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賜給大將免死金牌,此人不謝恩,反而憤怒地說:這是叫我造反

文/格瓦拉同志

帝王為優寵功臣,往往會賜予他們丹書鐵券,功臣及其子孫憑此可以免除若干次死罪,所以民間又將其形象地稱之為“免死金牌”。對於臣下來講,能獲得免死金牌乃是莫大的榮幸,然而在中唐名將李懷光看來卻並非如此。李懷光在獲賜免死金牌後,非但沒有謝恩,反而聲稱皇帝是在逼他造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李懷光是渤海靺鞨人,自幼從軍作戰,以武藝高強、健壯勇敢聞名,在朔方軍鎮跟隨郭子儀期間,很是受到器重。唐德宗即位後,李懷光憑藉軍功,累遷至河中、邠寧、朔方節度使,統領三鎮兵馬,是當時實力非常強的藩帥。建中四年(783年),涇原軍團路過長安時發動兵變,擁立太尉朱泚造反,並迫使德宗逃往奉天(今陝西省乾縣)。

皇帝賜給大將免死金牌,此人不謝恩,反而憤怒地說:這是叫我造反

李懷光起初追隨郭子儀,因戰功官至三鎮節度使

此前一年,河北三鎮造反,李懷光正率軍平叛,如今聽聞皇帝蒙難,趕緊從前線回師救駕,一路上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吃盡不少的苦頭。李懷光到達奉天后,激勵部下擊潰叛軍,然後請求面聖以述職。按說李懷光忠貞可嘉,德宗本應當讓他進城,可此時奸相盧杞卻橫加阻攔,唆使皇帝不要讓他進城,而是把他支往咸陽屯駐,繼續討伐朱泚。

李懷光千里馳援、救助國難,沒想到卻因奸臣的阻撓,連皇帝的面都見不到,心中十分悲憤。在駐屯咸陽後,李懷光心中越想越氣,連連上奏朝廷,請求貶斥盧杞等人,否則將如何如何。在聽到李懷光這些激憤的話後,德宗憂心忡忡,加上此時又有人告發盧杞等人的罪惡,德宗便將他們全部貶斥,並且殺掉李懷光憤恨的宦官翟文秀,想以此安慰李懷光。

皇帝賜給大將免死金牌,此人不謝恩,反而憤怒地說:這是叫我造反

盧杞唆使德宗拒見李懷光,使後者極為憤怒

然而此時的李懷光已對德宗失望至極,加上又聽到一些風言風語,說他入朝面聖後會遇害。於是李懷光在這種情況下便心生異心,一方面在咸陽按兵不動,並對催促他進兵的朝廷使臣侮辱、謾罵,一方面則與朱泚暗中來往,尋求聯合反唐的可能性。

懷光數暴杞等罪,帝為貶杞與趙贊、白志貞,又劾奏中人翟文秀,亦殺之以慰懷光。然益自疑,堅壁八旬不出戰,屢詔使進軍,以伺釁為解,陰連朱泚。見《新唐書·卷二百二十四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德宗見李懷光越來越沒有人臣之禮,心中非常憤怒,但是考慮到局勢,卻又不得不對他進行安撫。於是在興元元年(784年)二月,德宗下詔加封李懷光為太尉,同時又賜給他可免除死罪的鐵券。但讓朝廷萬萬沒想到的是,李懷光對於皇帝的恩賜並不“感冒”。

皇帝賜給大將免死金牌,此人不謝恩,反而憤怒地說:這是叫我造反

鐵券是免死憑證,對人臣來講乃是莫大榮幸

在使者讀完詔書後,李懷光非但沒有謝恩,反而怒氣衝衝地把鐵券摔在地上,並對使者嚷道:“皇上這是懷疑我李懷光有異心啊,不然的話,為何平白無故地賜給我鐵券?這分明是叫我造反嘛!”(“興元元年,詔加太尉,賜鐵券。懷光赫然怒曰:‘凡疑人臣反,則賜券。今授懷光,是使反也!’抵於地。”引文同上)。

經這麼一鬧,李懷光和朝廷間算是徹底鬧掰,再也沒有和好的可能。李懷光造反後,本想與朱泚連合,事成後平分天下,沒成想後者見他脫離朝廷後,竟然要他稱臣。李懷光心中氣憤不已,此時部下們又紛紛逃散,無奈之下只好回到河中駐地,並竊據同、絳等州,按兵不動以觀望成敗。

皇帝賜給大將免死金牌,此人不謝恩,反而憤怒地說:這是叫我造反

李懷光起兵造反,受挫後駐軍河中

同年五月,名將李晟收復長安,朱泚兵敗逃亡,結果在路上被部將殺死。朱泚一完蛋,朝廷馬上騰出手來收拾李懷光,派名將渾瑊、馬燧等人攻打河中。起初李懷光還很頑強,數次擊敗朝廷的軍隊,但等到軍中勇將尉珪、徐庭光等人被朝廷招降後,局勢立馬發生轉折。

貞元元年(785年)秋天,在朝廷大軍重重包圍的情況下,河中節度使駐地蒲州城內發生兵變,朔方鎮將牛名俊率軍殺死李懷光,然後帶著他的首級,同城池一起獻給朝廷。至此,造反一年有餘的李懷光敗死,河中藩鎮再次歸屬朝廷。

皇帝賜給大將免死金牌,此人不謝恩,反而憤怒地說:這是叫我造反

李懷光死後,德宗並沒有處罰他的家人

按照朝廷法令,謀反屬於十惡不赦的重罪,依律當被誅滅九族。可德宗宅心仁厚,考慮到李懷光先前有功於國,所以非但沒有處死他的家人,而且還允許他的後代承襲他的勳爵,並賜給他莊園住宅各一處,可謂仁至義盡(“帝念其功,詔許一子嗣,賜莊、第各一區,聽以禮葬,妻王徙澧州。”引文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