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人不愛自己玩的寶寶,怎麼在陪玩中學會獨立?

黏人不愛自己玩的寶寶,怎麼在陪玩中學會獨立?

前幾天去看一個早幾年已經移民來美國的朋友,多年沒見聊起來就沒完。

她家有兩個孩子,姐姐已經上幼兒園了,弟弟是十個月的小毛頭。我們坐在客廳里正聊著,就聽見臥室裡傳來響亮的哭聲,朋友趕緊飛奔進去,安撫了一陣,抱著滿臉淚痕的弟弟出來了。

朋友無奈地笑笑說:“生了這個,才知道我家姐姐有多天使。”

她家姐姐算是朋友圈裡出了名的天使小乖乖,當年我們都在為娃的吃喝拉撒睡忙得焦頭爛額時,她卻把娃帶得雲淡風輕,吃睡都不發愁,醒著時候也能安靜自己玩很久。

我們一度笑說朋友已經被烙上了老美的帶娃風格,所以才所向披靡什麼都輕鬆淡定。

沒想到,在高需求的老二面前,朋友也不得不轉變了養娃方式。

只見出來之後的弟弟在地毯上一刻不停的爬來爬去,哪怕是媽媽離開一會兒去倒杯水的時間,他也會大聲嚷嚷表達不滿。朋友說弟弟平時就像無尾熊一樣掛在她身上,基本不願意自己玩,跟一早可以獨自玩耍的姐姐比起來,的確是畫風迥異。

我問她:“你不擔心麼?現在主流的觀點不都說要培養孩子自己玩兒的習慣,怕越陪越離不開人,長大不夠獨立?”

可朋友輕鬆地說,“我還真為此去問過我們的兒科醫生和這裡的早教專家,他們都說,這只是孩子個性不同,在媽媽陪玩和讓孩子自己玩中間,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不同階段,來尋找到最佳的平衡。”

是的。就是這樣。

想必這個矛盾不少媽媽都遇到過,孩子依賴人陪著,根本不愛自己玩,那長大後會不會不獨立?可是,當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卻“堅持原則”不去陪伴,總覺得也有哪裡不對。

既然跟朋友剛好聊到這裡,我就趁機結合她在美國這邊瞭解到的一些原則建議,再加上自己查閱兒童發展心理學資料的解讀,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到底應該多陪玩還是引導孩子自己玩兒”這個話題。

黏人不愛自己玩的寶寶,怎麼在陪玩中學會獨立?

寶寶為什麼會黏人?

■ 寶寶黏人,是“依戀”正在形成的過程

幾乎所有媽媽們都會發現,寶寶會有一陣子變得特別“黏人”。其實,這是每個寶寶情感發育的必經之路,只要我們處理的好,不僅可以形成很好的親子聯結,寶寶也會隨著長大變得越來越獨立。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中把寶寶的依戀形成分為四個階段:

0-6周

0-6周是“前依戀階段”。寶寶能認出媽媽的聲音和氣味,但還並不依賴媽媽。

6周-8個月

6周-8個月是“正在形成依戀階段”這時候,寶寶會開始怕生,並對熟悉的人形成信任感了。

6-8個月到1.5-2歲

6-8個月到1.5-2歲是“明確的依戀階段”。當我們離開時,寶寶會用大哭抗議了。這個時期,是寶寶“黏人”的頂峰,就是咱們常說的“分離焦慮”。

(往期文章:《認人,粘乎,“不要走”,娃的分離焦慮期要怎麼度過?》)

1.5-2歲以後

1.5-2歲以後是“雙向關係形成階段”。寶寶能理解爸媽離開以後,總會再回到他們身邊,分別對他們來說不再是那麼難以忍受的事情了。

而當經歷了這四個階段後,寶寶就會和我們建立起一種持久的情感聯結——信任和依戀。這也是寶寶走向獨立之路的基礎。

有人說“小時候越黏人的寶寶,長大反倒越獨立”,這話也有一定道理。

如果寶寶小時候在和我們的親密互動中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最終,他會像一隻勇敢的小風箏,知道如何飛向天空,去擁抱這個精彩紛呈的世界,因為他知道,線的那頭,有媽媽的手在牽著。

