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下酒,越喝越有!

我今年七十有六,崇州人,在川西坝子当了一辈子的教书匠,放在以前,恐怕也算是个民间的耄耋宿老,见了县太爷都不用跪的。如今退休赋闲,也就靠着摄影、写文、喝酒聊以自娱。

前几天,用很多年前所拍的崇州老相片来下酒,恍惚间,岁月点滴尽染酒味。略作整理,权当回报自己的故土和两大爱好。

照片下酒,越喝越有!

1956年,老师带着我在田间写生、摄影。地头上,无论男女,汗珠子摔八瓣儿,聊起天来也是火辣辣的荤素不忌。其中,婆娘舍不舍得买酒给自己喝是男人们常见的炫耀或取笑的谈资。

照片下酒,越喝越有!

照片下酒,越喝越有!

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刚过,有工分拿,十里八乡的男女在开山修路这件事上积极性很高。下了工,男人家拿着工分,拎着搪瓷缸子去打一提崇阳酒喝是件很有面子的事。而说到路,如今崇州有一条路叫金盆地大道的,之所以叫这个名,是因为有个做酒的金盆地集团出了大钱,而崇阳酒,现在就归属于他们。

1965年,文革前夕,人们的心思还没有乱。本份种地,提高产量就能让农民很幸福和光荣。到了收获的季节,能在送粮车上擎旗可以让人把眼睛翻在头顶上好几天。而有了粮食,自然也就能喝到更多的崇阳酒咯。

照片下酒,越喝越有!

1966年,文革初始,“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让不少女同志走上了工作岗位。那时候,军装、军帽就是她们最喜欢的时装。她们处处争强,男人抽烟她们也抽,男人喝酒她们也喝。

照片下酒,越喝越有!

1977年,我于家中拍下了这张照片。小女儿在做作业,家母则在缝补。家母出身于乡绅望族,裹过脚,拥有中国传统妇女所有的美德。她抽旱烟,也喝崇阳酒,每晚一杯,不多一滴,不少一滴。

照片下酒,越喝越有!

1988年,板门房、梧桐荫的小巷风景还在崇州俯拾皆是。宁静而不缺乏生气。在我的记忆里,这条小巷的尽头就是一家国营商店,我经常在那里买崇阳大曲,不贵。

照片下酒,越喝越有!

1990年,崇州老街上的茶馆依旧热闹。每次走进这里,茶和香烟的混合气味总能让我感到莫名的安逸。这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仿佛没有什么能让他们慌张。除了卖茶,茶馆儿也会替客人到外面买酒和下酒菜。酒一般是崇阳酒,菜大多是炒花生米和卤猪耳朵。

照片下酒,越喝越有!

1988年,摄于金盆地酒厂门外。作为一个老酒客,看着一卡车一卡车的粮食拉进厂子,闻着空气中的酒糟味儿,心里既感到自豪,又觉得安稳。对我来说,守在眼皮子底下的酒,就是好酒。

照片下酒,越喝越有!

1989年,摄于金盆地酒厂车间外。那时,厂区正要扩建,熙熙攘攘的工人和技术员人来人往,丈量的、上下工的,每个人都对厂子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照片下酒,越喝越有!

1992年,通过熟人的关系进到金盆地酒厂里面去拍照。至今我还记得左一那个工人姓倪,是金鸡乡的人。倪师傅当时已经在厂里干了不少年头,他说他就这样一铲一铲的给家里铲了两个大学生出来。

照片下酒,越喝越有!

1995年,摄于崇阳酒古窖池区。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夏天的午后,刚下过一阵偏东雨,安静、闷热,时光的影子就在墙角流淌。

照片下酒,越喝越有!

1995年,再次到金盆地拍照。工人们仍然打着赤膊,空气中的酒香依旧浓郁。但我没有看到倪师傅,工友们说他回家一段时间了,也不知道还来不来。也许,他已经用多年的辛劳为自己赚够了钱,谋到一个幸福的归宿了吧。(文/老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