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得娶妻嫁人,“剩男剩女”得坐牢?只有這個朝代可以倖免

民間有句安慰人的話,叫“三條腿的蛤蟆找不到,兩條腿的人還怕找不到?”

安慰的對象大概就是在求婚倫論嫁中剩下來的那部分人,用現在的時髦說法,就是“剩男剩女”

13歲得娶妻嫁人,“剩男剩女”得坐牢?只有這個朝代可以倖免

當下,“剩男剩女”的年齡標準是什麼呢?根據全國婦聯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女性應在27歲之前結婚,否則就“被剩”了,男性最佳的結婚年齡是28-30歲,要不然也屬於“被剩”

13歲得娶妻嫁人,“剩男剩女”得坐牢?只有這個朝代可以倖免

其實古代對“剩男、剩女”的年齡也有界定標準, 但和現在相比,整整提前了10年。儘管各個朝代大多有自己規定,但一般來說,男性在15至20歲就必須娶妻,女性在13至17歲則必須嫁人,如果沒有,就可稱為古代的剩男、剩女。

13歲得娶妻嫁人,“剩男剩女”得坐牢?只有這個朝代可以倖免

比如,越王勾踐命令男子20歲前要娶,女子15歲前要嫁。有的王朝提出一個大致的標準:唐代對於男子20歲左右要娶,女孩15歲左右要嫁;宋仁宗時,男子要在15歲左右要娶,女子在13歲左右要嫁;明太祖規定男子16歲左右要娶,女子14歲左右要嫁;清朝時,按《大清通律》,男的16歲左右要娶,女的14歲左右嫁人。

對“剩男、剩女”等特殊人群,古代政府簡直象太平洋的警察,不僅管得寬,還管得細。

13歲得娶妻嫁人,“剩男剩女”得坐牢?只有這個朝代可以倖免

早在2000年前的周朝,政府就專門設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職官。《周禮》中說:“媒氏,掌萬民之判。”“判”就是“半”,媒氏就是管理男女婚嫁的職位,任務是讓男、女成為夫婦。

13歲得娶妻嫁人,“剩男剩女”得坐牢?只有這個朝代可以倖免

到了三國時期,各級政府都設立了“媒官”,連九真等邊疆地區都有。元朝的“媒互人”,由政府任命並且發放營業執照,儼然就像今天婚介所的老闆。

13歲得娶妻嫁人,“剩男剩女”得坐牢?只有這個朝代可以倖免

儘管政府三番五次提倡適齡男女要結婚,但總會有些“釘子戶”,因各種原因不顧大局、不聽招呼,到了年紀也不結婚,那麼,政府對這些“剩男、剩女”是怎麼處置的呢?

一是罰款。漢惠帝時,誰家有女兒15歲以上至20歲還沒有嫁人,罰款600錢。司馬相如拐跑卓文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是剩男,家裡又窮,不拐個女人結婚,肯定交不起罰款。

二是蹲號子。南北朝時,如果女孩適齡不出嫁,家裡人都要跟著坐牢,據《宋書·周朗傳》記載,“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現在有不少女孩子,對男朋友挑三撿四的,最後把自己弄成了剩女,在過去這樣做是犯罪行為,小心給家人帶來牢獄之災。

三是給你搞“拉郎配”。有的朝代對“剩男剩女”,就強行搞“拉郎配”。《晉書·武帝紀》載,司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要求,“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意思是說,女孩子到17歲,如果父母不將閨女嫁出去,那麼地方領導就要給她硬找個老公了,隨便找個光棍逼其出嫁。想想當時的光棍們真幸福,不用踏破鐵鞋,在家裡等著,也能白撿個黃花閨女當老婆。

