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夜叉裡女子們的髮型

古時候,日本用來束髮的發繩多用草、蔓、莖、麻等。上層人士則用繩和紙。日本男子梳髮用的發繩有一定的登記。官僚為紫色。將軍為紅色,有時為白色。農民的發繩則僅限稻草。

紙製的發繩多為白色。室町木器,日本人的頭髮普遍變短。宮中的女官、宮女們的發繩開始使用金紙,上面繪有松、竹、鶴、龜等花樣。今天日本人舉行和式婚禮典禮時,新娘梳的高島田髮型仍使用金銀紙發繩。

卷梳、釵卷:梳、釵、井均為做髮型的工具。一般說來,日本勞動婦女多做梳卷、釵卷等發行。因地區不同,他們有不同的名稱。如“螳螂卷”、“蛾卷”、“海螺卷”、“貝殼”等等。風俗畫中妓女們梳的髮型多為“貝卷”,頭上插著梳釵。明治時期的“夜會卷”也屬於“貝殼”一類。

日本人的髮型大致可分為四類即放發、結髮、斷髮、剃髮。

全發:平安時代日本男子把額際的頭髮剃成半月形。日本江戶時代日本男子則把前額至頭頂的頭髮剃成半月形,然後挽髮髻。江戶時代日本的志士們則風行小竹刷子式髮型,人稱“尊皇風格”。所謂“儒學頭”則是在全發的基礎上挽一個小髻。

美豆良:從頭頂中間將頭髮分成左、右兩半,在耳邊結成圓形。日本平安時代它是冠禮式上少年梳的髮型(如聖德太子像)。後來成為歷代天皇幼年時代梳的髮型。到了明治時期,天皇也梳這種髮型。近年來一些日本婦女也開始採用這種髮型。

雙頂髻、高頂髻:日本奈良時代婦女中流行結頂髻之風。她們將長髮卷至頭頂。分捲成兩個髻的稱雙頂髻,捲成一個髻的稱高頂髻。這種髮式很可能是上流社會婦女及宮女們的髮型

中國古代珠寶?首飾?的發展歷史

摘要:自原始時期開始,中國玉首飾文化就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而金銀飾品的製造也從商代就已經開始,到了唐代,開始出現金、銀、珍珠、寶石等搭配工藝,首飾文化達到鼎盛時期。明清年間,中國的珠寶首飾製作又達到了新的高峰,尤其是皇室的金銀飾品形成了更加完善的體系。進入現代,中西珠寶文化的交融使中國珠寶首飾由最初的巫術…

推薦關鍵字古代珠寶首飾

自原始時期開始,中國玉首飾文化就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而金銀飾品的製造也從商代就已經開始,到了唐代,開始出現金、銀、珍珠、寶石等搭配工藝,首飾文化達到鼎盛時期。明清年間,中國的珠寶首飾製作又達到了新的高峰,尤其是皇室的金銀飾品形成了更加完善的體系。進入現代,中西珠寶文化的交融使中國珠寶首飾由最初的巫術與崇拜,發展為人們生活中的時尚點綴。本刊特選取中國古代珠寶的部分代表作品做系列展示,謹供愛珠寶之人士交流與學習。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首飾以假髻、步搖為多,俗稱珠松。另外,手鐲的使用已非常普遍,有條脫、跳脫、腕闌、臂釵等多種名稱,造型也很豐富。

魏晉南北朝,各類金飾逐漸增多,如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太原北齊東安王婁睿墓所出土金飾,都製作精良,式樣新穎。指環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已較普遍,江蘇宜興晉墓和遼寧北票房身村晉墓出土的金指環,環面一頭狹一頭寬,在寬的環面上鑿出點紋,既可裝飾,又可在縫衣時作頂針之用。

隋唐時期

隋唐婦女的髮髻式樣非常豐富,因此在婦髻上配有眾多的首飾,常見的有梳、蓖、簪、釵、步搖、翠翹、珠翠金銀寶錮、搔頭等。插載的釵梳多至十數種,除了金銀廿玉的瞥釵外,名貴的象牙也被用於制翩釵之用。

