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貧的“呂梁答卷”

開欄的話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必須真抓實幹、埋頭苦幹。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多次深入各地,特別是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考察指導扶貧工作。

黨的十九大召開後,為推動教育戰線進一步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國教育報刊社去年11月開始組織黨的十九大代表、中小學名師名校長、高校專家開展“宣講行送教行”活動,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把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送到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送到總書記最關心的貧困群眾身邊,送到最基層學校和教師身邊,受到基層廣泛歡迎。與此同時,對連片特困地區的教育改革發展情況進行了重點報道。

今天,本報開設“打贏教育扶貧攻堅戰——沿著總書記的足跡走進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特別報道”欄目,對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教育扶貧工作的變化、成績、經驗等進行重點報道。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山西呂梁考察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在總書記考察呂梁一週年之際,本報推出呂梁貫徹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教育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深度報道。敬請廣大讀者關注。

呂梁市位於山西省中部西側,因呂梁山脈縱貫全境而得名,現轄13個縣區市,總人口383萬,山區半山區面積佔國土面積的91.8%。

呂梁是革命老區,革命戰爭時期是紅軍東征主戰場、晉綏邊區首府和中央後委機關所在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呂梁生活和戰鬥過,《呂梁英雄傳》就是呂梁人民不畏犧牲、獻身革命的真實寫照。

受開發相對滯後等因素影響,呂梁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全市貧困人口48萬,是山西貧困人口最多的市。近年來,呂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積極成效,2016年全市生產總值995.3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644元。

巍巍呂梁,縱橫八百;東駕太行,西攜黃河;山川形勝,南絕龍門。呂梁在地理上的座標因此而著稱。不僅如此,它更以晉綏革命老區、延安屏藩聞名於世。

呂梁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全市13個縣市中10個是貧困縣。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是380萬呂梁兒女世世代代的夢想。

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呂梁視察,明確指出“只要高度重視、思路對頭、措施得力、工作紮實,深度貧困是完全可以戰勝的”。這為呂梁破解深度貧困指明瞭方向。教育扶貧作為整體脫貧攻堅的組成部分,成為全市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一年來,呂梁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呂梁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堅決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總體要求,按照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的總體思路,發揮教育扶貧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基礎性、先導性、根本性作用,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全面落實各項教育扶貧政策,積極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農村教育質量全面提升,教育扶貧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教育扶貧,將在呂梁大地教育發展新里程碑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構建全覆蓋的資助體系,不讓一個家庭孩子因貧失學

臨縣林家坪鎮南圪垛村,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所在地。

今年50歲的他是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說起孩子上學的事,劉潤寶難掩激動。四個孩子,一個工作,一個讀研,還有兩個在上小學,劉潤寶家的經濟壓力可想而知。教育扶貧政策落實後,兩個上小學的孩子不僅在校所有費用全免,還吃上了免費的營養餐,“牛奶、雞蛋、水果……比家裡吃的都好”。不僅如此,政府還給劉潤寶的妻子安排了一份工作,為一家人解除了後顧之憂。

“多虧有政府幫助,不然,我不知道家裡的日子該怎麼過!”劉潤寶說。

呂梁市現有各類學校1632所,66萬多名在校生中,建檔立卡貧困學生6.8萬人,十個學生中就有一個是貧困生,涉及的人多、面廣。教育扶貧,任務艱鉅。

解決問題才是目的,呂梁教育扶貧不是解決一時的困難,一代人的成長不能因貧而輟,要經得起歷史檢驗。

“解決深度貧困要有深度舉措。”從2016年開始,呂梁集全市之力,大打教育扶貧攻堅戰,讓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讓資助政策向貧困學生傾斜,建立起了從幼兒園到大學覆蓋全過程的“5+5”教育扶貧資助體系。

在認真落實國家教育扶貧政策的基礎上,呂梁結合本地實際推出5項重大舉措:對貧困縣農村幼兒和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生全部實施營養改善計劃,每生每年800元;對在普通高中就讀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給予800元的生活費補助;對在中等職業學校和呂梁兩所高職院校就讀的呂梁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給予每生每年1000元的生活費補助。全市共計投入資金6834.98萬元,其中市級資金達1524.52萬元,資助貧困學生50160人次。國家開發銀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簽訂合同6.2萬份,發放貸款金額達3.83億元。

