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如此重視的長江經濟帶發展動力從哪來?專家:三大基因決定

李偉 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習近平如此重視的長江經濟帶發展動力從哪來?專家:三大基因決定

長江經濟帶地理位置示意圖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以持續的強勁動力來推動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和戰略意義。三大基因決定了長江經濟帶發展具有可持續的強勁動力。

首先,長江經濟帶發展動力來自於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戰略運用

縱觀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發展規律,經濟發展總是由點到(軸)線,再到帶到面,以極化發展開始,以區域均衡協調或一體化為終。早在80年代國內經濟學界就已經認識到,並提出來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點-軸-帶發展構想,沿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共同構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T型格局,改革開放40年來逐步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帶,長江經濟帶成為繼沿海經濟帶之後的經濟發展先行區,將是支撐21世紀中國經濟成長的軸線和經濟增長潛力最大的區域。

今天,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更被賦予了新時代的新內涵。習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關鍵是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我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係,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強改革創新、戰略統籌、規劃引導,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流域經濟之首,區域均衡的內在動力強勁。中國有黃河、長江、珠江、淮河、海河、遼河和松花江七大流域經濟帶,人均GDP均突破6000美元,處於中等發達水平以上,GDP總量佔到全國的98%,其中長江經濟帶佔到40%,具有強大的經濟腹地和內部經濟聯繫。但長江經濟帶人均GDP僅排第6位,不均衡不充分突出,還有巨大的流域經濟均衡發展的空間和動力。加快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決不是拔苗助長,而是順勢引導。

習近平如此重視的長江經濟帶發展動力從哪來?專家:三大基因決定

長江沿線港口

其次,長江經濟帶發展動力來自於對世界形勢變化的長遠佈局。

當前傳統國際貿易規則和秩序風雨飄搖,可能發生劇烈變化,沿海沿江開放經濟區需要未來新規則新目標的指引。雖然中國經濟已經習慣於上一波全球化浪潮,但當前逆全球化的潮流洶湧,中美貿易戰激烈,傳統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路徑已經難以為繼,打造全方位多層次開放體系,促進對內的縱深發展恰逢其時。推動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不是心血來潮、一時之需,而是全面佈局、未雨綢繆、不斷完善,不斷加碼升級。事實證明,長江經濟帶強動力高質量發展是高瞻遠矚的,是應對世界形勢急劇變化的長遠佈局和高明的招數。

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就在謀篇佈局,以內陸開放,沿邊沿路沿江沿海開放應對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思路和政策逐步定型,日益明確。2013年,黨中央就開始調研佈局長江,2014年啟動《長江經濟帶規劃綱要》,2016年開始建設實施,定位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引領全國轉型發展的創新驅動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經過2年緊鑼密鼓的建設,打通了交通等基礎設施和區域統一通關等制度環節,基本具備了承載進一步高質量發展的條件。

由沿海向內陸縱深發展,向經濟腹地和縱深發展。這也是新時代新要求新內涵新格局。

習近平如此重視的長江經濟帶發展動力從哪來?專家:三大基因決定

長江沿線城市

第三,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動力還來自與新舊動能轉換目標的高度契合。

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動力還來自發展目標的與中央新舊動能轉換的目標高度契合,率先消除區域不平衡不充分。一是空間的整合,這裡既是東中西三大區域梯度銜接,也是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合理佈局分工,還是大城市帶大區域,加快發展一批區域性大城市、衛星城市和特色城鎮,必將形成多層次城市發展格局,實現長江流域深度整合。

二是產業整合。利用便捷的水陸交通聯繫網絡,促進東西部產業承接轉移。重點在改善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促進更高的投資增長速度和更優惠的政策措施等,持續向這些地區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部分資本密集型產業。

三是投資消費整合、發展和生活整合。以民生為發展目標。比如建設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既是重大基礎設施投資又是居民長遠的消費福利,實現了跨越式福利改善。促進後發地區的平衡充分發展,實現了發展目標和過程的統一,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進一步提供更好更均衡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環境、更優美的生態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

四是高質量替換。

質量第一,效率優先。以發展帶動的增長,更高質量的發展,高質量替換低質量。包括微觀產品質量,工程和服務質量,以及宏觀經濟發展質量,全長江流域通行的高質量制度。做到精準供需,智能柔性。高質量發展必然也要求高效率、高附加值、可持續性、包容性的發展。從不平衡不充分發展轉向共享發展、充分發展和協同發展。

在空間整合、產業整合、投資消費整合、體制整合目標的過程中,必將進一步釋放發展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