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最为青睐的进士,英年早逝的翰林书法大师

康熙最为青睐的进士,英年早逝的翰林书法大师康熙最为青睐的进士,英年早逝的翰林书法大师

众所周知,元代的赵孟頫可以说是元代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更或者可以说,一个赵孟頫就可以撑的起一部元代的书法史,可见赵孟頫在当时的影响和地位。无独有偶明代的董其昌也是明代最为重要的书法家之一。董赵的影响在后世很深远,特别是在康熙之后一直到乾隆时期,皇帝的喜爱更是使得两位书法家的地位与日俱增。本期书扬文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位康熙最为青睐的翰林书法大师——查升康熙最为青睐的进士,英年早逝的翰林书法大师

查升,字仲韦,又字声山、汉中,号石漾主人、云亭、幻墨、吴下阿升,斋署澹远堂、独倚楼、静学斋,浙江海宁人,生于顺治七年(1650)。平生以善书法而闻名,其书宗董其昌,又兼学苏轼、米芾,尤以学王羲之小楷为最。康熙二十七年(1688)壬午科二甲第二名进士,翰林院编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授江西乡试主考官。翌年九月,入南书房为康熙帝日讲官,因其才华卓著,备受康熙帝宠爱,此后历任谕德、詹事府少詹事等职。康熙四十六年(1707)冬病卒于北京,终年五十八岁。康熙最为青睐的进士,英年早逝的翰林书法大师

翰林,为古代官职名称,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在禁中置翰林院,内充文词、经学、卜、医、棋、术等各种专门人员。他们定期入值当班,待诏于院中,因有参与机要之机而号称“内相”,有实权。翰林院经过宋、明的发展,及至清代,更成为一个专属部门,执掌完备,人才辈出。清代的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下属官有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统称为翰林。

康熙最为青睐的进士,英年早逝的翰林书法大师

“自古儒学之臣或以文章备顾问或以笔札司纪载,莫不替毫洱管,出入承明,与他曹之专治案犊者较为地近而职清,故历代以来最称华选。” 翰林官位虽为清职,但因接近皇权中枢,有机会以诗文翰墨近侍帝王而地位显赫。康熙最为青睐的进士,英年早逝的翰林书法大师

清代前中期,尤其是康乾时期,帝王尚帖学,书学推崇正统,从追“二王”到临“董赵”,整体书风呈现出工整匀称、端正秀雅的面貌。这种风格的形成是能否“昭敬谨之意”、衡量“善书”的表现。康熙最为青睐的进士,英年早逝的翰林书法大师

查升,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时康熙帝选儒臣侍值以备顾问,他经荐入直南书房多年,累迁至少詹事。院藏《清查升行书五言联》、《清查升行书北山移文字卷》书法秀逸,得董其昌神韵,对联尤为精妙。康熙帝称赞说:“他人书皆有俗气,惟查升乃脱俗耳。用工日久,自尔不同。”查升办事又谨慎勤敏,备受器重,康熙帝赐书、画、御笔、砚台,赐第西华门,并御书“淡远”堂名。品行高洁,待人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四方求书法者甚众,他经常在晚上燃烛挥毫。

康熙最为青睐的进士,英年早逝的翰林书法大师

清代帖学以“二王”为宗,崇尚“董赵”,这与清代统治者宣扬其正统地位有一定的关系,维护了封建社会统治中的政治地位。帝王通过树立翰林书家典范来宣扬自己的书法审美观念,通过善书大臣之名树立皇权书法审美标准。帝王与翰林的书艺互动中,翰林们常用“古法”、“泰山北斗”等词赞美康熙的书法,常用王羲之的书法作比较,原因是康熙在评价自己的书法时,最得意之处莫过于“正宗”。帝王崇尚书学正宗,有着深刻的政治和文化寓意。“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从上述院藏清代翰林书法作品看,书风相对统一,一改清初书法杂乱,力推“二王”正统一脉的董氏书风,以中和典范为美,传承汉文化的正统地位,赢得汉人文化及心理上的认同,维护统治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康熙最为青睐的进士,英年早逝的翰林书法大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