當時,金粒鑲嵌工藝從黑海沿岸的希胎地區傳到中國:用細小的金顆粒鑲嵌在光滑或浮雕金屬的表面,以形成各種圖案的裝飾藝術,這種工藝被廣泛地應用在唐代的首飾製作中

隋唐時期項鍊的運用已很普遍,以金、玉等材料為多,較為典型的是在西安出土的隋大業四年的一條金項鍊,項鍊的“鏈條”由28顆金珠構成,上有鑲刻著鹿紋的藍色寶石搭扣,下有雙層項墜,製作極其精緻,在金玉寶石的搭配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貴富麗,體現出隋代的細金屬工藝的高超水平。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受“程朱理學”的影響,首飾從唐代的富貴繁華風格銳減為清冷消瘦的宋代文人風格,植物紋樣飾品比較常見,尤以松竹梅等象徵氣節的植物為多。北方名族的金藝以及首飾文化,則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宋元女子金銀首飾的基本構成為冠梳、釵簪、耳環及釧鐲、戒指、帔墜。金銀首飾的紋樣構成除傳統的龍鳳和螭虎之外,所取用的多是清新俊麗並且很生活化的物象,如牡丹、蓮花、蝴蝶、鴛鴦等,以此來表現豐盈和諧的情致。其實這些素材在唐代和遼代的藝術品中已經出現,宋元時代則以新的造型將其重新組織為各種圖式,且以靈活自然的運用使之成為流暢的藝術新樣式。

明清時期

明清以後的首飾,多為大家所熟悉,出土的首飾以及流傳下來的首飾很多。明清時期的項圈、項鍊、縷絡等首飾,製造得都很講究,有金制、以金包玉、在金上鑲嵌寶石等方式。有的還在金項圈上附加一些長絛和垂件,婦女、男子均有佩戴。

從製作及藝術風格上看,明清時期的首飾有兩個相反的特點:一是複雜繁瑣,集各種名貴材料於一體,加以金為件,在其上鑲嵌珠寶;有的以玉為針,包金鑲銀,精雕細刻,還附加複雜的垂飾;二是極為簡樸,不在金、銀坯上加飾任何紋樣和裝飾,金銀圈或玉環由本身材料的質地展示出自身美感。

明代以後,玉石在首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特別是白玉,一直是人們欣賞的對象。明清時期的玉石首飾通常採用深浮雕的方法,充分利用了各種玉石的特殊效果,再裝飾上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給人風雅得體的感覺。

中國古代首飾配飾

 首飾只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具體可以分為 頭飾、項飾、 臂飾、 腕飾、 腰飾幾類 。

【 第一講:頭飾 】

頭飾可以分為髮飾和耳飾。

①——髮飾——:顧名思義,就是裝飾頭髮,髮簪的飾品。

古代女子髮飾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

簪: 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髮髻或冠的長針,頂端多加以珠寶裝飾。

釵: 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

華勝 : 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

步搖 : 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

梳篦 :又稱“櫛zhi”,理髮的用具,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插於發上的飾品。

花鈿 : 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

珠花 : 用珠子串制的一種花飾。

其他 :抹額 掩鬢等。

②——耳飾——: 耳飾就是耳朵的飾品。

大概分成以下幾種:

耳璫:穿耳施珠曰璫 。

耳墜:指帶有下垂飾物的耳飾。

耳環:透過一個在耳珠內的穿洞來勾住耳朵。

耳丁:比耳環小,形如釘狀。

1.1.1 簪

古代男女最常用的綰髻工具,可用骨、石、陶、蚌、荊、竹、木、玉、銅、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製成。

在上古時期,髮簪被稱作“笄(ji)”。{在男子盛行帶冠之時,發笄還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墜。女子插笄是長大成人的一種標誌,到時還要舉行儀式,行“笄禮”。笄禮源於周代。}

