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標誌著城市化與房價飆漲的歷史已經結束

最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佈局緊密銜接,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一些房產商、地方官員、房地產投機者及各種利益相關群體開始大肆鼓吹,大力推進城鎮化意味著房價的再次飆升。事實恰恰相反。城鎮化不僅意味著城市化的結束,更標誌著房價飆升的歷史行將結束。

城鎮化在未來的政策中是與城市化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城市化本質上是農村人口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的職業轉換過程。實際上,我們的新著《誰綁架了房地產:中國經濟瀕臨衰退的前因後果》(中國經濟出版社)早已指出,中國的城市化幾乎已經結束。目前農村已十室九空,留守農村、真正從事農業勞動的主力軍幾乎都是老弱病殘,通過將農民由第一產業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以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已極為有限。因此,這裡所謂的城鎮化是農民居住地由農村區域向農村小城鎮遷移的空間聚集過程。

城鎮化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我們首先要看未來國際經濟大環境的演變趨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3年國際經濟形勢依然錯綜複雜、充滿變數,世界經濟低速增長態勢仍將延續,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明顯抬頭,潛在通脹和資產泡沫的壓力加大。國際經濟形勢惡化有繼續加大的趨勢,我們的外向型經濟面臨困難進一步加大。明年國際經濟依然不好,而且惡化。”這與我們過去的分析不謀而合,在我們的著作《歐元必死:揭開歐債危機的真相》(中國經濟出版社)一書中指出:歐洲的經濟惡化具有長期性的特徵並且是無法遏制的,美國的情況雖然相對較好,但其戰略意圖十分明顯,就是將中國納入其主導的國際經濟與金融體系中的最低端。中國決不能“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必須要以產業升級與科技進步為主要手段,以國防力量的提升為國家利益的保障,走出自己獨特的和平崛起之路。因此,在中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大量落後產能必然要被淘汰,甚至不惜犧牲一些經濟增長速度也要這麼做。換而言之,大量低技術含量的企業或血汗工廠必然日趨萎縮,即業務緊縮、利潤下降甚至破產關閉。

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日趨收縮的大趨勢是顯而易見的了。在這種情況下,短期內只有依靠投資與消費拉動,其中面向實業的投資是產業升級的必要支撐。因此,需要“發揮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結合稅制改革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各級政府要厲行節約,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把錢用在刀刃上。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經濟發展不再以單一GDP為考核目標,要在調結構優化發展中增長。”民間投資和公共投資雙管齊下;通過結構性減稅促進民間投資,通過嚴控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資,並擴大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加貸款,保持匯率穩定,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但要保證資金是投向實體經濟而不是房地產等虛擬經濟領域。

至於消費,其主要任務則是在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的基礎上擴大內需,“培育一批拉動力強的消費增長點”。其中最為主要的策略則為城鎮化。而城鎮化又與保護耕地及糧食安全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

糧食安全是任何一個大國最為關注的戰略性問題。中國的糧食安全目前來看極為脆弱。比如大豆越來越依賴進口,,2011年國內產的只有1500萬噸,進口4200多萬噸。再以棉花為例,現在自給率低於70%,一年要進口200-300萬噸,相當於4、5千萬畝耕地的產量。2011年,進口食用植物油800多萬噸,相當於5.6億畝耕地的產量,加一起就相當於6億多畝耕地的產量,大致是中國耕地面積的1/3。最為重要的主食稻穀,全球稻穀的年貿易量最多不超過3千萬噸,而中國每年消費的大米約為1.4萬噸,如果主糧自給率降到80%以下,全球出口的大米加在一起也不夠我們吃的。與此同時,無論是農業從業者還是地方上,發展農業的積極性卻都很低。因此,通過城鎮化將留守的老弱病殘安置上樓、集中居住,開闢新的農業用地(據說有政策要求全國農業用地面積增加10%)並將大量資金引入農業以加強農業基礎、大興農田水利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有效保證中國的糧食安全。

城鎮化自然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城鎮化不僅意味著已經進城的農民工,其市民身份的確認,更重要都是基建、文化、醫療、教育的投資與低端消費的升級,但決不會是房地產。據傳有政策規定,農民工進城落戶首套房要以成本價供應要以成本價出賣,人均面積不得超過40平米。這與2012年11月28日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12/2013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住房保障》中的觀點十分一致。該報告指出:“我們建議,對於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用房超過40平方米的部分,無論其住房是何種產權性質,均應按評估價格徵收稅率較高的保有環節房產稅,甚至可以考慮累進制。這一稅制不僅覆蓋新上市的商品房,且向現有存量房覆蓋。”與此同時,在產業升級的帶動下,收入分配改革也將為擴大內需做出重要的貢獻。國家制定的2020年收入倍增計劃,未來主要的方向就是要縮小收入差距、增加工資內收入、有效控制灰色收入等。

此外,隨著結構性減稅政策的推定,為緩解地方財政的壓力,必然會有系統性的財稅體制改革過程。其中最為在重要的是加速地方性稅種的立法和推行力度,尤其是房產稅的推定。儘管存在著地區差異、城市內部的區域差異、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等各種技術性與政治性難題,但在全國範圍內針對所有住宅開徵房產稅的制度設計與推行是歷史大勢所趨的必然過程。(本文作者葉楚華的實木環保傢俱店)

一方面是資金大量流入農業與實體經濟,另一方面未來將會形成投資與消費的新的經濟增長點。而資金及其背後所代表的社會資源是有限的,資金流入什麼地方,什麼地方才會發展的空間,才能產生新的利益格局和新興的利益集團。顯然,房地產領域已經讓位於產業升級與農業大發展了。房地產未來是根本無法與這兩大領域爭奪有限的資金或資源的。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出現了一些端倪。眾所周知,目前的銀行信託產品大多與房地產或地方土地財政有關。這些金融產品的特點是利率結構錯配,即期限短,利率高。這表明房地產領域所需的資金缺口極大,未來缺口會更大。這意味著什麼?恐怕無須我們的分析,讀者的心中已經有結果了。

城鎮化標誌著城市化與房價飆漲的歷史已經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