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的話,也是很多人的夢想。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伊犁,有燦爛的陽光和蒼茫的天空,藍天白雲低垂在一眼望不到邊的草原,似乎心裡承受的重可以就此放下。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在新疆有碧綠的湖水,有五色的花海,還有無盡的草原,美麗且富有詩意。而這些景色,在伊犁都如夢一般的存在。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在伊犁不光有美景,而且還有美味,烤串、大盤雞、椒麻雞、饢坑肉、手抓飯、饢餅,團聚每一個都能讓你有胡吃海塞的感覺。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那拉提草原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那拉提旅遊風景區的草原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全國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亞高山草甸植物區。夏牧場又被稱為是“空中草原”,空中草原名稱的由來是和它的海拔有關係,夏牧場的平均海拔為2200米,它是一個山間盆地,草肥水美,其時6、7、8月份是夏牧場的黃金季節,這時候山上山下發生了神奇的變化,夏牧場冰洞融化了,它是那樣的清秀自然,天山林海雪源消失了;它是那樣式的茫茫蒼蒼,伏季夏牧場鮮亮明快,山清水秀;由山下向上,隨著地勢的增高,氣候、土壤、生物等自然條件都隨之發生明顯的變化,形成一條垂直景觀帶,是人們休閒避暑開懷遊覽的好去處。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當地還可體會哈薩克民俗風情,那拉提草原景區開發較早,設施成熟,在遊玩時舒適方便。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最佳旅行季節為6-9 月,此時的草原一片碧綠,還有野花盛開,而且氣候適宜。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喀拉峻草原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喀拉峻草原位於新疆伊犁河谷的特克斯縣境內,是西天山向伊犁河谷的過渡地帶,這裡降水豐富,氣候涼爽,土質肥厚,十分適宜牧草的生長,生長有上百種優質牧草,並於2013年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喀拉峻”是哈薩克語,“喀拉”有深色、濃郁和遼闊的意思,“峻”形容茂密的樣子,從字面上理解,“喀拉峻大草原”可譯為蒼蒼莽莽的草原。雪山腳下的壯美草原,景色多樣,美到讓人窒息。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喀拉峻草原呈連綿的丘陵狀,背靠巍峨雪山,草原上還有樹林、花海等景觀,景色遼闊秀美,是觀光攝影的絕佳勝地。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夏塔旅遊區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昭蘇縣的夏塔是一處富有神奇色彩的旅遊勝地。夏塔,是蒙古語“沙圖阿滿”的譯音,為“階梯”之意。距昭蘇縣城西南70多公里,鄰近天山主脈。原是古代伊犁至阿克蘇的交通驛站,現為夏塔柯爾克孜民族鄉政府所在地。夏塔河由叢山峻嶺一瀉而出,組成了一條魅力獨特的古文化風景線。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夏塔河由叢山峻嶺一瀉而出,劃開平坦的草原,匯入煙波浩渺的特克斯河。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夏塔峽谷以該河的由山口、古道、古遺址、民俗和自然景觀,組成了一條魅力獨特的古文化風景線。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瓊庫什臺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瓊庫什臺村幾乎所有的民房都是木建築,有的房子是由整根原木搭的,有的房子是將原木從中間一分為二,通過掏、榫、拱等各種工藝搭起來的。在棚圈部分甚至連樹皮都沒有剝離。建築的平面、立面和細部處理、建築技術和施工技藝等保持著建築文化的印跡,歷史信息豐富,具有較強的原真性,是至今伊犁河谷保存完好的一個木構建築群。這裡夏季多雨、潮溼,瓊庫什臺村的先民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生存需要,就地取材,用木材建房,形成了這個獨具特色的村落。因松、杉樹木質堅硬,經久耐用,從而使當地的木構建築沒有變形,使用壽命長。加之地處大山深處,交通不便,各家各戶對自己的房屋用心保護,故村落中大量的民居保存完好,部分民居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具有豐富和完整的歷史文化內涵。從瓊庫什臺村以木構建築作為哈薩克族牧民的居住建築看,這無疑是牧民們從流動性居住方式向永久性居住方式的演變。目前還保留著很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具有哈薩克族遊牧民族特色的木屋。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臺地上縱切出無數的溝壑,將平靜的草原勾畫的象大海里掀起的波浪。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遊客可以在這裡看到藍的天、白的雲、白雲下面是銀色的雪山、墨綠的杉林、淡青色的草原和五顏六色的花海,幾種色彩層次分明,色調和諧,形成一幅天然圖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