為確保政策落實到位,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率先垂範,山西省政協副主席、呂梁市委書記李正印,市長王立偉,分管副市長李俊平分別“領銜”興縣、臨縣、石樓3個深度貧困縣,立下扶貧攻堅“軍令狀”。

示範引領下,各縣(市、區)教育扶貧政策“升級版”紛紛出臺:臨縣對所有寄宿生給予生活費補助併發放交通補助;中陽縣給予所有貧困大學生每人每年3000元的生活費補助,對所有寄宿生給予生活費補助;柳林縣、交口縣對所有高中學生免除學雜費;興縣對高考達一本線的所有學生給予一次性每人6000元的生活補助;石樓縣由財政為高三379名貧困生個人專項資金賬戶注入每人200元的啟動資金等。

地處深度貧困縣的石樓中學,僅2017年就發放助學金、免除學費、生活費補助、個人專項資金賬戶等各類資金390萬元,涉及4491人次,“5+5”教育扶貧資助政策得到全面落實。

興縣是呂梁三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17年全縣啟動“全面改薄”工程,共計改造薄弱學校55所,城鄉中小學校容校貌煥然一新。在認真落實國家教育資助政策的基礎上,興縣加大投入力度,健全了覆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中職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所有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體系。2017年,全縣累計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幼兒)23103人次,各類資助資金共計1284.387萬元。

2017年,呂梁市資助學生20萬人次,資金2.5億元,其中市縣兩級財政直接投入9400多萬元,全市13個縣(市、區)全部通過國家縣域內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的評估認定。

在呂梁採訪,所到之處,“不讓一個貧困家庭孩子因貧失學”的政策深入人心,“感謝黨的政策好”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心聲。

讓農村孩子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從源頭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呂梁。

總書記明確指示:“革命戰爭年代,呂梁兒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偉大的呂梁精神,我們要把這種精神用在當今年代,繼續為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銘記總書記的囑託,新時代教育扶貧,呂梁再出發。

2018年春節剛過,天氣乍暖還寒。呂梁市委、市政府“開年第一會”現場,氣氛莊重而熱烈。與往年一樣,會議主題直指脫貧攻堅。不同的是,此次扶貧攻堅舉措力度更大、釋放“紅利”更多。

會後出臺的《呂梁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教育的意見》,讓人民群眾看到了市委、市政府教育扶貧的決心和氣魄——

農村幼兒園公用經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市級財政每月補貼貧困縣幼兒教師150元、300元不等,初步測算需增加投入1217萬元;

對貧困縣所有農村寄宿制學校寄宿生、非貧困縣農村寄宿制學校貧困學生和特殊教育學校寄宿生提供免費就餐,小學生每天10元,初中生每天11元,直接惠及15216名小學生、15006名初中寄宿生和858名特殊教育學校寄宿生;

增加投入5200萬元,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租房居住不在學校就餐的小學生髮放生活補助;編制核定、職稱評定、評模評優向農村校及農村教師傾斜,力爭農村教師都住上週轉房,高級職稱結構比例提高兩個百分點……

20條教育扶貧“新政”,條條惠及民生、關切民意,只為讓農村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只為實現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以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一系列政策,在呂梁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

資金投入的不斷增加,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也促使市委、市政府開始更多關注教育扶貧深層次問題,探索教育扶貧向縱深發展的新路徑。

“讓教學變成教育”“讓教師有魅力、學生有活力”“讓普通的優秀,讓優秀的卓越”“多元化發展,多渠道成才”……孝義,“一個因教育而幸福的城市”。

近年來,孝義在校點佈局科學化、師資共享優質化、課程體系多元化、教學管理精細化、特色辦學等多領域全面出擊,理念更新、內涵提升帶來學校辦學行為改變,各中小學結合自身實際紛紛開展特色學校創建活動,課堂教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義務教育更加個性化、特色化,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優質教育均衡發展,形成“一校一亮點、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人民滿意度不斷提高。

“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全國課改十大最具潛力區域”“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中國好老師行動計劃基地”“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市、區)”……這是一個縣級市創造的教育奇蹟。

2017年12月7日,全國《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實施部署會在孝義召開。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在對孝義義務教育進行調研後感慨,近年來,素質教育落地難、學生課外負擔重、教育資源不均衡等我國義務教育改革面臨的難點和痛點,一直未能真正破題,“我在這裡找到了答案”。

