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頭條:清遠“瑤老”成鄉村自治有力推動者

《法制日报》头条:清远“瑶老”成乡村自治有力推动者

清遠政法

《法制日报》头条:清远“瑶老”成乡村自治有力推动者
《法制日报》头条:清远“瑶老”成乡村自治有力推动者

今日,《法制日報》綜合新聞版頭條刊登文章——《“瑤老”成鄉村自治有力推動者,清遠探索構建“黨組織+瑤老+先生公”社會治理新模式》。

《法制日报》头条:清远“瑶老”成乡村自治有力推动者

全文如下

6月5日,為化解因佔用水溝而發生的鄰里糾紛,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山溪村的“瑤老”唐者三早早來到村民唐羅一的家裡,他要趕在這家人下地幹活前,再跟他們好好聊聊怎麼化解與唐三貴家的這樁糾紛。

目前在連南,有173名像唐者三這樣的“瑤老+先生公”調解員奔走在田間地頭。現如今,他們已經成為當地法治教育的宣傳者、道德風尚的傳播者、矛盾糾紛的調處者、基層自治的推動者。

傳承歷史精髓擦亮瑤老調解品牌

連南縣地處粵北地區,瑤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3%,是全國唯一的排瑤聚居地。

連南縣委政法委副書記唐小洪說,“瑤老”是連南排瑤人民對管理瑤族村寨對內、對外各項事務的老人的尊稱。“先生公”是排瑤人民對懂得念瑤族符號、會做法事的瑤族長老的尊稱,他們在瑤族村寨內有著極高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穿著瑤族的傳統服裝,頭上包著紅色的頭巾,65歲的唐者三因為處事公道正派,在村裡頗有威信,全村糾紛的八成都是由他調解的。唐者三被司法部授予“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稱號。

不過,不久前發生在唐羅一與唐三貴兩家之間的糾紛卻讓他有些撓頭。

今年5月,唐三貴家建的圍牆佔用了唐羅一家的排水溝,導致雙方發生矛盾。兩家在外務工的兒子回到家後,還因此動起了手。事發後,唐者三及時介入調解,雙方一度達成調解協議,不料,其中一方又反悔了。

“事不大,情況也不復雜,怎麼就調解不了呢?”唐者三一直在兩家之間來回做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雙方漸漸減小分歧,眼看著調解就要成功,這讓唐者三非常欣慰。

“村民的矛盾大多是土地、山林的糾紛,調解是一件複雜繁瑣的事。”唐者三說,有的山林離家比較遠,走路要一兩個小時,而且不一定一次現場勘查就能調處成功,往往要跑上好幾趟。

在唐者三的調解記錄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他成功調解的矛盾糾紛,一年就有80多件。唐者三說:“做‘和事佬’難免會得罪一些人,但自己出於公心,問心無愧。”

瑤老們辦事公道,在瑤族同胞中具有威信,讓人信服。2014年,連南縣找準瑤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治理的結合點,聘請威信高、公道正派、熱心調解工作的瑤族同胞作為村級人民調解員,通過加強對他們的調解能力培訓,精心組建起一支會講本地話、瞭解本地事、掌握本地情、知曉本地俗的“瑤老+先生公”調解隊伍,並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互銜接,形成集預防、調解、穩控於一體的“大調解”工作格局。這一調解模式入選“2016年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典型案例”。

截至目前,連南縣173人的“瑤老+先生公”調解員隊伍,共調處民事糾紛2747件,成功調解2724件,調解成功率為99.2%,充分發揮了村級人民調解化解民間糾紛“第一道防線”的獨特作用。

把握文化根脈走出法治宣教新路

近日,“瑤老”房良九斤公坐在連南縣大坪鎮牛路水村村口的樹陰下,用瑤族語言向村裡的黨員幹部和村民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並詳細講解法治、德治、自治在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重要性。

據瞭解,隨著“瑤老+先生公”在調解鄉村基層矛盾糾紛中發揮出來的作用,這支隊伍被賦予了在村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任務。

黨的十九大以來,該縣專門為“瑤老”調解員制定日常宣傳工作清單,要求“瑤老”調解員以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為主線,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引領社會新風尚等各方面的宣傳工作,在瑤族同胞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連南縣在瑤族同胞中組建起8支120人的民族文藝輕騎小分隊,到全縣7個鎮69個行政村,開展一村一場法治主題宣傳文藝演出。

唐小洪說:“賦予傳統鄉村文化價值新的精神內核,壯大鄉村文化的影響力,以民間傳統文化形式推動法治精神在農村落地生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深挖鄉土資源破解基層治理難題

連南縣大坪鎮牛路水村、軍寮村,長期存在村民拒繳電費、私拉亂接、破壞電力設施等違法行為,當地鎮政府、村委會、供電所多次整治卻屢攻不破,成為當地社會治理的“老大難”問題。

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指導下,一批“瑤老”“先生公”參與到了這場“攻堅戰”中。他們運用道德教化、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身垂範等方法,採取“先易後難、各個擊破”的策略,幫助全鎮追回欠繳電費和違約金3429萬元,挽回經濟損失150萬元,解決了無序用電的大難題。

牛路水村的黨員、“先生公”房偉光因在此次用電整治中的出色表現,被推選進入村黨總支部班子。

實踐中,連南縣進一步深挖“瑤老”和“先生公”在社會管理中的優勢,在瑤區鎮村探索構建黨組織引領、“瑤老”“先生公”群體組成的鄉村治理組織。

在鄉村治理中,“瑤老”“先生公”還被賦予興辦農村小公益、糾正群眾小陋習、提出工作小建議、履行自治小職能四項職責,發揮他們在推動群眾參與鄉村振興工作、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土地確權、人居環境改善、脫貧攻堅等基層工作,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細落小落實等方面的作用。

“基層治理過程中出現種種問題,最大原因,就是基層存在‘沉沒的聲音’,群眾心中有著‘隱藏的文本’。”唐小洪說。

連南縣深挖運用“瑤老”“先生公”等德高望重鄉土人士的“聆聽器”“傳聲機”“黏合劑”作用,組織協調群眾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土地確權、人居環境改善、脫貧攻堅等基層工作,讓基層治理與頂層設計形成良性互動。

當前,在各級黨組織的帶領下,“瑤老”“先生公”群體正在基層治理中發揮出更大作用,成為鄉村自治的有力推動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