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沒有一個科幻作家預言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見證

劉慈欣:沒有一個科幻作家預言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見證

劉慈欣

1963年生,山西陽泉人,作家、高級工程師。他大學畢業後在火電廠工作,業餘時間開始創作科幻小說。從1999年發表小說《鯨歌》和《微觀盡頭》開始,他逐漸為人們所知。2006年5月,他的長篇科幻小說《三體》開始在《科幻世界》雜誌上連載,這部作品被視為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有人評價,劉慈欣以一人之力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劉慈欣至今記得家裡那本繁體豎版的舊書,那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地心遊記》。讀初中的劉慈欣在父親的箱子裡發現了這本書,一口氣讀完之後,他依然沉浸於小說裡的地心世界。

劉慈欣:“當時也沒有科幻小說這個概念。看了以後以為那裡面寫的都是真實的事,因為凡爾納的文筆也很寫實,以為寫的都是真的,覺得很神奇,後來經過我父親一說才知道都是幻想出來的,才知道有科學幻想這麼一個概念。”

寫科幻一般都是業餘的

沒人料到,好奇的種子竟因此從少年的心中破土而出,又長成大樹。幾年後,高中生劉慈欣寫出了第一篇作品,這個從未發表過的科幻小說描寫的是一個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

當時,隨著十年浩劫的結束和改革開放的開始,科學在中國迎來了久違的春天,中國的科幻文學也隨之復甦。一個作家寫於六十年代初的科幻作品也得以在《人民文學》上發表。不過那時的科幻小說更多地像是“未來暢想小說”——努力描述著科學發展有可能帶給人們的美好生活。科幻小說被看重的是它的科普價值。

劉慈欣:沒有一個科幻作家預言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見證

但是科幻小說熱並沒有持續太久時間。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科幻小說的讀者依然是小眾群體。雖然它的市場價值已經開始顯現,但是因為發表渠道有限、寫作報酬微薄,幾乎沒有人把創作科幻小說當成一門職業。

劉慈欣:“就是1997、1998年以後。那會兒《科幻世界》的稿費大概是千字一百塊錢。那個時候科幻市場本來就很小,長篇小說也發表不了,只能發表短篇。直到現在的話,寫科幻還是一般都是業餘也不能(作為)專業。”

但劉慈欣沒有放棄寫作,而且走向屬於他自己的黃金時代。從1999年起,劉慈欣進入高產期,連續八年收穫中國科幻銀河獎。他的筆下兼有浪漫主義情懷與重工業色彩,在時間與空間的尺度中任意馳騁,卻幾乎從未在細節失真。

劉慈欣:“科幻小說的細節,和現實主義文學確實有不一樣的地方,超現實的細節。但科幻小說中的很多東西,它只存在於這個作家的想象中。你寫那麼兩個字,讀者也想象不出它是什麼樣的,所以就需要你去描述它,這確實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情。這些想象中的畫面也好,一個完整的世界也好,更適合用圖像來表現。所以我一直覺得科幻更適合用影視來表現,用文字來表現它有先天性的缺陷。”

國內科幻作家零的突破

在劉慈欣的擁躉們一次又一次驚歎於他無窮的想象力時,以外星人入侵地球為背景的《三體》三部曲橫空出世。它打破了科幻文學的小眾結界,形成了廣泛的大眾傳播,並被中國商界尤其是互聯網行業奉為圭臬。

劉慈欣:“作為作家來說,至少我們寫科幻小說來說,我們總是想創造出一個激動人心的、很震撼的故事。至於說讀者從這個故事中解讀出什麼,這個不是我們能預測的。只要一個故事足夠好看的話,你肯定會從中解讀出很多東西來。所以說人們從三體中解讀出各種各樣的東西,包括互聯網行業解讀出黑暗森林、降維打擊這些,我覺得很正常。”

2012年,《人民文學》雜誌刊登了劉慈欣的4篇短篇小說,時隔三十多年之後,中國科幻小說的文學和思想價值重新迴歸到主流文學的視野。此後,劉慈欣的小說被收錄進了中學語文課本,甚至出現在了2018年高考的語文試卷裡。

劉慈欣:沒有一個科幻作家預言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見證

劉慈欣作品被收入語文課本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評價,劉慈欣構築的世界“涵蓋了從奇點到宇宙邊際的所有尺度,跨越了從白堊紀到未來千年的漫長時光”,而且“在飛翔和超越之際,劉慈欣從來沒有停止關注現實問題,人類的困境和人性的極限。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被改變的不止是中國科幻文學的水平,40年間,科幻小說從單純的功能性發展成包涵文學性、思想性等多元價值的複合體。2013年,劉慈欣以370萬元的年度版稅收入第一次登上了中國作家富豪榜,這也是國內科幻作家零的突破。

2015年8月,《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這個公認最具權威與影響的世界性科幻大獎。

劉慈欣:“他們關注的(地方)除了對一些特有的中國因素,其他的關注點和國內的讀者也差不多。因為科幻是一個很具有世界性的文學,它考慮的問題都是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

《三體》獲雨果獎現場(譯者劉宇昆代未能到場的劉慈欣發言)

科幻小說中的概念變成現實

《三體》的衝擊波同樣震撼了全世界。《紐約時報》稱讚它“有可能改變美國科幻小說迷的口味”。《三體》至今已被翻譯成15種語言,它對於促進文化交流的價值仍然需要假以時日才能完全體現。

劉慈欣常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類文明不應該是浩瀚宇宙中概率之花所結出的唯一果實,地球也不應該是人類文明唯一的最終歸宿。

劉慈欣:沒有一個科幻作家預言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見證

劉慈欣說,科幻作家的工作,就是排列組合各種各樣的可能性。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一些曾經出現在科幻小說中的概念已經或者正在變成現實。但是,科幻作家並不是能夠預言未來的先知。

劉慈欣:“科幻小說不可能告訴你,哪種可能性最後真的會變成現實,這是一個未來學的問題,是一個科學的問題。其實科幻小說家更傾向於去寫那種不太變成現實的可能性。我要寫一個好的故事,我只有寫這些很難預測到的那些未來的可能性。但是這種可能性並不是不會變成現實,有時候它真的有可能變成現實。因為有那麼一句話,‘一個不走的表,它每天還有兩次是對的。’但儘管如此,科幻這塊表可能一天它(都)不走,可能一天一次都沒對過。因為現在的互聯網時代,信息時代,在任何一篇科幻小說中(都)沒有被預言出來。預言出手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沒有。”

劉慈欣:沒有一個科幻作家預言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見證

2016年劉慈欣獲“影響世界華人盛典——文化藝術獎”

是的,劉慈欣們趕上了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虛擬現實、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技術……這些技術與隨之引發的思考都可以成為激發科幻作家創作無窮無盡故事的來源。在科幻小說的宇宙裡,永遠都會有新的可能性在洪荒中爆發出巨大能量、綻放出璀璨光芒。

見證者說

“我認為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能夠逐步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我們的未來還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陷阱,人類要有光明的未來,它取決於我們每走一步的正確選擇。只要我們的技術能夠保持持續的進步,我們就能夠有很大的可能去得到一個光明的未來。”

——劉慈欣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在這場深刻改變中國、深刻影響世界的偉大變革中,有多少波瀾壯闊的征程,有多少值得銘記的時刻?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踏著40年曆史軌跡,尋訪到很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記錄他們的回憶、思考和展望。


見證

總監製:蔡小林

總策劃:高巖、魏漫倫

審稿:沈靜文

音頻製作:王敏

旁白:郭靜、智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