以此次會議為標誌,“孝義現象”輻射全國。

教育扶貧,不僅僅是物質的資助;撫慰幼小的心靈,讓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更需要精神的給養。

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增多,由於親情缺失、家庭氛圍淡化,這些孩子的孤獨感等負面情緒加大,僅靠資助並不能完全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有問題。

臨縣城莊九年制學校共有809名在校生,其中留守兒童212名。為了使這些學生在心靈上得到切實幫助,校長趙飛組織10名教師志願者辦起“留守兒童之家”,每人結對20多名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開展課業輔導、安全教育、興趣培養、心理疏導等活動。

該校轄區赤崖會村貧困戶田錢順家裡三個孩子,都因患先天性疾病無法入學。趙飛得知後,讓學校根據孩子的情況專門安排課程,每隔一到兩週派一名教師到田錢順家送教上門,並給三個孩子送去玩具和衣物。

趙飛說:“我也是農家出身,曾經我的家庭與田家沒什麼區別,幫助他們是我們教育人應盡的責任!”

激發內生動力與技能培訓結合,持續提高農民脫貧致富能力

“我感到非常幸運,我能有今天,要感謝政府,感謝‘呂梁山護工’的專業培訓。”

說這話的,是臨縣後寨則村村民郭文英。2016年,她參加“呂梁山護工”培訓後到北京當保姆,憑著專業的勞務技能和肯吃苦的精神,很快得到客戶認可,客戶還幫她的丈夫也在北京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女兒也進了北京的公立幼兒園。

“一技在身好脫貧。”2016年,山西省委、省政府為呂梁量身定製了脫貧“呂梁山護工培訓就業計劃”,對貧困縣農村勞動力實施技能全免費培訓,讓世世代代躬耕在土地上的農民走出大山,靠一技之長脫貧致富。

臨縣白文職業學校是一所農村中職學校。過去,學校“門可羅雀”,農村貧困人口勞動力轉移培訓兩年來,變得“門庭若市”,每期培訓,報名人數超員,家長只能等待下一期。為了讓學員熟練掌握所需技能,學校每期培訓的實操課都不低於150小時,並開設禮儀、普通話、傳統文化等專業課,培養呂梁護工“勤勞、樸實、善良、誠信”的素養。40天培訓期,每名學員的伙食、服裝、實訓耗材、師訓等費用3000元,全部由政府承擔。

學校培訓部主任成候平介紹,已培訓的13期3097名學員中,簽約就業1966人,輸出率達63.5%,主要在北京、太原、天津、陝西等地就業,月工資最高超萬元。

如今在呂梁,已湧現出不少像郭文英一樣的“金牌月嫂”“明星護工”。來自臨縣的劉俊明,培訓後上崗3個月就賺了兩萬多塊錢,憑藉自己的細緻耐心與吃苦耐勞贏得了僱主的尊重,如今月薪已達8000餘元;交口縣的楊林棟夫妻二人於2016年在北京一家養老院做護工,一年多就還清了以前的債務,還存款十幾萬元……

馬金蓮2016年參加了首期呂梁山護工培訓後,到北京一家家政公司就業,2017年初她返鄉自主創業,註冊成立了呂梁懿星家政服務有限公司,帶動300多名“呂梁山護工”姐妹走出大山,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

“呂梁山護工”是呂梁打贏精準脫貧的三張品牌之一。今年5月25日,呂梁市長王立偉參加第16批歡送儀式,就像歡送出徵的“將士”,618名培訓合格的護工,統一身著“呂梁山護工”標誌服裝,赴北京、青島等地,走上了致富路。

圍繞脫貧攻堅、轉移就業、對接新興產業,呂梁又推出了“呂梁山技師技工”培訓和“呂梁山工匠”培訓。首批58名“呂梁山技工”經過專業培訓順利結業,已分赴杭州、廣州等地的企業就業;與呂梁學院實行校地合作,已培訓“呂梁山工匠”150餘人,貧困戶受訓學員佔26.3%。同時,呂梁還將與中鋁、晉煤、焦煤等大型企業合作,組織專門培訓,不斷拓寬貧困群眾就業渠道。