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

中國古時男女都會用簪來固定發冠,亦有把筆插在頭上,方便隨時記事,稱為簪筆(簪筆原指一種將毛裝在簪頭的冠飾)。

由於戴官帽時會用簪來固定,故簪常借用來指官宦身份,如簪紱、簪纓和簪笏,用來比喻榮顯富貴。(纓紱是絲帽帶,笏乃手版)。

髮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

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以動物為簪首的髮簪,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其中以鳳簪最多,也最為精緻。

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髮,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髮上。

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

釵與簪是有區別的,髮簪作成一股,而髮釵一般作成兩股。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

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

辛棄疾詞《祝英臺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

因為釵子和簪子只是股不同,材質啊裝飾啊什麼的大同小異我就不贅述了

當然也有點翠髮簪的,之所以特地放這幾張圖,是想具體講講什麼是點翠

點翠工藝是中國一項傳統的金銀首飾製作工藝。 它是首飾製作中的一個輔助工種,起著點綴美化金銀首飾的作用。

翠,即翠羽,翠鳥之羽。點翠是我國傳統的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完美結合,先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土耳其藍色的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以製成各種首飾器物。

據說,翠羽必須由活的翠鳥身上拔取,才可保證顏色之鮮豔華麗。翠羽根據部位和工藝的不同,可以呈現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鳥羽的自然紋理和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富於變化,生動活潑。

後來,也由於保護鳥類及製作工藝的殘忍而在清末民初被燒藍工藝取代。

點翠的簪釵仔細看就可以看見翠羽的紋理

1.1.5 梳篦

梳篦(shū bì),理髮的用具。齒稀的稱“梳”,齒密的稱“篦”,一般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

《說文.木部》:“梳,所以理髮也。”又“櫛”,梳比之總名也。”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插戴方法:

《搗練圖》所畫插梳方法,有單插於前額、單插於髻後、分插左右頂側等形式。

《紈扇仕女圖》仕女插梳方法有單插於額頂、在額頂上下對插兩梳及對插三梳等形式。

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盛唐供養人樂廷瑰夫人花梳插於右前額,旁插鳳步搖簪,頭頂步搖風冠。

至晚唐、五代,頭上插的梳篦越來越多,有多到十來把的。

1.1.6 抹額

抹額,也稱額帶、頭箍、髮箍、眉勒、腦包,為束在額前的巾飾,一般多飾以刺繡或珠玉。

明代是抹額的盛行時期,當時的婦女不分尊卑,不論主僕,額間常繫有這種飾物。

這個時期抹額形制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除了用布條圍勒於額外,還出現了多種樣式:

有的用彩錦縫製成菱形,緊扎於額。

有的用紗羅裁製成條狀,虛掩在眉間。

有的則用黑色絲帛貫以珠寶,懸掛在額頭。

還有以絲繩編織成網狀,上綴珠翠花飾,使用時繞額一週,繫結於腦後。這種抹額被稱之為漁婆巾,或者叫漁婆勒巾。

冬季所用的抹額,通常以絨、尉,毛氈等厚實的材料為之;

有的用綢緞納以絲綿,外表施以彩繡;考究者還裝綴珠翠寶玉,兩端則各裝金屬搭扣,用時圍勒於額,綰結於後。

抹額的造型也有多種:

有的中間寬闊,兩端狹窄。

有的中間狹窄而兩端寬闊,在使用時多將兩耳遮蓋。因為這種抹額兼具禦寒作用,故被稱之為暖額。富貴之家的女子則崇尚用獸皮製作暖額,常用的獸皮有水獺、狐狸、貂鼠等,貂狐之皮最被看重。這種毛茸茸的獸皮暖額圍勒在額部,宛如兔子蹲伏,因此,又被形象地稱之為臥兔。

甚至還有以金銀雕花製成抹額的,鑲珠點翠,熠熠閃光。除抹額外,還有一種金約,類似抹額形制,但比抹額還要窄些。

東京藝妓夢乃使用的簪子,有的底座可以轉動。插在鬢和前髪之間,即京舞妓插花簪的位置。三浦的博客中,這種簪子被直接稱為“芸者挿し”

