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精神與特色》:佈施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佈施

第六:六度

何謂六度?“度”就是印度話的“波羅蜜多”,意思是“到彼岸”。亦即:度過生死苦海,到快樂的彼岸。所以,六度就是使人度過生死苦海的六種方法。(像六條不同的船。)

哪六種方法呢?即:1.佈施;2.持戒;3.忍辱;4.精進;5.禪定;6.智慧(般若)。

1.佈施

佈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捨給別人。《無量壽經》說“布恩施惠”叫作佈施。

佈施可以分三種:

(1)財施:就是把金錢財物施捨給他人。譬如我們解衣推食,慷慨解囊,或濟助窮人,或供人急需,都叫作財施。至於捐獻遺體、器官,犧牲生命去救人等,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佈施。

(2)法施:指人格上的啟發、學問上的指導。能夠把道理說給別人聽,解釋給別人瞭解,使人能夠得到做人處世正確的方法,都叫法施。(講經說法、著書立說,更是無上的法施。)

(3)無畏施:解救他人的危難,使人免除於恐怖和不安;別人遭遇不幸,我們好言相慰;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別人因事苦悶、沮喪,我們鼓舞他的勇氣和信心,這都是無畏施。

一般人行佈施常存有施者與受施者的對立觀念,覺得自己是施者,而生起優越感。佛家主張必須打破這種想法。《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說,不要為了希望別人報答,或滿足自己的優越感,或為了其他的目的,而去行佈施。

同學們記得一則故事吧?有一年齊國鬧饑荒,有錢人家備了許多茶湯飯菜,遇有路人經過就高呼:“喂,來吃吧!”由於態度不夠誠懇,語氣洋溢著太多的優越惑,因此,一些有志氣、自尊心又強的人,雖然餓得飢腸轆轆,步履蹣跚,但仍然不願意接受施食,而寧願活活地餓死。

這就是不能做到佛教的“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造成的悲劇。所以,我們施捨別人的時候,要記住“施人慎勿念”的古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