“府院機器”不論是非曲直力挺吳音寧的做法,顯示其已被意識形態綁架,並違背了行政中立原則,藍、綠、白政治力量在事件中的複雜博弈關係也再次說明,臺灣地區的“顏色政治”仍在上演。而在人事角力後遺症之臺北果蔬市場休市風波中,“農委會”與“臺北市府”的表現也再次說明,政治鬥爭的勝負遠比民眾的利益更被優先考慮。

第二,吳音寧事件的發酵,已被各方政治勢力當作運作選舉的棋子。其不僅影響臺北市的選舉,還牽動著高雄市選情的未來走勢。從臺北市的選情來看,目前由“臺北現市長”柯文哲、國民黨參選人丁守中,及民進黨參選人姚文智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民進黨已決定不再禮讓柯文哲。吳音寧事件持續發酵不論是對民進黨,還是對柯文哲都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也對民進黨與柯文哲的競合關係走勢產生一定作用。這既是對“綠、白”政治力量關係的考驗,也是對“柯風暴”真實實力的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