犬夜叉裡女子們的髮型

犬夜叉裡女子們的髮型

犬夜叉裡女子們的髮型

這種做樹脂簪子的技術和的作家“榮”很像,但氛圍截然不同

犬夜叉裡女子們的髮型

花魁使用的特大號平打簪

犬夜叉裡女子們的髮型

舞妓的平打簪

犬夜叉裡女子們的髮型

梅紋鏤空銀簪

犬夜叉裡女子們的髮型

舞妓的

犬夜叉裡女子們的髮型

頭花

犬夜叉裡女子們的髮型

犬夜叉裡女子們的髮型

關於女性耳飾

犬夜叉裡女子們的髮型

犬夜叉裡女子們的髮型

現在的女孩有化妝盒,古代的女子有梳妝檯,有妝奩,化妝品一樣不比現在的女性少。甚至於以前的手工做出來的脂粉,比現在的很多化妝品要好太多了。

犬夜叉裡女子們的髮型

首飾

犬夜叉裡女子們的髮型

犬夜叉裡女子們的髮型

平安時代的女性們,首先,女子在出門前要梳妝打扮。古時候的日本女性,要往自己臉上塗上一層白粉,以求美白,如同後世的日本藝妓和歌舞伎一樣。其中粉的材質,多分為米粉、鉛白粉(鉛粉)和輕粉(水銀粉)三種。其中,米粉較為便宜,而後兩種價格不菲。鉛和水銀對於人體來說都是劇毒的物質。即便如此,平安時代的女性貴族為了美觀,好看,以及彰顯自己身份,都多用鉛白粉和輕粉將自己的臉塗白。

犬夜叉裡女子們的髮型

其次,衣服

平安時代,王孫貴族們為了彰顯財力,一件衣服往死裡費布料,男性貴族的衣物,就分為狩衣、束帶、衣冠、直衣等,而且全都是峨冠博帶,穿上後顯得極為臃腫,行動非常不便。並且,公卿們上朝覲見天皇的朝服

犬夜叉裡女子們的髮型

男性貴族都穿那麼多,就跟別說女性貴族了。那真是把自己往死裡作,有作為正裝的十二單衣,俗稱“十二單”,以及外出時穿的“壺裝束”。“十二單衣”,就是把十二件不同色彩的刺繡單衣疊起來穿,但大家要知道,那時候的紡織業並不是很發達,所紡織的布料經過印染之後,比現在的布料要重很多。十二單衣,合起來的重量就達到了10~20公斤。想像一下,現代中國軍人們揹著30斤的東西,體能訓練,但在古時候的日本,那個女性個頭不超過1.6米的時代,貴族的女性就要穿著20斤的衣物出門了

犬夜叉裡女子們的髮型

美麗與禁忌:口紅的歷史

熱辣的粉色,血色橙彩,黑莓,灰色——這一個季節,任何顏色都可以出現在T型臺、秀場或者大街上。口紅是女士們不可或缺的美容產品,起的不僅僅是畫龍點睛的作用,而相當於女性的第二皮膚——女性的容顏和精神面貌,全部展現在這方寸之間的紅唇上。

作為提亮唇色和增加光澤感的口紅曾一度替代口紅,成為主宰市場的主角。從去年開始,口紅再次回到公眾的視野裡,秀臺上質感強、色澤豐富、更易造型的口紅重新風光,大有重拾河山的氣勢。從有人類歷史記載的古代到現在,口紅從未離開過女性。從植物提取汁液到如今千百種口紅的生產方式和複雜配方,口紅的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人類女性發展和變遷的歷史。讓我們翻開歷史的長卷,看看口紅和女人們到底經過了哪些變遷。

三千年前的唇上風采

口紅被認為是誕生於Ur(烏爾),現位於伊拉克境內的一個古城,但它很快受到鄰近的古埃及人的喜愛。那時候的古埃及,化妝是男人和女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口紅理所當然地得到推廣。 紅色被認為是王室的顏色。據說聲名赫赫的埃及豔后 Cleopatra碾碎洋紅色的甲殼蟲,再加上一種螞蟻的蛋,調出一種她喜愛的黃褐色的口紅顏色塗抹在嘴唇上,風靡一時,被其他貴夫人爭先效仿。