古代“剩男剩女”,特別是“剩女”們,除了要承受政府的高壓政策,還要獨自承擔額外的生理和精神負擔。

在古代,有錢有文化的剩男基本不多見,他們也剩不下來,即使“被剩”,也有法子排解孤獨,他們或者包養小妹妹,或到五星級酒店去找媽眯要小姐,消遣的地方多了去了。

可那些“待字閨中”的剩女們,一般都要備受孤獨的折磨,人海茫茫,知音難覓,你讓他們“租個男友回家過年”,恐怕沒那個可能,長此下去,這些剩女們可能成為未來的“孤寡老人”。

除了孤獨之外,古代“剩女”還得遭受強大的生理壓力。琴瑟和鳴是人類社會的主旋律,也是維持心理與生理健康的必要手段之一。

古代“剩女”到了適婚年齡而沒有結婚,由於古代女子“授受不親”,生理問題就會自然出現,心理上的問題也會接踵而至,若無超強的心理承受力,光是“被剩”的挫折感,就會導致嚴重的失眠症,在孤獨、寂寞、焦慮、自卑等等壞情緒的糾結下,疾病隱患重重。

13歲得娶妻嫁人,“剩男剩女”得坐牢?只有這個朝代可以倖免

對於剩男、剩女而言,還有比孤獨以及生理、心理壓力最痛苦的事,那就是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古代剩男由於生理受限,一般會滿足於領養或過繼,剩女也會為孩子問題糾結,唐朝時就發生過某剩女為生孩子偷人的故事,被曝光後,該女振振有詞說,自己是與神靈夢交而得孕。為了有孩子,他們是什麼招都使出來了。

13歲得娶妻嫁人,“剩男剩女”得坐牢?只有這個朝代可以倖免

回顧歷史,唐宋時期的政策環境相對好些,儘管當時政府提倡男女要適齡結婚,但不象有的王朝規定了具體的處罰措施,所以,這兩個朝代被稱為“剩男、剩女”的“天堂”,也常常上演“只戀不婚”的鬧劇,這在後面的文章裡有介紹。

隋唐開科取士後,宋朝出現了大量高知型“剩男”,即“男性讀書人群體”,這是為何呢?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日成名天下知。宋真宗趙恆詩云:“富家不用賣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13歲得娶妻嫁人,“剩男剩女”得坐牢?只有這個朝代可以倖免

帝王的號召力是顯而易見的,既然能一朝登第,大丈夫何患無妻?畢竟權貴、富豪為爭搶進士女婿,不惜爭搶甚至“動武”的例子比比皆是。

於是,為了博取功名,做乘龍快婿,很多讀書人並不急著戀愛、結婚,而是等到博取功名後再考慮結婚之事,以提升婚姻質量,但畢竟考中進士的鳳毛菱角,即使高中年齡也大多不小了,而大多數讀書人卻因為追求功名而耽擱了婚事淪為剩男,這個剩男群體數量著實不在少數。

除了唐宋時期,古代王朝處置“剩男、剩女”的措施,簡單粗暴苛刻,和當下的寬鬆政策無法比,這是為什麼呢?在古代,人口本來就少,很多王朝總人口平均在5000萬左右,過億的很少,如果適齡男、女都不結婚生子,整個社會就會人丁匱乏,農業生產、戍邊國防甚至養老問題都可能難以為繼;另外,政府也認為“男有室女有家”後,人心才能安然,社會才能和諧穩定。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男女“被剩”,其實都不是什麼大好事。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希望今天的剩男剩女們看到此文,會心一笑之後,都能做一名真正的“剩鬥士”,早日結婚成家,於己於國,功莫大焉!

當然,實在不想結婚,社會也別為難他或她,畢竟當下中國,人口已成負擔,將剩男、剩女進行到底,也是他(她)自己的私人權利。

古代剩男、剩女活得悲催,脫離剩女、生活在婚姻圍城的女人也不見得幸福,即使離婚,女人也是天生的弱者,但也有一些古代女子,偏不向所謂的封建禮制低頭,在離婚大戰中,以智慧甚至生命的代價,換來了揚眉吐氣,讓自己也瀟灑走了一回! 請關注我們下期繼續給您帶來精彩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