3年來,市縣兩級通過多形式宣傳發動、分類式訂單培訓、多元化就業安置、多層次跟蹤服務,取得了良好的脫貧效果。

呂梁市各職業學校,依靠自身優勢為教育扶貧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職業教育這把“金鑰匙”,為貧困百姓打開了致富門。

截至目前,呂梁市農村貧困勞動力培訓已累計實施16期,共培訓26530人,實現就業13138人,月均收入超過4000元,就業地輻射到太原、北京、上海、天津、陝西、內蒙古等10多個地區,初步實現了“一人培訓就業,全家脫貧致富”。

呂梁利用職業教育的資源優勢,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實現了從“輸血”向“造血”扶持方式的持續轉變。市委書記李正印表示,將進一步把“呂梁山護工”打造成全國老百姓認可的知名勞務品牌。

“走不出去,家是我們的世界;走出去,世界就是我們的家。”當年,“母親教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今天,脫貧致富奔小康,萬名護工出呂梁。

呂梁人民堅信,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

調動資源投入教育扶貧主戰場,彰顯扶貧攻堅強大合力

深入田間地頭一個多月,尋找致貧原因;整理扶貧檔案65冊,為精準扶貧提供依據;辦夜校搞培訓教村民栽培技術……

山西中醫藥大學駐臨縣大石吉村第一書記馬秋香,被鄉親們視為致富路上的“主心骨”。駐村兩年來,她與村幹部一道,將“一村一品”優質穀子種子550畝,腎形大豆種子300畝,黑玉米、黑豆、黑穀子各100畝引到村裡,在臨縣農委的幫助下成立了山西省白色農業(微生物農業)基地。

“呂梁精準扶貧難度大、困難多,但‘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教’的決心不能變。方山縣是山西省教育廳機關與直屬單位連續幾年的扶貧點。2017年,省教育廳決定與呂梁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全方位支持呂梁教育扶貧工作。”省教育廳廳長吳俊清介紹說。

省內12所高校駐興縣、臨縣開展扶貧攻堅社會實踐活動。太原理工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太原師範大學等6所高校,分別在興縣6個鄉鎮和部分學校建立扶貧支教基地,針對農村教師設立培訓計劃,對當地貧困兒童、空巢老人進行幫扶;山西大學、山西農業大學、山西中醫學院等6所高校結對臨縣6個鄉鎮和部分學校,從旅遊發展、職業教育、設立助學教育基金、鄉鎮小學支教幫扶和心理輔導、電商項目等全方位對口幫扶。

同時,省教育廳決定,12所高校以定點幫扶縣為載體,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以參與脫貧攻堅社會實踐為抓手,建立大學生接受國情教育長效機制。

扶貧主戰場,思政大課堂。讓大學生在扶貧一線接受國情教育,廣大學生在扶貧幫教的同時,懂得青年一代的擔當和使命,自身覺悟不斷提高,極大增強了報效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與此同時,山西12所省級示範高中幫扶呂梁貧困縣9所高中,11所職業學校幫扶10個貧困縣。從學校佈局、辦學理念、校園文化、人才培養、教學研究、隊伍建設、學校管理等方面,手把手給予指導。呂梁同時開展本市縣際結對幫扶,教育基礎較好的孝義市、汾陽市、交城縣選派精兵強將,赴臨縣、石樓縣、興縣等深度貧困縣傳經送寶,呂梁學院10個學科的75名支教大學生,深入離石城區4所中學、11所小學頂崗支教。

201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進駐中陽縣、方山縣定點扶貧。北京理工大學選派8名研究生赴方山縣進行扶貧支教,不定期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同時,兩校出臺政策,降低30分照顧兩縣參加高考的學生,參與學校自主招生。

江蘇省江陰市派出幾十人的優秀教師團隊,連續5年赴呂梁扶貧支教,在當地傳為佳話。中陽縣中陽一中、三中、北街小學與北航實驗學校結成手拉手共建校,兩地中小學師生互訪、教科研互動和跟班影子培訓成為常態。

“提高音樂人口比例,助力呂梁音樂興市戰略。”2017年,中央音樂學院與呂梁市簽訂精準扶貧戰略合作協議,未來5年,將開展音樂學科建設,編寫音樂教材等支教活動,對呂梁300名左右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進行培訓,每年選送5名優秀學生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重點培養,在高考招錄政策上給予優惠,助力老區音樂教育發展。