克里奧帕特拉對口紅熱愛,並不是後世為了兜售商品而炒作的噱頭。其實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蘇美爾文明中,人們已經開始使用白鉛和紅色岩石粉末裝飾嘴唇了。而到了古埃及,由於無論男女都視化妝為日常生活的例行事務,塗抹口紅之風氣更盛。埃及人用的口紅,多取自代赭石,有的會混合樹脂樹膠以增加粘性。今天,你隨便拉開一個現代家庭主婦的抽屜,基本都能從裡面翻出唇膏來,這一“傳統”似乎也能追溯到古埃及。那時幾乎家家都備有製作口紅的金屬和木製工具,尤其是帝國的全盛時期,唇膏的顏色從紫紅到藍黑,多種多樣,更可以隨心所欲自由選擇,無視等級社會中繁瑣的宗教社會規則約束。

而我們的口紅髮燒友克里奧帕特拉登場,讓一切有了變化。克里奧帕特拉特別偏愛一種從雌胭脂蟲的脂肪和卵中提取的洋紅色 (這種顏色至今都被命名為“克里奧帕特紅”),她的喜好讓洋紅成為口紅最經典的色系 ,影響至今不輟;她為口紅的使用制定了條令:嘴唇著色必須用潮溼的木條;甚至她離世之後,人們還不忘在克里奧帕特拉的陵墓中放幾罐子唇彩。

有意思的是,地中海另一邊的希臘,對口紅卻有著和埃及截然相反的態度。也許是人工雕琢之美無法見容於崇尚自然的希臘精神 ,古希臘甚至將口紅打上了“禁忌”的烙印,這從製造口紅的原料中便可一窺端倪。除了充當髮色劑的紅色染料外,希臘的口紅裡還包括綿羊的汗、人的唾液和鱷魚糞便等等物質。而早期的希臘女性除了染髮和佩戴假髮外,幾乎不化妝,口紅那時歸屬於一個特殊階層:妓女。為了避免男性受到誘惑,同時保護女性安全,古希臘政府為口紅的使用制定瞭如下法律:妓女如果在非指定時間出現在公共場合,或者沒有塗上指定色彩(通常為酒紅色)的唇彩和化妝以區別於“普通”女性,他們將受到嚴厲懲罰。

美還是禁忌?選擇還是墮落?古埃及和古希臘對口紅的不同態度,居然為後世關於這種化妝品的爭論定下了全部基調,兩種思想的較量分出了短暫勝負。公元前6世紀到3世紀之間,口紅進入了古希臘主流社會之中,不光是妓女,精英們也樂於塗上它出席社交活動(但下層勞動婦女依舊抵制)。因此,口紅的成分也有了一次大變化,桑葚、海藻、蔬菜根莖等植物染料進入了唇彩的原料單。這恐怕是幾百年前的那些希臘統治者做夢都想不到的。

繼承了希臘傳統的古羅馬的居民們,對口紅的喜愛絕不輸給埃及人。波貝婭·薩賓娜(古羅馬皇帝尼祿的情婦,後與尼祿結婚)就是個和克里奧帕特拉同等級的口紅痴迷者。據說她身邊有一支不下百人的奴隸隊伍,以保證自己的唇彩隨時處於最佳狀態。在波貝婭的帶領下,當時羅馬的貴族女子都視紅色和紫色唇膏為時髦。愛美的羅馬人還開發出了獨特的口紅原料:一種富含水銀的海藻。事實上,這可不是什麼高明的點子,植物中的水銀通過口紅和嘴唇接觸進入人體,最終導致中毒死亡。富裕的羅馬人並不知道自己每天的化妝其實是在和死神接吻,但窮人卻誤打誤撞躲過一劫。因為負擔不起化妝品的高昂開支,他們只能依靠葡萄酒沉澱物塗抹雙唇,沒想到這卻成了延生保命之道。

