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就要到了,你怎样讲好党课?向毛泽东学呀!

领导干部在党支部讲党课是机关党组织履行从严治党责任的必修课。那么,好的党课是什么样子的呢?

好的党课,要自己准备

讲课前,要沉到基层,深入群众,听取基层党员对所讲内容的认识和企盼,至少要征求身边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掌握第一手资料,找准党课的切入点。自己准备党课,对所讲的内容熟悉,有的地方可以脱稿讲,也可以整堂党课脱稿讲,用口语表达,大家容易接受。如果你抬头讲课,大家也会抬头听课,如果你低头念稿,大家也会低头开小差。有眼神交流,才会有心灵沟通,自己准备的党课,讲起来才会生动自如。

好的党课,要立足解决问题

党课的内容必须联系实际、贴近基层,以解决问题为根本、为要旨、为出发点。下功夫把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理清了,把要解决的对策找对了,党课才能对症下药,去除病灶,引起共鸣,收到效果。下功夫把问题摸准、找对、理清,紧紧抓住大家渴望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是讲好党课的基础。如果不把查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讲党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讲党课就容易流于形式。

好的党课,要讲得简洁深刻

上级的要求有时会抽象一些,抽象的东西讲起来不容易让人听懂、接受。这需要转化,需要讲课人把所要讲的东西理解、消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认识和理念。其实,你所讲的内容,不仅仅是上级要求,更是你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以,讲党课不是要把上级那些带有抽象性的东西搬过来,塞进听者的脑子里,而是有删繁就简的功夫,力求使党课中的每句话都管用。

好的党课,要讲究话风朴实

讲党课时有的人喜欢带点文采,但文采要为效果服务,要让大家喜欢听、不厌烦。毛泽东同志是文章大家,他的诗词可称为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和诗坛的千古绝唱,但是他在讲工作的时候,所用的语言朴实、简明而又深刻。中国古代对文章功能的理解是“文以载道”。“道”就是真理,真理是朴实的,因此载道的文字也应该是朴实的。

好的党课,应该简、浅、显

问题本身可能是复杂的,但是语言表述上一定要让人听得懂。使用简单的语言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让听众瞬间就能明白你要讲什么,这就是语言的真正风采、真正魅力。我们需要简朴、明快、透彻的党课,而不是文字上过分雕琢的党课。

党课,要有真情实感

只有情真意切、话由心出,讲出的东西才能打动人。讲课人不是表演艺术家,要想获得价值认同,走心是最根本的。

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期,党组织经常请革命前辈、战斗英雄和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给党员上党课。这些同志给大家讲党课就是凭着回忆与听众交流互动,没有人念稿子,是实实在在给大家讲党课,而不是念党课。就是这样一些文化程度并不高的人,讲的党课给我们留下很深印象,有的党课至今记忆犹新。他们讲的内容大多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与身边发生的故事,用自己走过的路和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热爱、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让人听了感觉可信,会产生共鸣;这种身心合一、知行合一、用心讲出的党课,才能真正令人有所感悟、受到教育。

时代在变,党课需要与时俱进。一堂好的党课,课前能让人有所期待,课中能让人全神贯注,课后能让人回味思考,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能给人力量、激励人前行。

向毛泽东学讲党课

“七一”就要到了,你怎样讲好党课?向毛泽东学呀!

毛泽东给陕北公学学员讲课

领导干部讲党课,宣讲马克思主义、介绍国内外形势和时事政治、解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一直是我们党的一项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特别是中央领导人在讲党课中高屋建瓴、说理透彻,并密切联系中国革命斗争实际进行权威的讲解,效果更好。在这方面,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身体力行,亲自讲党课,作出了表率。

“不能照书本去讲,那样讲,听的人要打瞌睡”

毛泽东曾深有体会地回忆他在“抗大”讲党课时的情形:“不能照书本去讲,那样讲,听的人要打瞌睡。自己做准备,结合实际讲,总结革命经验,听的人就有劲头了。”脱离实际的讲课不仅使学生缺乏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毛泽东在“抗大”讲课和作报告时,通常只带一个简明扼要的提纲,把提纲上的问题讲完后,还允许学员写条子提问题,并随即予以解答,因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过去在抗大讲课的时候,就是把讲稿发给学员,我只讲30分钟,让学员自己去研究,然后提出问题,教员解答。”毛泽东在讲党课时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认为“在教学方法中,应坚决采取启发的、研究的、实验的方式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毛泽东的指导和影响下,“抗大”讲课不是注入式、讲演式,也不是简单的问答式,其基本方式是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法的具体做法是从近到远,从局部到整体,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启发诱导学员从问题的各个侧面了解问题的全面,从事物的发展过程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从事物的现象中认识事物的本质。

“教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讲课”

毛泽东在讲党课时善于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有的放矢、因人施言、对症下药,激起了教育对象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他强调:“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毛泽东指出:“在教学方法上,教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讲课。……教员也要跟学生学,不能光教学生……就是教员先向学生学七分,了解学生的历史、个性和需要,然后再拿三分去教学生。”“教员不根据学生要求学什么东西,全凭自己教,这个方法是不行的。”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就多次强调和要求红军宣传员找群众谈话时,首先要放下官架子,要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话。碰到雇农要讲雇农话、碰到中农要讲中农话、碰到商人要讲商人话、碰到工人要讲工人话,不能讲一大篇。针对中国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实际,在湖南农民运动时期,毛泽东要求“夜校讲课一定要通俗易懂”“如讲打倒帝国主义就说‘打倒洋财东’,这样农民一听就懂”。在给工人夜校上课时,一次毛泽东先在黑板上写下“工人”两个大字,然后对工人们说:好些工友埋怨自己命苦,说工人没出息,其实,说起来工人的力量最大。他然后提高声音说,大家不是说天最大吗?什么是“天”?他指着黑板上写好的“工人”两个大字说:“大家看,‘工’‘人’两个字连起来就是‘天’。”他边说边在黑板上把“工”和“人”两个字上下连起写出一个“天”字,又指着“天”字启发工人们说,大家都说工人没出息的,我看工人是大有出息,关键是要团结起来,团结起来力量大如天。譬如一颗小石子,用脚一踢就踢走了,要是把许多小石子粘成一块大石头,那就搬也搬不动了。这些针对工农特点的极其鲜明而朴实的语言,很容易为工人、农民所接受。

十分注意语言艺术,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毛泽东讲党课时不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式多样,且富于变化,而且十分注意语言艺术,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深受学员们的欢迎。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曾说过:“在语言运用上,毛泽东既是高超的理论家,更是卓越的实践者。”

来源 | 综合自秘书工作 、中国组织人事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