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十週年|《文化縱橫》6月新刊目錄

金融危机十周年|《文化纵横》6月新刊目录

金融危機十週年

2008年金融危機距今已十年,但其引發的全球政治、經濟和社會效應遠未終結。可以說,我們仍然生活在一個後金融危機的時代。

美國主導的戰後國際金融秩序,是全球金融危機的源頭。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作為一個歷史節點,則激發了人們對於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特別是美國金融霸權地位的批判性反思。張昕指出,一方面,在金融領域和貿易領域內,新生力量正沿著不同的軌道走上國際舞臺,如中國、俄羅斯、伊朗等國家通過鼓勵雙邊貿易中接受各自本幣、貨幣互換、甚至易物交易來規避各自對美元主導的貨幣、支付、金融體系的依賴帶來的風險;另一方面,這些努力也遭遇美國的強力回擊,美國甚至不惜因此和自己的盟友撕破臉皮、劍拔弩張。

隨著美國的金融霸權出現衰退跡象,全球金融秩序的未來走向呈現出高度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面對這一發展態勢,重塑金融體系及其與實體經濟的關係,成為一項亟待完成的工作。在羅伯特·昂格爾看來,合宜的金融體系的特徵之一就是高度的去中心化。然而,去中心化並不意味著缺乏監管,去中心化也必須有組織。這種金融體系應滿足三方面的要求:第一,專注於實體經濟活動尤其是生產性活動,而不是金融交易。第二,金融體系不是簡單地控制在城市資本精英手中,在全國每個地區,都有當地生產者觸手可及的本地銀行。第三,以深化國內資本市場的方式發展金融,並確保其對國際資本市場的獨立性。

更重要的是,金融危機的影響已經溢出經濟領域,在全球範圍內形成廣泛的政治、社會影響,原本隱藏在全球秩序內部的矛盾日益顯露。透過項皓的文章可見,思想界面對持續變動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也陷入普遍的混亂和迷茫中: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全球化的“退潮”,意味著世界進入一個“逆全球化”的週期,還是全球化的自我調適?面對新的經濟形勢,國家應當加強幹預和監管,還是繼續扮演一個“守夜人”的角色,堅持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當全球局勢日益緊張、動盪和無序,未來世界的出路是“直接民主”,還是“強人政治”?

後金融危機十年,給予中國最大的啟示,不只是經濟層面的危機意識,最為重要的,是需要藉助危機激發新的思考。正如朱嘉明所言,當前國際金融生態正處在劇烈變動的時期,特別是以比特幣、區塊鏈為代表的新金融工具的誕生,對當前世界的金融安全和治理構成巨大挑戰。面對這些新的歷史變量,我們需要以開放的、建設的、綜合的視角,超越舊有的理論框架和制度框架,站在一個新的歷史位置,洞悉時代發展的趨勢。

總之,金融危機十週年之際,我們應當更為成熟、理性地去探尋未來世界演進的方向,並在思想範式轉變的意義上,提出新的理論和學說命題。

2018年6月

———————————————————————————

本期目錄

特稿

  • 中國的工業化道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修遠基金會

    ——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

封面選題:金融危機十週年

  • 世界金融危機十週年:回顧與思考 朱嘉明

  • 金融化與全球資本主義的秩序之爭 張昕

  • 金融危機與知識經濟時代的勞資關係 [巴西]羅伯特·昂格爾

  • 後金融危機時代的全球政治變遷 項皓

治道

  • 中國傳統政治中的監察制 李磊

歷史觀

  • 何為“中國”:從西方對China的概念建構談起 陳波

焦點

  • 中國村鎮的死與生 周偉林

觀念

  • 中國法治四十年:社會主義與法治的變奏 劉磊

觀察·社會

  • 鉅變時代中國鄉村生活的重建 呂德文

趨勢

  • “零隱私世界”:信息時代隱私保護的困局 利求同

邊疆

  • 從藩部到行省:清政府對新疆的再統合(1875-1911) 高月

宗教

  • 十九世紀末基督教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聶家昕

    ——圍繞羅約翰版朝鮮文《聖經》翻譯的討論

————————————————————————————

新刊版式

金融危机十周年|《文化纵横》6月新刊目录
金融危机十周年|《文化纵横》6月新刊目录金融危机十周年|《文化纵横》6月新刊目录

————————————————————————————

購買方式

金融危机十周年|《文化纵横》6月新刊目录

文化縱橫

金融危機十週年|《文化縱橫》6月新刊目錄

文化重建 價值重生

進入微店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