文藝復興時期的禁忌

口紅並沒有隨著羅馬帝國的崩潰而消失。從蘇格蘭到西班牙,我們都能找到口紅曾經風行的證據。雖然中世紀的教士們大力反對,但在從他們記錄下的諸多抱怨中,依然可以窺見這種化妝品的影響力。英格蘭教士的態度尤其激烈,他們將一個塗著口紅的女士稱為“撒旦的化身”,認為人工裝飾的面容正在挑戰著上帝的權威。雖然批判聲此起彼伏,但都沒能阻止口紅和人類一起走過中世紀的漫漫長夜。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口紅的禁忌色彩最為濃烈的英格蘭,居然出了一位嗜之如命的女王。她就是伊麗莎白一世,都鐸王朝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伊麗莎白一世不但在治國理政方面頗有建樹,在口紅髮展史上也是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她的口紅用胭脂蟲、阿拉伯膠、蛋清和無花果乳配製而成,顯現出獨特的紅色。她還以石膏為基材發明出固體唇彩,這也成了現代口紅的遠祖。隨著年齡的增長,伊麗莎白一世對口紅的依賴越來越嚴重,她生病的時候,精神狀態不佳的時候,都會大量使用口紅。而去世的那天,伊麗莎白一世用掉了幾乎半英寸長的口紅。

雖然文藝復興帶來的“人性自由”風潮此時已經廣佈歐陸,兼之有王宮貴族的喜愛和上行下效的推動,但捱過了中世紀的口紅,此時依然無法完全從神學、道德批判裡抽身而出。整個17世紀,口紅身處教士和社會保守勢力的嚴密監視之中,在他們眼中,口紅甚至具有了誘惑男性、控制他人心智的魔力。這種偏見在18世紀達到頂點。當時英國國會通過法律,凡是依靠口紅、香水等化妝品誘騙男人結婚的女性,都要受到懲處。“埃及與希臘”的戲碼,兩千年後再次上演。

口紅會因此而被封殺麼?沒有。歷史學家這樣記述當時的社會境況:“雖然道德家、詩人和丈夫們一再攻訐,但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化妝,而且大眾的態度也越來越寬容。”政府的鉗制,又一次失效了。

口紅的最好時光

英國人可算抵制口紅的中堅力量,他們的保守態度一直延續到維多利亞時代。在很多人心目中,妓女和演員這些“下等女人”才會使用口紅,上流社會的女性只能想別的辦法來裝飾雙唇,她們會去抿紅色的縐紙,輕咬嘴唇讓雙唇充血,做嘴唇體操 (不斷重複像peas、prunes、prisms這樣的詞彙,讓自己的雙唇能夠豐滿上翹),給嘴唇塗上香膏或者葡萄酒。但這些似乎都難以抵禦口紅的誘惑。為了能得到口紅又不會被外界發現,英國的女士們甚至發展出一套秘密交易系統。想購買口紅的人要去特殊的商店,由引導員帶至專用的私人房間,貨物必須悄悄帶回家中藏好。女士們也會私下秘密交易各自的口紅配方,並和閨蜜一起偷偷製作。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19世紀末期,由於明星女演員的公眾曝光率日益增加,口紅才又一次回到了主流社會的視野之中。

就在英國人糾結於是否該放鬆口紅的使用限制時,美國人快步超越了他們。1867年,紐約的B.百貨公司開業,這是歷史上第一家擁有化妝品銷售中心的百貨商場。同年,紐約的哈里特·費舍取得了一項發明專利,這是一個可以給嘴唇和雙頰上色的工具,它的顏色來自胭脂紅、草莓汁液、甜菜汁和蜀葵的根莖。將口紅當做正規商品,美國人比英國人早了不止30年。