中華慈善總會大眾慈善促進委員會通過呂梁市慈善總會,為100所貧困中小學各建一所圖書室,並向每所小學捐贈價值10萬元的圖書3700冊,惠及全市13個縣市61956名貧困生。

得益於國家對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出臺專項招生政策的傾斜支持,2017年,呂梁考取清華、北大的18名考生中,13人通過專項招生計劃被錄取,僅中陽縣就有8名學生走進北大、清華……

集中優質教育資源,形成教育扶貧的強大合力,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在呂梁再度彰顯。

勵志扶貧與培養一代新人相融合,鑄就青少年民族魂

呂梁,一個英雄輩出的地方;呂梁山綿延八百里,紅軍東征主戰場、晉綏邊區、八路軍一二○師總部,到處是紅色革命遺址,這裡佈滿了革命前輩的足跡。

臨縣西隔黃河與陝北相望,當年是延安聖地的屏障。梁峁溝壑間孕育著民族正氣,巍巍呂梁山,泱泱湫水河,是呂梁英雄兒女成長的搖籃。

臨縣林家坪鄉南圪垛村在解放戰爭期間,曾是中共中央西北局和晉綏聯防軍司令部所在地,賀龍、習仲勳、林伯渠等老一輩革命家曾經在此工作過,現在已經成為呂梁市青少年德育基地,全市中小學生來這裡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成為常態。

扶貧必須扶志。近年來,以立志成才,擺脫精神貧困,回饋社會,報效祖國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扶貧”活動,在呂梁市青少年中廣泛開展,賦予了教育扶貧新的內涵。

興縣蔡家崖,曾是晉綏邊區革命根據地所在地。戰爭年代,晉綏革命根據地擔當著阻敵西犯,保衛延安的重任,是黨中央部署支援前線、統籌後方的戰略基地。據不完全統計,1940年到1945年,呂梁人民繳納公糧657萬公斤,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習仲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進行過重要革命實踐活動,賀龍、關嚮應所率八路軍一二○師轉戰邊區11年。

1946年4月8日,我黨高級幹部王若飛、秦邦憲(博古)、葉挺、鄧發等由重慶飛往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在興縣黑茶山不幸遇難,“四八烈士”在此英名長存。

“呂梁蒼蒼,汾水洋洋,先烈偉績,山高水長。”得天獨厚的紅色革命遺址,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寶貴資源,為中小學生思想教育提供了生動而珍貴的教材。

2015年8月,興縣投資3億元,一座以一二○師命名的現代化學校拔地而起。

為了讓“紅色”精神發揚光大,一二○師學校始終把革命傳統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內容,打造紅色校園文化,聘請老八路來校講述革命故事,鼓舞激勵孩子們積極進取;利用每次發放資助金的機會,分年級召開家長會,既給家長解讀政策,又讓孩子知恩感恩,立志成才,實現家校共育。

學校還將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四八烈士”紀念館、晉綏解放區烈士陵園開闢為德育課程實踐基地,讓紅色文化教育貫穿學校教育始終。

如今,呂梁市百餘處革命舊址得到很好的保護和開發,已成為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激勵廣大青少年傳承紅色血脈,奮發有為,自強不息的重要陣地。

“扶貧重在扶人,扶人重在扶志,培養出一個有志氣、有骨氣的學生,就能影響和帶動一批人勵志向上。”馮冬生說。

“蔚汾河水流不斷,蔡家崖就在我們身邊,烽火裡前進的歌聲,伴著鼓號聲聲相傳,來吧,同學們,努力學習,像先輩那樣忠誠勇敢,不怕任何艱難,我們要做優秀的壯志少年……”雄壯嘹亮的一二○師學校校歌,帶著孩子們的遠大抱負,帶著父輩們的百年夢想,在呂梁山久久迴盪!

70多年前的抗戰烽火中,陳毅元帥在此寫下了《過呂梁山》:“花信遲遲春有腳,夕陽滿眼是桃紅。”滿懷豪情的詩句,憧憬著這片紅色革命根據地的未來。

少年興,則民族興;少年強,則國家強。

六月的呂梁,千峰競秀,萬木向榮,大地一片生機!

《中國教育報》2018年06月21日第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