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前言

在化學的應用能力要求中,根據某些性質檢驗和區分一些常見的物質是經常會出到的題型,也是考試時錯誤率比較高的一類題。要讓自己輕鬆駕馭這類題型,需要從物質性質與做題技巧兩方面來把握。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物質特性梳理

做檢驗、鑑別題的根據是物質的特徵性質。一種物質會表現有多種性質,而用於檢驗、鑑別的性質應該是該物質獨有的,或者就是本題中與其他物質有區分性的性質。

初中常見的用於檢驗、鑑別物質的特徵性質歸納如下

1.常見固體和溶液的顏色

固體的特殊顏色:

紫黑色:高錳酸鉀

綠色:鹼式碳酸銅

紅色:銅(有金屬光澤)、氧化鐵(或紅棕色)、紅磷

藍色:氫氧化銅

黑色:炭粉、鐵粉、氧化銅、二氧化錳、四氧化三鐵

黃色:金(有金屬光澤)、硫(淡黃色)

紅褐色:氫氧化鐵

沒有特殊顏色的固體通常是白色固體

溶液的特殊顏色:

淺綠色溶液:亞鐵鹽

黃色溶液:鐵鹽

藍色溶液:銅鹽

紫紅色溶液:高錳酸鉀

沒有特殊顏色的溶液通常是無色溶液

2.常見氣體的特性

能助燃:氧氣

不能助燃:二氧化碳、氮氣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氮氣不能)

能燃燒:氫氣、一氧化碳、甲烷

(氫氣:燃燒產物只有水;一氧化碳:燃燒產物只有二氧化碳;甲烷:燃燒產物有二氧化碳和水)

氨氣:有氨臭氣味;能使溼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氣味;能使稀高錳酸鉀溶液從淺紫紅色褪成無色

3. 常見酸、鹼、鹽的特性

①物理性質:

可用於檢驗、鑑別的物理性質除了顏色,還有固體溶解性的不同;溶解時的溫度變化不同;溶於水時溶液的顏色不同。

鹼的溶解性:只有鉀、鈉、鋇離子的鹼易溶於水,氫氧化鈣微溶,其他鹼難溶

鹽的溶解性:

氯化物不溶氯化銀,其餘都易溶;

硫酸鹽不溶硫酸鋇,硫酸鈣、硫酸銀微溶,其餘都不溶;

碳酸鹽只溶鉀、鈉、銨的鹽,其餘都不溶

溶解時溶液溫度變化:硝酸銨溶解時溫度降低;氫氧化鈉溶解時溫度升高

②化學性質(離子特性):

酸溶液(氫離子):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使藍色石蕊試紙變紅;與活潑金屬反應產生氣泡;與碳酸鹽反應產生氣泡;使不溶性的金屬氧化物、不溶性鹼溶解

鹼溶液(氫氧根離子):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使紅色石蕊試紙變藍;與可溶性銅鹽反應產生藍色沉澱,與可溶性鐵鹽反應產生紅褐色沉澱。

碳酸鹽(碳酸根或碳酸氫根離子):與鹽酸反應產生氣體,且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銨鹽(銨根離子):與濃氫氧化鈉溶液一同微熱(固體可與熟石灰混合研磨),產生有氨臭氣味的氣體,氣體還能使溼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硫酸鹽(硫酸根離子):與氯化鋇溶液反應產生白色沉澱,且沉澱不溶於稀鹽酸

氯化物(氯離子):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產生白色沉澱,且沉澱不溶於稀硝酸

4. 常見的有機物的特性

澱粉:遇碘水或碘酒呈藍色

葡萄糖:與新制的氫氧化銅懸濁液混合,加熱至沸騰,產生磚紅色沉澱

蛋白質:(固體形式)灼燒,產生燒焦羽毛氣味;(溶液中)與濃硝酸一同微熱,產生黃色凝聚物

聚乙烯與聚氯乙烯:點燃後聞氣味,聚乙烯:沒有氣味;聚氯乙烯:有刺激性氣味

做題方法梳理

當檢驗題以填空形式出現,涉及實驗的完整敘述;當檢驗、鑑別題出現在選擇題中,主要考慮實驗方法的選擇。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1. 關於取樣

一般不能將試劑加到全部樣本中進行檢驗,應取少量樣品進行,即“取樣”。

若一次實驗不能完全區分開,需要再對餘下樣品進行實驗,可以重新取樣,再加試劑檢驗。

若需要對前面反應後的所得物質進行檢驗,需要弄清楚是取前面實驗後得到的沉澱,還是取上層清液來進行實驗,並詳細書寫怎樣取樣。

2. 關於實驗

選擇檢驗、鑑別試劑或方法的條件:現象區分明顯;條件容易實現(如能在常溫下反應檢驗的,就不用加熱方法;能用物理方法檢驗出來的就不用化學方法);快速靈敏;簡便易行。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3. 關於現象與結論

敘述時要注意:不能將待檢物質當成已知物,敘述成某某物質有什麼現象,而要先描述現象再得出結論,即有某某現象的物質是什麼。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實訓提升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中考複習:練就你的“火眼金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