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歷千秋終不毀——新晃縣名的前世今生

名歷千秋終不毀——新晃縣名的前世今生

新晃,脈陲荊楚、襟連雲貴。是湖南進入雲貴高原的咽喉。滬昆高鐵、滬昆高速、湘黔鐵路、320國道穿境而過。距上海1687公里,距昆明579公里。

名歷千秋終不毀——新晃縣名的前世今生

20世紀60年代的龍溪口浮橋碼頭

秦、漢屬黔中郡。至唐朝境內始設行政區劃。

唐實行道、州、縣三級管理。新晃屬江南道,境內有兩個州級行政機構——晃州和獎州。

晃州,屬羈縻州,寄治山谷,治所在西溪流域今涼傘鎮。《新唐書》地理志介紹“候州、晃州……右隸黔州都督府。”候州即今黎平,晃州往南與候州相接。

獎州,屬經制州,治所在舞水流域。 《新唐書》記載,長安四年(704)以沅州之夜郎、渭溪二縣置舞州。開元十三年(725)因“舞”與“武”音近,為避武則天諱更名鶴州。開元二十年(732)更名業州。天寶年(742)初改業州為龍溪郡。大曆五年(770)年又改龍溪郡為獎州。

獎州下轄夜郎縣、渭溪縣、梓姜縣

名歷千秋終不毀——新晃縣名的前世今生

20世紀50年代水弄子(現金星步行街)

夜郎縣,置於貞觀七年(634),天寶元年(742)更名峨山,治所在今波州境,扼控蜈蚣關。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題寫的‘楚尾黔首夜郎根’石牌坊屹立關下。

渭溪縣,天授二年(691)分夜郎縣置。治所在今縣西五公里石塢溪。前有良田千頃,後有石塢天險。石塢,石頭圍成的城堡,踞於懸壁之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可容千人。後稱為“黃公屯”,遺址尚存。

梓姜縣,今鎮遠,本屬充州(今石阡境)管轄,天寶三載(744)廢充州為羈縻州後才交由獎州管轄。

獎州治所在渭溪。一是居夜郎縣、梓姜縣之中,便於往來調度。二是城堡牢固,易守難攻。獎州也因距龍溪古鎮僅五公里,天寶年間稱龍溪郡。

唐朝根據戶籍多少劃分州、縣大小。

名歷千秋終不毀——新晃縣名的前世今生

20世紀70年代的新晃最高樓(現工貿中心)

四萬戶以上為上州,二萬戶以上為中州,不足二萬戶為下州。

三千戶以上屬上縣,二千戶以上屬中縣,千戶以上屬中下縣,千戶以下屬下縣。

官階——上州刺史從三品,中、下州正四品。上縣縣令從六品,中縣正七品,中下、下縣從七品。

獎州屬小州。所轄三縣——夜郎縣、渭溪縣、梓姜縣均為中下縣。三縣總1712戶,7284人。

獎州之前為何叫龍溪郡,而且只短暫存在了28年?這裡需要更深層次瞭解唐玄宗。

唐玄宗雄才大略、多才多藝、稟賦極高,既能帶兵打仗又能寫《霓裳舞衣曲》。登基不久,即覺“門下省”的“下”不好,遂改為“黃門省”。

唐玄宗經過三十年勵精圖治,實現了歷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於是居功自傲,改年號“開元”為“天寶”(742)。並且做了兩件事。

一是改年為載。從天寶三年開始記為三載、四載……直至十五載安史之亂全面暴發。《爾雅·釋天》雲:“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顯然,玄宗把唐虞之制當成心中的一把標尺,希望在政治上效法堯舜。

二是改州為郡。唐朝實行州、縣制是開國皇帝李淵定的。開元盛世的建立,唐玄宗並不滿足功績僅超祖上,而是想比肩一統天下,開創郡縣的秦始皇。遂全國改州為郡。一直到他死後才把郡改回州。

名歷千秋終不毀——新晃縣名的前世今生

20世紀50年代的中山路一角(現佳惠超市)

新晃縣內一直保持兩州兩縣架構直至唐朝滅亡。進入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新晃兩州隸屬楚國馬氏王朝,不再受朝庭經制。

五代時期,新晃地方勢力田氏最強。獎州、晃州都相繼由田氏控制。

由於藩鎮割據,地方勢力紛紛擴大地盤。升級行政區劃提高官階。峨山縣改稱峨州,新出現了波州。晃州也乘亂進入交通更為便利的舞水流域,踞於大橋溪一帶,即今老晃城,築城鞏固政權。

名歷千秋終不毀——新晃縣名的前世今生

20世紀70年代一完小學生學農場面

公元 960年,宋朝建立。太祖趙匡胤為消除戰爭創傷,實行重文輕武政策。對西南諸蠻夷推行土官制度。新晃境內陣營趁勢歸附宋王朝,將各自既得利益合法化,當起了土官。

《宋史》記載,開寶九年(976)獎州刺史田處達以丹砂、石英來貢。

淳化二年(991),已踞於大橋溪的晃州知州田漢權執古晃州印一鈕來獻,請命晃州刺史獲准。

淳化五年(994) “獎、晃、敘、懿、元、景、費、福等州皆來貢,上親視器幣以賜之。”

熙寧七年(1074),章敦以武力收復溪峒黔、古、顯、敘、峽、中勝、富、嬴、繡、允、雲、洽、晃、波、獎、峨、宜十七州,置沅州。新晃縣內晃、波、獎、峨四大政權不復存在,設置獎州鋪。

名歷千秋終不毀——新晃縣名的前世今生

北宋大觀二年(1108)至宣和二年(1120年)新晃境地復置夜郎縣。僅歷12年,成為歷史上最後一個以夜郎命名的縣級以上行政稱謂。

進入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置沅州安撫司,翌年改為沅州路,新晃縣地屬盧陽縣即今芷江。

明朝,縣地屬沅州,置晃州驛、晃州巡檢司。巡檢司職責主要是追捕逃兵、逃囚、盜賊,不屬縣一級行政機構。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縣民因地理不便,要求脫湘入黔,出湖南沅州,入貴州思州。清朝廷派湖南巡撫巴克布、貴州巡撫文寧合同勘察,從芷江縣劃出六里置晃州直隸廳,直屬省管,官階正六品。新晃境內自元、明以後,又恢復縣級政權。

民國時期,1913年改晃縣。新中國建立,1956年成立新晃侗族自治縣

名歷千秋終不毀——新晃縣名的前世今生

新晃稱“晃”,源於晃山。《沅州府志》記載,“晃山北去,其源在米公山”。晃山雖在芷江,但米公山卻在距縣城僅五公里的米公寨。

至今,新晃縣名已有1400年曆史,背後雖有太多興亡故事,但晃州仍在,龍溪仍在。之所以能傳承千年而不毀,既折射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侗民族的艱辛與堅韌!


湖南新晃宣傳文旅+

監製:中共新晃縣委宣傳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