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國家機關雲服務採購名單公佈,BAT均為入選最終名單

昨天,中央國家機關2018年雲計算服務產品(已通過網絡安全審查)採購項目成交公告正式發佈。從5月29日發出招標公告之後,歷時24天的考核,最終入圍的三家名單確定為:中國電信、華為和浪潮。

中央國家機關雲服務採購名單公佈,BAT均為入選最終名單

因為,在5月29日中央政府採購網發佈的《中央國家機關2018年雲計算服務產品(已通過網絡安全審查)採購項目競爭性談判公告》中明確寫道:一次性採購金額不足150萬時,可以在協議供貨成交產品最高限價以下直接採購。

這意味著,本次中標的三個廠商的雲服務產品於“正版軟件採購網”上線後,將服務於全國26個省市機關事業單位,150萬以下雲服務可省去招投標過程,直接下單採購。這顯然會對未來政務雲市場的格局發生深遠的影響。

政務雲市場空間巨大,入圍者或成為最大受益者

從整個2017年的數據看政府公開招標的雲計算採購,呈現明顯的增長勢頭。

2017年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中,20個省級行政區增加了雲計算的採購金額。政府採購網上政府公開招標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20個省級行政區增加了雲計算的採購金額,21個省級行政區增加了雲計算的採購次數。公開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0月31日,政府採購網上政府公開招標雲平臺的數量為386起,累計預算金額為16.02億元。增長速度明顯。

其實,相比政務雲市場的體量,通過政府採購流程實現的採購額並不算大。據相關預測顯示,2018年中國政務雲市場規模將超過280億元,增速達到66%;同時,據預測,2018年中國政務雲IT投資規模將超過390億元,增速達32%。

這一方面說明政府採購雲計算的空間還有很大,另一方面因為招標採購流程的繁複,讓很多對雲服務的二次採購沒有辦法很快的實現,但這一《公告》的發佈,則讓150萬金額之下的雲服務採購可以直接在“正版軟件採購網”上直接交易。這勢必會打開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雲服務採購需求。

因為,按照地區雲服務採購數據顯示,2016、2017年雲計算採購金額排名前三的地區分別為廣東省、北京市、山東省,累計預算金額佔全部預算金額的39.88%。政府作為重要的雲服務採購主體,仍以經濟發達地區為主,而《公告》的確立,則有望讓雲服務通過政採渠道向更多地區普及。與此同時,入圍的三家公司,將成為這個趨勢最大的受益者。

從更深層次的視角去看,此前《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政府網站發展指引的通知》提到:“加強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優化技術、資金、人員等要素配置,避免重複建設,以集中共享的資源庫為基礎、安全可控的雲平臺為依託,打造協同聯動、規範高效的政府網站集群。”可見,雲服務的採購也將圍繞避免重複建設和集中共享為原則,那麼至上而下的央採名單,會進一步對地方政府的雲服務採購產生直接影響。

政府採購雲服務考量的是雲廠商綜合實力

如果從本次《公告》公佈的名單來看,一個最明顯的特徵是,這幾年在行業中呼聲很高的互聯網公司沒有一家入選最後的名單。政府在權衡之後,還是把票投給了科技公司為代表的幾家企業。

中央國家機關雲服務採購名單公佈,BAT均為入選最終名單

事實上,政府採購雲計算服務的政策制定過程中,一直是堅持規範性、安全性和經濟性的三個原則。比如可信雲服務認證就是規範性的一個基本考量。

我們知道,政府行業是很多民生應用場景的集合,過去的痛點是數據拉通,如今的痛點是業務落地,真正實現惠民。所以,政府不僅希望雲服務商有好的技術能力和服務水平,還要求對政府各委辦局的具體業務有所瞭解。

那麼互聯網公司原生於雲,在技術能力上不存在問題,而相比於老牌科技公司來說,在政府行業沉澱時間短,對業務形態和場景理解不夠深入應該是政府沒有選擇他們的原因之一。

另外,地區政府所面臨的情況是多種多樣的,複雜程度極高。所以不存在標準化的模板,互聯網公司代表的公有云,體量的優勢來自於標準化和平臺化的服務,這與政府上雲的要求有一定距離,所以互聯網公司這幾年也在逐漸補強需求分析和項目落地的能力。但現階段與科技公司相比尚有一絲不足。

比如政府部分很多的業務問題,需要雲廠商現場解決問題,甚至手把手幫助政府各局委辦實現業務遷移,這種地面服務的能力,一直是互聯網公司所欠缺的。

科技型雲服務商,對政務雲有三個優勢

隨著我國政府從管控型向服務型加速轉型,政務的數字化轉型已經迫在眉睫。通過政務雲建設,打通各部門的信息壁壘,實現數據的全聯接,並對醫療、教育、交通、公共安全等各部門數據進行精準分析及深入挖掘逐漸成為政務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

中央國家機關雲服務採購名單公佈,BAT均為入選最終名單

所以,政務雲的市場也引來了最為激烈的競爭,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運營商,創業公司,各種不同流派的雲服務商都在這個領域投入巨大。而從《公告》的結果不難看出,科技派的華為和浪潮,與運營商流派的中國電信笑到了最後。而科技公司為代表的雲服務商取得的份額更高。

從IDC發佈的《IDC MarketScape:中國政務雲市場廠商評估2017》報告看,華為、浪潮和新華三等科技公司均在政務雲的市場中名列前茅,政府行業為什麼會偏向於選擇科技型雲服務商?

第一點從產品層面考慮,科技公司既有硬件,也有軟件,更有服務。這對於滿足政務雲客戶在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等方面的需求,都可以提供成一致性的解決方案。以華為云為例,其所提供的不同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都基於統一的架構、統一的API、統一的生態,政務雲客戶完全不用擔心不同產品和解決方案間的融合問題。所以,沒有產品短板,是政務雲主要這類公司的原因之一。

第二點從落地的角度看,政府客戶更看重服務的經驗。無論是華為、浪潮、新華三還是聯想和曙光這樣的公司,都在中國行業市場沉浸多年。這種經驗是無法複製的,這決定了他們更理解政府的流程和業務。比如從國家部委到各個省、市、自治區,再到地市區縣,華為、浪潮、新華三等都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第三點科技公司也具備了很強的業務創新能力。的確互聯網公司是這個時代的明星,他們創造了很多新的商業模式,具備很強的創新能力,比如對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投入和應用走得很快。但創新本身就是科技型公司的基因,同時他們會更好的結合新的技術與行業應用。例如,深圳交警聯手華為雲合作組建了“智慧交通”創新機構,以視頻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技術核心,建立一個統一、開放、智能的交通管控系統,這就是一個雲+數+智的創新典型。

在政務雲賽道上,科技型雲服務商暫時領先了一個身位,當然,整個雲計算市場仍處於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雲計算市場的競爭,會激發更多的創新和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