■ 氣質,會影響寶寶與我們的相處模式

每個寶寶的氣質不一樣。有的寶寶氣質很安靜,適應性強,從嬰兒時代就可以不吵不鬧的躺在小床上自己玩很久。

這樣的寶寶很好帶,但同時,也很容易被無意中忽略。如果你家裡有一個這麼隨和的天使寶寶,別忘了主動和他互動,多花點時間和他交流。

而有的寶寶生來就對外界比較敏感,需要更多媽媽的關心和撫慰,這種高需求寶寶通常表現得更黏人一些,而父母往往也會更辛苦一點。不過,高需求的寶寶往往也會有他們的優勢。

《讓孩子的大腦自由》裡這樣描述高需求寶寶:

“他們對環境非常敏感,但只要父母在塑造子女行為的時候態度積極,充滿愛心,他們也會茁壯成長。

研究顯示,敏感挑剔的嬰兒長大後更容易遵從你的意願,他們更善於社交,而且學習成績也更好。”

黏人不愛自己玩的寶寶,怎麼在陪玩中學會獨立?

鼓勵娃自己玩兒和陪伴互動,

一個都不能少

相比讓寶寶自娛自樂,陪玩的確需要家長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高質量的陪伴,會讓我們收穫一個更聰明愉快的小寶貝。

常與父母互動,寶寶更有安全感更聰明

腦科學專家發現,在嬰兒時代經常和爸爸媽媽開心互動的寶寶會收穫滿滿的安全感,不僅長大以後幸福指數比較高,而且也會更加聰明。因為大腦只有在感覺安全的情況下,才會發展“學習”這個更高級的技能。

如果說寶寶的小腦瓜是土壤,那安全感就是陽光和水,有了它們,土壤裡的“創造力”“好奇心”“自控力”這些小種子,才會長成參天大樹。

■ 互動讓寶寶有更好的語言與溝通力

經常和爸爸媽媽互動交流,寶寶的溝通能力也會棒棒的。因為在面對面的交流中,不僅能激活寶寶的語言天賦,還能通過觀察媽媽的表情、語氣學會“察言觀色”。在寶寶今後的人生通關大戲裡,“會說話”和“有眼力界兒”,都是很重要的競爭力。

■ 互動讓寶寶情緒更穩定

寶寶出生的頭三年,也是基本人格形成的關鍵期。經常和寶寶互動的爸爸媽媽,能妥善地理解和疏通寶寶的情緒,而寶寶也會因為得到了足夠的關注,不需要用“故意使壞”來獲取爸媽的注意。

在溫暖陪伴下長大的小寶貝,會變成一個懂得社會規則、知道用得體的方式引起別人注意的小甜心。

黏人不愛自己玩的寶寶,怎麼在陪玩中學會獨立?

既然多陪伴寶寶玩兒有這麼多好處,那我們應該一刻不停的陪著寶寶玩嗎?

當然也不是。

全天候陪玩需要的精力簡直堪比“鐵人三項”,雖說為母則剛,但媽媽也不是鐵打的;而且寶寶本人也表示不同意:人家也需要自己的空間,來探索學習新的技能。

■ 獨自玩耍讓寶寶學會自我安撫

獨自玩耍,能讓寶寶學會安撫自己,這種自我安撫和放鬆的能力,能讓寶寶學會調節自己的小情緒,在清醒的時候保持愉快的心情,在睏倦的時候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安然入眠。

■ 獨自玩耍增強寶寶學習探索能力

寶寶在獨自玩耍過程中,學會自娛自樂、勇於探索和嘗試的能力,他們在玩耍中學會掌握和操縱物體,明白因果關係,也學會了“學習”本身:他們不斷的重複練習新學會的技能,學會忍受挫折、享受勝利的成就感。

■ 獨自玩耍培養專注力

小寶寶的專注力非常脆弱,當寶寶獨自探索世界的時候,我們不去主動干擾,可以避免破壞寶寶專注力。

這樣看來,在寶寶成長過程中,家長陪玩和獨自玩耍“一個都不能少”。而怎麼去平衡,這就是考驗咱們當媽媽的藝術的時候了。

黏人不愛自己玩的寶寶,怎麼在陪玩中學會獨立?