進入20世紀,口紅贏來了自己最好的時光,雖然依舊擔負著身份象徵的重任,但口紅再也不意味著“不名譽”、“不道德”,而是和女性解放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女權運動的領導人物伊麗莎白·凱迪·斯坦頓和夏洛特·帕金斯·吉爾曼都公開表示過,塗口紅是女性的權利,更是解放的標誌。1912年,美國婦女為爭取選舉權而舉行的大遊行中,口紅被當做了運動參與者的固定標誌。此時,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敢於為自己爭取權利的女性都將口紅當做“反抗徽章”。人類社會對口紅幾千年的偏見,其實是女權受壓制的縮影,口紅似乎成為女性社會地位的一種隱喻:宗教、法律、社會道德的多重限制之下,原本的天性成了刺眼的“紅字”。這樣想來,20世紀女性解放運動選擇口紅為其標誌的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就在口紅的象徵意味不斷改變的同時,它的製造工藝也日臻完善。嬌蘭(Guerlain)發明了第一支管狀口紅,今天我們熟悉的口紅樣式終於被確定了下來。1915年,美國康涅狄格州沃特伯裡的史柯維爾製造公司生產了第一支金屬管 口紅,這支口紅因為套筒內有一個方便人們使用的滑竿裝置,迅速成為風靡一時的化妝產品。

到了1923年,小詹姆斯·布魯斯·馬森發明了旋扭口紅,從外形上看,這種口紅和今天已幾無區別。那時的口紅並沒有達到盡善盡美,比如當時口紅配方中的昆蟲粉末、蜂蠟、橄欖油、黃油、豬油等成分,實在太容易變質,使用幾個小時之後就失去效果,讓很多女士大呼頭痛。

但這小小的困難無法阻止女士們的熱情,整個20年代,有近五千萬女性使用口紅,每年用掉超過三千公里長的膏體;美國專利局頒發了上百種有關口紅的專利;化妝品成為美國繼汽車、電影、私酒之後的第四大產業;而“代溝”這個詞彙第一次出現時,就是指母親與女兒兩代人選擇口紅上的不同。

30年代的大蕭條和接下來的二戰,口紅非但沒有銷聲匿跡,反而憑藉著危機穩步提高著自己的社會地位。尤其是戰爭期間,政府和傳媒都鼓勵婦女們塗抹著口紅進入到工廠或軍隊,唇間一抹亮麗的紅色成了鼓舞士氣的法寶。

二戰 之後,女性與唇膏的關係變得簡單起來。除了在70年代“客串”了一次外(有意思的是,當時的婦女自由運動者推崇天然面孔,而新生的朋克運動先鋒則選擇紫色和黑色口紅來表達叛逆精神。這和世紀之初女性的選擇形成了鮮明對照),口紅再也不用負擔多少額外的社會身份象徵責任。口紅從一種標誌,一個徽章,變成了女性生活中最常見、最普通的用具。從女性特殊身份的標誌,變成審美品位的鏡子,從疊加著各種禁忌的商品,變成大眾可自由選擇之物,口紅身上糾纏了幾千年的問題:“美還是禁忌,選擇還是墮落”,如今終於有了一個明晰的答案。

2011年3月23日,伊麗莎白·泰勒辭世。這位美國影壇的常青樹,雖然依靠《青樓豔妓》和《靈慾春宵》兩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第33 屆和第39屆),但奇怪的是,人們提及她對影史的貢獻,卻總是會先想起另一部不那麼出色的電影——《埃及豔后》。如果說這部好萊塢歷史上數一數二的“燒錢之作”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話,那將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後一任法老、克里奧帕特拉七世的形象,緊緊地和伊麗莎白·泰勒捆綁在一起,一定是為數不多的成就之一。

伊麗莎白·泰勒飾演的克里奧帕特拉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要歸結於兩人身上諸多相似的特質。當大家討論她們容貌、情路、人生的相似程度時,卻經常會忽視一個顯而易見的環節:伊麗莎白·泰勒和克里奧帕特拉同為口紅髮燒友。前者曾宣稱:“女人擁有的第一件化妝品應當是口紅。”而後者,1962年著名化妝品品牌“露華濃”(REVLON)推出的SPHINXPINK口紅廣告,上面寫著的標語就是:“克里奧帕特拉一樣的造型,只有露華濃能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