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思索掙扎人生,一邊按部就班求生

說到互聯網,這是一個極其大的概念,在此不多說,接下來只講自己所關注並且受到其影響的互聯網產品。

第一個接觸到的互聯網產品是QQ,大概是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知道了這麼一個東西,但後來完全沒想到在之後的幾年能顛覆自己和同學的聯繫方式。在七年級的時候有了自己第一個QQ號,第一位網友是個陌生人,有的沒的隨便聊著,只是好奇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通過聊天大概知道是個女的,僅此而已。這種連接的背後,是對一個坐在電腦面前的陌生人的好奇,於是就這樣稀裡糊塗的開始了被互聯網產品“精神荼毒”的生活。

高一的時候,從同學那裡聽說了凡客誠品,說是一家賣衣服的,但是我們不是衝著衣服去的,而是韓寒的“凡客體”廣告,於是就嘗試著買了。講真的,沒覺得這有什麼,對於自己的需求來說,線下買衣服不僅可以試穿衣服的大小,而且款式適不適合都可以很好的體驗出來。終於,在經歷了多年的互聯網購物之後,顧客體驗和服務再次被線下實體店給死死盯住,畢竟被網購欺負了那麼多年,如今總算有機會打個翻身仗。

第一次聽說小米是在高三的課間,記得非常清楚,同桌說自己畢了業一定要“搶”一部小米。我滿臉疑惑,小米是什麼?為什麼要“搶”的?在供大於求的當今市場難道買東西還要搶的?我不明白,後來我才知道那叫“飢餓營銷”。那是2012年,我記住了原來有部手機名字叫做“小米”,挺有意思的。

在小米的飢餓營銷之前,知道了凡客的“凡客體”,但是2012年從電視廣告上我瞭解了另一個人:陳歐。我為自己代言,聚美優品自此走進我的視線,但我從未在聚美優品上買過一件商品。打動我的是那個廣告,強烈的個人努力奮鬥活出自己的理想被當時一個即將高中畢業的學生深深銘記。大二的時候讀到營銷大師的一句話:我們要讓消費者說這是一個好商品,而不是說這是一個好廣告。

微博終於在2013年走進了我的生活,註冊之後就很少關注了。至今也是想起來才去看看,不覺得有什麼意思,那裡面的生活不屬於我,至少我是這麼說服自己的。但昨天,我還是進去關注了一個人,瀏覽了這個人所有的內容,往後我可能會經常性的去微博裡看看吧。當然,純粹是有目的性的瀏覽。

以上階段,我把它定義為“互聯網產品的局外人”。接下來,我要聊一下“互聯網產品的局內人”。

2014年的那個暑假,整個互聯網圈炸了起來,也可能早就炸了。但我是從那個時候才開始關注到的,資本對於互聯網產品的追逐讓一顆心浮躁起來,融資看起來很容易,當時我和朋友還在聊這個時代:人傻錢多。浩瀚的互聯網產品席捲而來,哪一個才是自己可以做的?這個問題困擾了很長一段時間,於是對小額借貸產生了興趣,那個時候花唄、借唄還沒有推廣開來,各種借貸機構還沒有真正的形成氣候,所以我也被懟的體無完膚,這件事不可行,大概是我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於是,從北京回來之後,我再也沒提起過。

在嘗試之後,既然想要成為互聯網產品的局內人,就該拿出些姿態。我們的目的不是從這上面得到多少好處,而是真正的去深入瞭解互聯網產品,這是我們生活的時代,也是我們生活的方式,幹嘛不去自己探索一下,而是滿足於當一個看客?絕對不行,我們不甘心成為那麼一個走在其中卻一無所知的過客。

剛才講到流量進入下半場,互聯網巨頭開始充斥我們整個的生活,滴滴、美團、餓了麼、大眾點評、攜程、去哪兒、飛豬、驢媽媽、貓眼電影、淘票票,我們被互聯網產品包圍了,衣食住行無所不在,這一切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可我們在方便的同時也被限制著,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網易雲音樂、蝦米、QQ音樂在資源上進行劃分,自制內容並不能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分享,可笑之處與矛盾之處也正是在此,而美其名曰:會員制。

我們都認為電商平臺的格局已經不會再產生變化的時候,黑馬就該出場了。拼多多、雲集微店、小紅書、小程序等以分享式的被動消費主打社交電商模式應運而生,在後流量時代集聚了如此多的流量,而在自媒體行業,今日頭條、抖音、快手也衝破專家的預測紛紛跑馬圈地,所以現在的大佬們說:我們不擔心那些大企業,而是擔心在一個不知名的小地方正有團隊做出一鳴驚人的互聯網產品。

在消費升級的驅動下,新零售概念如火中天的時刻,盒馬鮮生、網易嚴選等主打服務升級、精選品質的商家應運而生。這個時候誰還能說什麼呢?當初互聯網興起的時候講互聯網要幹掉所有的實體店,現在大家都講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新零售,體驗經濟、服務驅動,作為“看客”只需要享受互聯網產品帶來的舒適和便捷,畢竟我們踏實的專注當下,沒想著做一個改變世界的人。

聊到最後,我總是喜歡用簡短的文字講出想要表達的東西:

時代變遷、消費升級,希望我們不要還是那個享受著便捷和舒適服務一邊思索掙扎人生、一邊按部就班求生的人。

《完》

一邊思索掙扎人生,一邊按部就班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