如何找到陪玩與獨自玩耍間的平衡?

■ 在互動過程中,培養寶寶獨自玩耍需要的技能

我們小時候學自行車,一開始都是爸媽在後面扶著,當我們能克服恐懼、找到平衡感、會掌握方向了,爸媽就能在後面悄然放手,看著我們蹬著風火輪上天入地了。

寶寶獨自玩耍的能力,也一樣需要我們先耐心培養,然後在合適的時機放手。

潼潼小時候我們經常一起讀繪本。最開始是我帶著她讀,讓她幫我翻書,帶她認識書裡繽紛美好的童話世界。慢慢的,她喜歡上了讀繪本,會主動去書架上拿書,拉著我的手坐下來讓我講給她聽。

再大一點,她就會拿書自己坐著看了。這個過程,就是從陪伴,到退出的過程。

當我們引導寶寶發現了一個玩具、一本書、一個現象的奇妙和樂趣,教給他們了駕馭這些有趣事情的技能,我們就能帶著慈祥老母親的微笑,坐在孩子身後,看他們獨自探索世界的小小背影了。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有意識的幫助寶寶發展大運動、精細運動、和語言溝通能力。當寶寶可以自由地跑來跑去,靈活地協調自己的小手小腳,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你會發現,寶寶越來越不依賴我們的陪伴,能開心的搗鼓很久自己鍾愛的小玩具,甚至用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發明更多開放式遊戲了。

(往期文章:《這個簡單的小遊戲竟然能促進孩子閱讀寫作能力》

《5個在家就能做的繪畫小遊戲,分分讓娃專注愛上畫畫》

《給孩子最好的儀式感,10款聖誕遊戲讓你玩轉聖誕月》)

■ 根據月齡加長寶寶獨立玩耍的時間

寶寶獨自玩耍的時間,也應該結合月齡來慢慢增加。結合《實用程序育兒法》和《從出生到3歲》的一些相關指南,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家寶寶的氣質和個性,來調整自己陪伴的方式:

出生-6周

在寶寶餵奶時候溫柔地和他說話,讓他醒著,喂完奶之後努力讓他醒15分鐘。這個階段寶寶很喜歡看人臉,最愛聽媽媽的聲音,多和寶寶面對面交流是最好的陪伴方式。

6-12周

寶寶可以獨自玩15分鐘甚至更久了,不要過分刺激寶寶,避免太多的聲音、搖晃、和劇烈的引逗,當你要去洗衣服或者做飯的時候,可以把寶寶帶在身邊,跟他說話,解釋你正在做的事情,同時不要忽視他的存在。

3-6個月

這時候寶寶通常可以自己玩15-20分鐘,然後才開始有點鬧。如果寶寶是因為困而哭鬧,我們可以及時安排小睡,如果是因為無聊,我們可以陪陪他,或者給他換個地方。

6-8個月

寶寶可以自己玩30分鐘左右了。這個年齡的寶寶好奇心開始增強,但是有限的活動能力可能會讓寶寶覺得受挫。

這個時期,寶寶也開始理解行為和後果之間的聯繫,會用故意啼哭引起我們的注意。

(往期文章:《哭了就抱,真的會寵奈孩子嗎?》)

我們在寶寶能靠翻滾或爬行移動自己之前,可以儘量主動地陪伴寶寶,幫助他們練習運動技能。

等寶寶可以爬來爬去的時候,咱們就可以把家裡佈置成一個安全的小樂園,鼓勵寶寶自由探索了。

寶寶可能只玩了一會兒就哭著我們抱,我們可以坐在旁邊安撫和鼓勵他:“媽媽在這裡呢,你可以自己玩呀。”或者用一些有趣的玩具來分散寶寶的注意力。

8-14個月

寶寶可以獨立的自己玩45分鐘左右了。這時候寶寶已經掌握了很多關於玩耍的技能,樂於去自己探索家裡的每個角落,或者能津津有味的玩很久自己感興趣的玩具。

寶寶語言、智力、好奇心、社會能力都會開始飛速發展,而良好的早期教育,可以幫助寶寶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潛力。雖然寶寶能自娛自樂的時間更長了,我們也不能忽視高質量的陪伴。

