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草書大家評篆書大家的作品,說得到位否?請看胡抗美評王友誼

■胡抗美

王友誼寫篆法,這沒有什麼特殊,當今書壇寫篆書的大有人在。特殊的是他的篆書意義。

其一,他的篆書中保留著篆籀氣,這不是所有寫篆書的人都具備的。其二,他在篆書教學中注重“篆隸筆意”的教育。其三,他對書法史上“篆隸筆意”衰減問題體現出自覺的責任感。

一位草書大家評篆書大家的作品,說得到位否?請看胡抗美評王友誼

我之所以看重王友誼的篆書意義,是因為陳、隋、唐之後,書法的“篆隸筆意”在無聲無息中日趨衰退。大唐是書法的興盛時期,我以為興盛的重要標誌是張旭和顏真卿作品中的“篆隸古意”。但是,那個時代的所有書家都能像張旭、顏真卿一樣堅持篆隸古意的傳續與運用嗎?

一位草書大家評篆書大家的作品,說得到位否?請看胡抗美評王友誼

不盡然。請看高二適對懷素的批評:“懷素《自敘》何足道,千年書人不識草。將渠懸之酒肆間,只恐醉僧亦不曉。我本主草出於章,張芝皇象皆典常。餘之自信固如此,持之教汝休惶惶。”篆隸的那根線是書法的生命線,高二適提出懷素《自敘帖》“何足道”的置疑恰恰是他認為懷素草書的那根線“不得方筆圓勁之勢”,缺少章草古意。章草是隸書的草體,其內涵幾乎可以以“篆隸古意”而代之。高二適先生以經典的《自敘帖》“不得方筆圓勁之勢”為例,大聲呼喚後人對“篆隸古意”的重視,具有重大意義。

王友誼的篆書從書法的源頭進行梳理,他從西周青銅金文著手,沿著秦代小篆一路追尋,並將自己的目標鎖定在大篆範圍,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位草書大家評篆書大家的作品,說得到位否?請看胡抗美評王友誼

篆書的婉通是一個美學命題。孫過庭論“篆尚婉而通”,婉和通不可分割,是一個互相依存的統一體。婉而不通謂之軟,軟則無筋,無筋則不通,不通則俗。通而不婉謂之滑,滑則無骨,無骨者何為婉?我理解,“婉”也罷,“通”也罷,“筋節”也罷,關鍵在於“力弇氣長”。王友誼篆書的味道,婉於氣韻悠長,通於筋節雄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