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联动发力狠抓政策落实 孝感市紧扣“强机制、补短板、抓落实” 推进社会救助

近年来,湖北省孝感市民政局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在“强机制、补短板、抓落实”三个方面加大力度,市县联动发力,狠抓政策落实,全市社会救助工作迈上新台阶。

健全三项机制,破解统筹协调难题

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孝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坚持高位推进不放松。去年,市委书记两次听取社会救助工作专题汇报,对兜底保障困难群众生活提出具体要求;市长多次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认真研究部署量化调整低保标准、特困人员救助、“两节”期间慰问特困群众等工作。市政府分管领导也多次下基层调研,协调解决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农村福利院在人员、经费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健全政策联动机制。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孝感市关于全面开展贫困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的实施意见》《孝感市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孝感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办法》等社会救助相关文件。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福利院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明确农村福利院管理和护理人员配备、待遇保障、工作经费等列入县级财政,有力地提高了农村福利院供养对象的生活保障水平。市政府督办室不定期会同民政、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各地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印发督办通报4期,着力推动社会救助政策在基层落地。

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年初,市政府把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对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年底严格考评考核;各县(市、区)政府也将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对乡镇(街道)政府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内容。

补齐三个短板,破解基层基础难题

补齐救助标准偏低短板。今年3月,孝感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再次大幅提高城乡低保、孤儿和特困供养标准,这是该市连续五年大幅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明显加强。印发临时救助实施细则、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形式更灵活、程序更规范、标准更合理的临时和医疗救助制度。其中,将临时救助标准提高到8000元,2000元以下的由乡镇(街道)民政办审批,报县(市、区)民政部门备案;2000元以上的由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将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年度封顶线提高到5万元,较好地缓解了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补齐精准脱贫兜底保障不到位短板。针对与扶贫部门联系不紧、数据信息不畅、保障脱节的问题,孝感市民政局细化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对象、标准、动态管理等全方位的数据信息共享,将符合条件的扶贫对象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实施兜底保障,不落一人。目前,全市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6.34万人,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10.14万人,占贫困户总数的62%。

补齐农村福利院建设不到位短板。去年,该市筹措资金5000余万元,对全市15所农村福利院进行改扩建,全面完成109所农村福利院“冬暖工程”。大力推进农村福利院安全管理“智能工程”,共安装视频监控系统109套、床头呼叫器7947个、烟感器7751个,实现视频监控、床头呼叫、烟雾报警三个系统全覆盖。推动汉川市分水镇农村福利院、刘家隔镇农村福利院公建民营改制,挑选热爱养老事业、责任心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退岗干部作为承包人,签订承包合同,福利院整体交由其管理和运营,促进了农村福利院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目前,两所福利院被汉川市人社和民政部门联合确定为养老服务示范单位和护理员培训基地。

落实“三个三”工作法,破解落地生根难题

随机抽查三个乡镇。坚持问题导向,每季度随机抽取三个乡镇,重点检查“七个是否”,即工作进度是否达标、救助政策是否落实、福利院安全管理是否规范、公开公示是否全面、信息系统是否完善、救助对象档案是否齐全、救助程序是否规范。2017年,共下发整改督办函9期,纠正13个乡镇农村福利院的71个具体问题。

研究解决三个问题。坚持效果导向,每季度选取社会救助三个难点问题,召开市、县、乡三级社会救助研讨会,共同研讨解决问题的举措和对策。通过每季度难题破解,有效推进了临时救助、农村低保按标施保、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等重难点工作落地,创新推出低保助学、困难对象“双助行动”、农村福利院公建民营和服务外包等一批特色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