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鏡子上發現怪事,學士幫他解惑,皇帝感慨:宰相當用讀書人

文/格瓦拉同志

宋太祖趙匡胤開國後推行“重文抑武”的國策,這固然是出於對藩鎮割據、武夫跋扈現象的矯正,同樣也有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圖大志在其中。然而趙匡胤畢竟出身行伍,建國之初所重用的文官也多由小吏提拔而來,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人。讓宋太祖真正認識到讀書人有大用的事件,還要等到他即位後的第六個年頭,而“導火索”卻是一件出人意料的小事。

皇帝在鏡子上發現怪事,學士幫他解惑,皇帝感慨:宰相當用讀書人

趙匡胤出身行伍,建國後卻重用讀書人

趙匡胤稱帝之初用的年號是“建隆”,但僅用了三年就覺得過於普通,所以便給宰相趙普等人下達命令,讓他們選取一個前朝從未出現過,而且聽上去既響亮、意思又吉祥,還要顯得高端大氣的年號,以體現出新朝新氣象。趙普雖是宰相,但由於是小吏出身,讀的書並不多,雖說只讀過半部《論語》的段子嚴重失實,但知識面肯定是趕不上翰林院那幫學士,所以取年號這件事讓他很頭疼。

按說如此重要的政治任務,趙普最應該去求助翰林院的學士們,讓他們發揮“特長”,幫自己選一個最中意的年號。但不知道趙普是出於何種考慮,根本就沒去找他們求助,而是關起門來請幕僚們幫忙,讓他們翻書找靈感。還真別說,幕僚中也有個別有點水平的,竟然在《易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一句中找到靈感,便跟趙普建議取年號為“乾德”。

皇帝在鏡子上發現怪事,學士幫他解惑,皇帝感慨:宰相當用讀書人

為顯示新朝新氣象,宋太祖要求趙普等人改取年號

趙普雖然覺得這年號不錯,但不清楚什麼意思,便讓幕僚解釋。幕僚便跟他講,“乾德”即“元德”,寓意開啟新時代、恩德普照天下,正好體現出新朝新氣象的意思。趙普聽完後大喜過望,趕緊把他獻給皇帝,並向他解釋其中的含義。宋太祖一聽也是很高興,所以很快便在天下頒行。

“乾德”的年號用了兩年多,一直沒人發表異議,直到宋太祖發現一件離奇的事情,才發覺自己上當。原來,乾德三年(965年)北宋滅亡後蜀後,後蜀有不少的宮人被送入皇宮,並攜來不少梳妝用品。某天閒來無事,宋太祖在後宮觀賞這批梳妝用品,偶然間發現一箇舊銅鏡的背面鐫刻著“乾德四年鑄”的字樣,馬上便有點發蒙的感覺,在確認自己不是穿越後,趕緊找來趙普等人,質問他們這是怎麼回事。

皇帝在鏡子上發現怪事,學士幫他解惑,皇帝感慨:宰相當用讀書人

面對皇帝質問,趙普等人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

趙普等人見狀也是大眼瞪小眼,半天也給不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宋太祖心中很鬱悶,便將翰林院學士竇儀、陶谷等人招來詢問此事。要說知識面,還是這幫學士們寬。竇儀拿過銅鏡看了兩眼,便跟皇帝說:“這鏡子一定是前蜀(907-925年)年間物件,當年前蜀後主王衍曾用過‘乾德’的年號(919-924年),鏡子應當是那個時候鑄造的。”

宋太祖將信將疑,便派人查找關於王衍的資料,事實果然如此。在瞭解真相後,太祖不禁由衷的感嘆:“如此來看,宰相最好還是要用讀書人來當!”以這件事為起點,此後宋太祖開始重用真正的讀書人,而兩宋期間一以貫之的“重文抑武”國策,大約也是起自這個時候。

皇帝在鏡子上發現怪事,學士幫他解惑,皇帝感慨:宰相當用讀書人

竇儀解疑釋惑,讓趙匡胤十分感慨

太祖將改年號,謂宰臣等曰,須求古來未嘗有者,宰臣以乾德為請。三年正月,平蜀,宮人有入掖庭者,太祖因閱奩具,得鑑背字雲,乾德四年鑄,大驚曰:“安得四年鑄此鑑?”以出示宰相,皆不能對。乃召學士陶谷、竇儀問之,儀曰:“蜀主曾有此號,鑑必蜀中所得。”太祖大喜曰:“作宰相須是讀書人。”自是大重儒臣矣。見《宋朝事實類苑·卷一》。

早在此事之前,竇儀就受到宋太祖的賞識,如今更因學問優博、通曉典故而受皇帝的器重,第二年開始便讓他主持貢舉,選拔讀書人為國效力。可惜竇儀福薄命短,在這年冬天便因病去世,虛齡只有五十三歲。

皇帝在鏡子上發現怪事,學士幫他解惑,皇帝感慨:宰相當用讀書人

竇儀去世後,宋太祖感傷不已

宋太祖本想重用竇儀,如今見他猝然離世,心中非常難過,經常嘆息著對大臣們講:“老天為什麼這樣快就奪走我的竇儀啊!”此情此景,經常讓在場的臣僚唏噓感慨(“及儀卒,太祖憫然謂左右曰:‘天何奪我竇儀之速耶!’蓋惜其未大用也。”見《宋史·卷二百六十三·列傳第二十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