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你,還記得磨面和打面麼?你有多久沒有吃過自家磨的面了?

作為一名有著二十多年農村生活經歷,如今從事三農媒體行業的人來說,在我印象中,家人已經有十來年沒有去打面機打面來吃了,

現在的筆者老家的鄉親們全部都是買面來吃。

但是我知道,農村人以前並不喜歡買面吃,只不過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磨面的磨盤和打面的打面機房退出了歷史舞臺,他們不得不去買面!

筆者親身經歷了農村人由 自己磨面——再到用“打面機”打面——最後到幾乎全部以買面為主 的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裡,筆者也曾經反思過其背後蘊含的信息。

農村的你,還記得磨面和打面麼?你有多久沒有吃過自家磨的面了?

記憶中家鄉打面機房!

在筆者出生後不久,村裡最後一盤磨面的石磨就已經徹底的退出歷史舞臺,但是依舊被放在村口的一個顯眼的位置,不過它早已被人豎立起來,並不能夠發揮當年擔負起全村人口糧的重任,而且它之前的寶座已經被兩間嶄新的瓦房所取代,嚴格意義上來說,它是被一臺叫做“打面機”的現代化設備所取代。

從80年代開始,這一臺打面機就接替了古老的磨盤,擔負了十里八村鄉親們吃麵吃飯的重任,打我記事起,打面機房子門口就沒有消停過,即便是下著大雪,落著雨滴,依舊有不少相親把自家的糧食運到這裡來,甚至趕上了打面的高峰期,連夜打面甚至通宵達旦的作業也是常態,反正都是鄉親,有的人就索性把糧食放在打面機門口,自個先回家吃飯睡覺,第二天清早過來的時候,精挑細選的小麥就已經變成了雪白的麵粉加上金黃色的麥麩。

農村的你,還記得磨面和打面麼?你有多久沒有吃過自家磨的面了?

家鄉最後一臺打面機拆除了!

後來,由於經營不善加上機器的老化無法修繕,我們村的打面機和它的前輩一樣,退出了歷史舞臺,全村人只能到鎮上的一家打面機房排隊打面,但是那個時候已經有鄉親時不時的去買面吃,畢竟自己去打面,首先要洗麥,曬麥,再拉到鎮上,最後再拉回來,過程很是費時費力。

農村的你,還記得磨面和打面麼?你有多久沒有吃過自家磨的面了?

在一些人看來,這樣麻煩遠不如吃多少面買多少面。

到後來,鎮上最後一臺打面機也不再運轉了,因為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願意花費那個精力和時間在這些勞動上,年輕人不願意做,老人們已經做不動這些體力活了。

就這樣,家鄉的“打面機”和木匠、鐵匠一樣,徹底的成為一個歷史符號,

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

遺留在人們對過去的回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