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歧視的27歲

早上看吳曉波10年20人採訪董明珠,看到格力員工平均年齡26歲。

前段時間看到有贊在廣州招銷售的薪水略高,翻了下有贊員工平均年齡也是26歲,再一想找客戶公司資料好多公司標榜自己潛力時都會說員工平均年齡≤26,多半在24-26之間很少有平均27歲的,之前華為清退34歲員工引發全民焦慮潮,26歲的員工平均年齡讓我有點方。

20多歲孕期女性在職場受盡暗地“歧視”,用人單位委婉或直接的問婚否?近期是否要生娃?少數撒謊的女性給20歲的女性貼上標籤:進公司就請產假。我這好客山東銀也曾擔憂“吃白飯”輾轉半個月還是向剛招進來的小姑娘嬉笑間隙問出:啥時候生孩子?

ROI逼的我這樣的中央空調只能開夏天模式,成本、效益二要素框架就在那裡只等匹配最經濟的個體。

27歲是全國各地買房主力軍,家譜留名信仰驅使下的人兒買房多半為組建家庭,上有老下有下的27歲與剛出校門住棺材房的22歲相比,哪個會分更多時間在工作上?哪個更有靠工作衝破現狀的衝動?

經驗換成舒適區更貼切,你只是習慣用熟知的方式解決熟悉的問題,每年工資普調一下下繼續做顆歡樂的螺絲釘挺好,強調忠誠度的公司也不喜歡三天兩頭跳的員工,唯有一年又一年。

一線城市更TM慘烈,房租、物價兩座大山一壓換工作是不可能從心的,房貸就更甭說了,換工作斷了供就不好了,還房貸的算是留下的“成功人士”,離漂著的27歲挺遠的,一線城市新居民最年輕的是上海——平均年齡33歲。

33歲這數字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20浪蕩歲選擇漂泊的人多數是留不下的。漂個3.5年多半會被家鄉的婚、老召喚回家,30歲成家立業的古訓將太多的年輕人拽回了故鄉。

33歲這數字也揭露了一個“成功”的辦法:熬。甭管別人BB啥,只管咬著牙,在他人30歲回家成家立業時再熬3年,下一代的起點就不再是你的想當年,這雞湯其實沒卵用,“自私自利”的奮鬥歲月多半不會超過30歲,即使你的父母尚年輕,你也做不到王小川那樣搜狗不上市不找妹子,不過張小龍都經常東莞一日一夜遊,王小川應該也是“天上人間”常客。

能做到六根清淨你也很難在一線城市出人頭地,24年前潘石屹、馮侖南下深圳,看到大街上全是西裝革履覺得機會都被人佔了,繼續南下去了海南,賺到了第一桶金,現在北上廣深比24年前更板結,資本這逐利的化肥早把市場土壤搞的鐵板一塊、寸草不生。

現在二線城市搶人,真心建議小夥伴們如果有機會就去二線城市的草莽地帶發展,一線城市作為有機體也是活在舒適區的二狗,誰TM能在南山區打贏與騰訊的官司我跪地叫爸爸,資源也是害怕失控的老幹部,只會傾斜給穩定、成熟、可控的組織。

跟我一樣做2B市場非要留在一線城市?

建議你先把房租套上槓杆,次貸是用貸款繼續貸款,咱應該次租的,租來的房子再對外出租,不然就被房租栓死了。

我在小豬短租的嘗試還木有結果,可能是照片拍的太醜,待我修改驗證下再來彙報。

貴州搞的大數據好像挺牛X的

被歧視的27歲

27歲最先失去的是少年的心氣

520注意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