14-24個月

寶寶和大人互動的時間會佔他清醒時間的10%-20%,這個時期寶寶會非常依賴我們,而過了兩歲之後,他們的興趣就漸漸轉移到同齡小夥伴身上了。

這個階段可能是寶寶頭三年養育工作最重要也最困難的階段,這時候的寶寶會非常叛逆、喜歡挑戰父母的權威,但良好和耐心的教育會讓寶寶獲得很好的發展、養成可愛的性格。

■ 陪伴有度,避免過度刺激

會做飯的媽媽都知道,火候拿捏的好,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

陪伴也是,需要我們細心觀察寶寶的狀態,才能掌握恰到好處的火候。

火小了,缺少關注不僅會讓寶寶因為被忽視出現很多行為問題,而且也會錯失促進寶寶生長髮育的良機;火大了,過度的刺激會讓寶寶不堪重負,還會干擾寶寶自己調節情緒、破壞寶寶脆弱的專注力。

互動並不是越多越好,掌握恰當的分寸,才能讓寶寶形成安全感和良好的情緒。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中提到:

“同步互動好像是敏感的,協調的情感舞蹈。養育者以一種定時、有節律、適當的方式對嬰兒發出的信號做出反應,它能幫助兒童調節情緒。

而回避型依戀的嬰兒通常接受了太多的刺激和干擾性的照料,寶寶會通過迴避母親逃避過多的交往。

拒絕型嬰兒常常受到不一致的照料,母親對嬰兒發出的信號不敏感,但是當嬰兒開始探索環境時,她就干擾孩子,讓嬰兒關注她自己。結果,嬰兒即形成了對母親的依賴,又對母親的不參與感到生氣。”

黏人不愛自己玩的寶寶,怎麼在陪玩中學會獨立?

在潼潼小的時候,我們的互動就會有些適當的暫停,我會不斷觀察她的實際需要,來調整自己的參與行為。

當她會自己坐著玩以後,我經常和她一起坐在爬爬墊上,給她一些玩具,讓她自己玩,我在旁邊先看書或是悄悄觀察。往往每次她玩一會兒會爬到我身邊蹭來蹭去,我就抱著她說會兒話,陪她玩一會兒,而當她獲得了“抱抱力量”以後,就又爬走自己玩去了。

後來再大些了,有時候她會咿咿呀呀向我“求助”,我會很快過去看看她需要什麼。

而當她在專心自己玩的時候,我一定會安靜的坐在旁邊不去打擾她,慢慢的,她會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越來越久。

現在的她,算是一個安全感十足的孩子。

晚上她早就可以自己開心地抱著喜歡的玩偶入睡,如果想起來要跟我說什麼,也會蹬蹬蹬跑出來跟我聊幾句再進屋;白天當我要暫時離開把她交給其它人的時候,她都會抱抱我跟我說“再見,媽媽我愛你”;她可以自己一個人愉快地玩玩具或是畫畫看書一兩個小時,但她心裡也特別確定在任何她需要我的時候,我都會在她的呼喚下出現在她身邊。

都說,母愛終究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孩子的生命始於與我們身體的分離,而他們的獨立也始於與我們精神的分離,可這兩段分離之間“黏人”階段,卻是永遠值得我們回味的,與孩子甜蜜的共生時光。

1、《實用程序育兒法》【美】特雷西·霍格

2、《從出生到三歲》【美】伯頓·L·懷特

3、《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美】勞拉·E·伯克

4、《讓孩子的大腦自由》【美】約翰·梅迪納

-END-

黏人不愛自己玩的寶寶,怎麼在陪玩中學會獨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