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决定人生高度的,是你做事的速度

执行力是雪松的优秀传统。执行力是什么?就是使命必达。在雪松历史上,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于雪松人使命必达的强大执行力。

“马上行动”和“快速迭代”是对“使命必达”的更高水平要求,前者强调了在充分理解指令和任务的前提下,要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后者则要求在行动中提升质量,持续推进工作方式、商业模式的迭代升级。

先来看一个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扎克伯格和Winklevoss兄弟同为哈佛大学的大二学生;他们同时萌生了做社交软件的想法。然后,几个人的命运在2003年之后有了分歧:

● 2003年

扎克伯格被女友抛弃,6个小时后他和同学开发的FaceMas上线;彼时同校的Winklevoss兄弟在犹豫是否要全身心投入做社交网站;

● 2004年

扎克伯格宣布Facebook上线后迅速覆盖29所学校,用户超过7.5万;Winklevoss兄弟忙于于划艇训练,并向校长举报扎克伯格剽窃;

● 2008年

世界上聪明但一事无成的人不在少数,一个人的时间花在哪个地方是一定看得到的——当下的选择并看不出好坏,但时间很公平,总会给你个结果。

▌“有时候晚一步就是输了一场战争,错过一个时代”

一整个人生,你将花30年睡觉、10年工作、6个月看广告、51天决定穿什么、3天算各种账单……是不是觉得很多时间在自己的无意识中悄悄溜走了?

当我们看到一个项目或者人获得成功的时候,“如果当时我也做了……”这种想法会很自然地浮现。如果这种念头反复地浮现时,这是否是一种讯号:我错过了太多?

人生有些地方就像竞赛,只属于那些跑得快的人;而那些速度慢的人,甚至连到达终点的机会都没有,除去天赋其实大多原因就是没有准备、没有执行、没有坚持。

每一个牛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可能特别擅长战略,可能特别擅长聚拢优秀的团队……今天回过头去看大部分被认为成功的创业者,执行力这点是共有的,甚至可以说又恰恰是这种执行力让他们“撞了大运”。

▌ “那么,为什么你不敢去做呢?”

杰夫·贝佐斯说过,“我知道等我到了80岁,我绝不会后悔我做过的这些尝试。我不会后悔投入到互联网这个我认为将成大事的领域之中。我知道哪怕我失败了,我也不会遗憾,但我可能会因为没有尝试而最终后悔不已。”

拖延症多半来自于潜意识的优先级排序,还有一半则是恐惧。

要实现一个想法对个体来说往往是走出舒适区,一旦开始,则意味着向自己宣战——有责任承担将要面对的一切新鲜事物、不确定因素、以及未来那个可能失败的结果。有篇风行一时的文章叫“别错把平台当成自己的本事”,也许你曾在大平台上身居高位,但离开这些光环,是否一切仍是如此顺利成章?

这个选择大概就是折掉了一半人的执行力——害怕挫折、害怕失败、害怕付出、害怕一无所获,所以干脆什么都不做。

一生从未敢挑战自我,平庸也许就成为了一个大概率的结果。

另一方面的恐惧,来自外界。人都是社群动物,很难说真的就有人完全不在意他人的评价。

▌“做大事者不纠结,成大器者不磨叽”

开始永远是最难的,哪怕一个再难的开始都是事情起航的标志;踏出这一步,你就成功了一半。

《战胜拖拉》里有一句经典的话:“知道了我有很多时间可以去玩,我选择从不完美的一小步开始。”

互联网界颇为盛行的Minimum Viable Product理论也是如此。最小化可行性产品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测试你的猜想,保证产品需求的过程。开发产品时,先做出一个简单的原型,在通过测试收集反馈,快速更新,不断修正,最终得出一个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一过程中的原型就是最小化可行性产品。

有人说:扎克伯格身上有一种程序员特有的耿直:

出现想法?OK,下一秒立刻去做!出现问题?OK,下一秒立刻解决!

出现更优方案?OK,下一秒立刻敲代码进行产品迭代!

对,就是下一秒,甚至连下下一秒、下下下一秒都是晚的。

就是这么迅猛和粗暴——决定人生高度的,常常是做事的速度。

▌“老天爷是公平的,再有钱的人每天也只有24小时,但是……”

尽管如此,每个人的选择仍然不同。饱受创业者尊重但仍然苦恼于爱情的埃隆·马斯克每周工作超过100个小时,他同样需要抽空陪5个儿子玩;这个男人管理着特斯拉、Space X和Solar City,为了解决堵车问题他还有个公司叫Boring Company……

他的员工是这么描述他的:我们的讨论都是高效、直击要害而且基于事实论据的;与他共事,每个人必须主动推动工作,让问题停顿在你手里,这是埃隆不能容忍的;工作阻滞,或者跨部门下达命令时有阻挠,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有问题随时拨我直线,我不关心问题到底是什么,我要马上解决”……抽象来看,外人看似波澜起伏的埃隆·马斯克,也不过是在煎熬问题中前行罢了。

大多数时候,杰出与平庸的差距就是执行力和控制力的差别。

那么,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