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二十多歲的危機:我根本不知道能成為什麼樣的自己

“你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你終究可以成為你喜歡的樣子。”

這些話,精緻熱血,充滿著力量,我也寫過這樣的話,彷彿覺得全世界的人都應該有一個篤定的目標,併為之不懈奮鬥。

“可是,如果我根本不知道想成為什麼樣的自己,是不是太糟糕了?”有朋友問,“這些話我聽得懂,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應該選擇什麼,應該喜歡什麼,我不知道。”
致二十多歲的危機:我根本不知道能成為什麼樣的自己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很多人並不是沒有夢想,而是他們並不知道,應該有一個怎樣的夢想,才算是不負此生。

有讀者在後臺留言:小姐姐你好,我高考完準備要專業了,你說我應該報什麼專業呢?我說報你喜歡且覺得有發展的。她過了一會回覆說: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專業。還有讀者會私信問:“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是我不知道下一份工作應該做什麼,你能告訴我該怎麼辦嗎?”也有小閨蜜在跟男友吵架後問我:“為什麼我越依賴他他越疏遠我,是不是應該分手了她才懂得珍惜,我可是為了她來到北京的呀!”

其實我有點難過,每次有別人諮詢我關於選擇和夢想的問題時,我都會想起剛剛高考完時的我,也並不知道應該報哪個專業,去哪個學校,於是隨便選了一個,從那個城市破敗的火車站下車開始,深一步淺一步走到了現在的地步。

你看一開始的選擇沒有多好,四線城市,沒有優勢的二本專業,以及沒有什麼背景的自己。但當下的生活,也未必多差:我在我喜歡的城市,做著我喜歡的工作,過著我期待的人生。

我也仍舊不知道最終會成為怎樣的自己,但我所做的:就是不懼怕選擇,不擔心後果,有了勇敢邁出的第一步,才會有後來的一步又一步,不一定每一步都是對的,但是走過的路,其實每一步都算數。
致二十多歲的危機:我根本不知道能成為什麼樣的自己

從成長到成熟,看似水到渠成,但大多時候,我們並沒有做好敢於為自己負責和試錯的準備。或許是因為學生思維裡的那種“標準答案”禁錮我們太久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人性能達到的境界》一書中,提出了發展成熟自我的8條途徑:

1.充分地、活躍地、忘我地體驗生活。2.選擇hard模式,做出成長性的選擇,而不是退縮性的選擇。

3.傾聽內心的呼喚,肯定自我、顯露自我。

4.承擔責任,每一次承擔責任就是一次自我實現。

5.培養自己的志趣與愛好。

6.經歷勤奮的、付出精力的準備階段。

7.創造條件,瞭解自己的潛能,使高峰體驗出現。

8.識別自己的防禦心理,並且有勇氣放棄這種防禦。

我在裡面挑幾個關鍵詞給大家:成長性的選擇,自我承擔,放棄防禦心理。其實用一句更簡單的話說就是:勇敢去做,不懼輸贏。有以下幾點心得可以跟你一起探討。

一,學會從別人的經驗中尋找答案比如說看書,採銅曾在《精進》一書中提到: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選擇,其中提出了:

1.從終極問題出發:以人生最高目標作為第一原則,發現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事情。

2.在現有的格局上,向前一步,這個也是我自己經常嘗試的方法,就是定的目標要比能達到的高一點點,這樣的價值尺度會讓我們走向比當下的自己更寬闊的人生。

書中還有其他方式,我不一一窮舉了,希望你們可以去看。還有一種方式是“圍觀”你的人生偶像的生活,我在微博上關注了“柏邦妮“”水木丁”你好竹子”,“另維”,“王瀟瀟灑姐”還有吳伯凡,李松蔚等人,因為他們過著我喜歡的人生,所以我會看他們的日常,看他們如何度過豐盛的一天,看他們失意時如何給自己鼓勁兒

最好的成長,或許不是自己去摔跟頭漲經驗,而是看別人摔跟頭,看別人漲經驗,自己默默記著那些收穫。

二,懂得套用選擇模式就像我們學數學和物理一般,掌握了公式才會做更多題。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時,也可以尋求一些公式化的解決。

三,不要困宥於情緒,不要期待別人的成功榮耀你尤其不要過多地向你的閨蜜和戀人抱怨發洩,不要企圖通過拋售你的苦惱和一連串的“但是”來妄圖讓別人為你的不如意負責,為你尋找好又一個開脫的方法。大部分的“可是”,只是內心恐懼做出選擇,不要試圖把別人的熱情“拖下水,抱怨可以,但要在抱怨之後,學會為自己找到幾個可實行的解決方案,可以把方案給朋友參考做選擇,但不要總把問題一股腦兒地拋過去,沒有下文。

四,二十多歲的危機,也是轉機怎麼會這麼說?難道自己的迷茫和無措還是一件好事?當然不是好事,如果有機會,誰不希望過一生順遂無風無雨的人生。只是這既不現實又不理智。只有多了轉危為安的經驗,才能更多地增強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先多經歷幾場小風小雨,以後遇到大風大浪,也不至於毫無頭緒。

總而言之,迷茫這件事,早一點比晚一點好,多一點比少一點好。這代表著你對自我的審視和對當下選擇糾正的時機。要相信不僅僅是世界在選擇你,同時,你也在選擇世界。最好的選擇,是明白不將就。把選擇放在一個人生尺度上看,別有餘味。二十來歲,還是你的似水流年。別害怕,別辜負。

3我們常常以為人生起決定性的瞬間至關重要,所以不敢做選擇,需要通過不斷地諮詢別人來獲得有效信息,而導致錯過了選擇的最佳時機。你不知道的是,其實比起所謂更正確的選擇,當下最值得你去嘗試的,是迅速的選一個,然後嘗試下去,小步試錯,快速迭代。

你想做的那個更好的自己,不僅跟你所做的正確決定有關,也跟你做的錯誤選擇絲絲相扣。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再選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生某些我們期待或者並不期待的改變,但不論如何選擇,某些深刻的經歷和體驗會被永久地保留下來,成為我們人生中無法改變的印痕。你不需要我為你畫像,你也不需要太多無關的人為你指點獎賞,往自己的內心深處多看看,把心底那個最渴求的自己打撈出來;往別人的路上多觀望,眼觀四路,耳聽八方,懂得躲避陷阱,也懂得收穫經驗。


致二十多歲的危機:我根本不知道能成為什麼樣的自己

其實我和你一樣知道這人生千瘡百孔,努力有時候很難得到結果,我知道無論做什麼選擇,總覺得另一種生活會更好,人生就是一場大型的複合多選題,但讓人慶幸的是,幸好,幸好它沒有標準答案。

所謂更好的自己,不是我們昨日期待的完美明天,而是我們搖搖晃晃又勇敢前行的今天。“你覺得你的危機是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