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那麼優秀為什麼沒保留下來?

我們好像在那

黃埔軍校作為中國近代最為著名,也最為傳奇的一所軍校,培養了一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尤其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國共雙方的主要將領,大多數出身黃埔軍校,甚至有人把解放戰爭稱為“黃埔內戰”,可見黃埔軍校的巨大影響力。



蔣介石能在短短几年間,在極重資歷的國民黨內,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國民黨員迅速躥升為南京國民政府領袖,他所倚仗的就是黃埔軍校。靠著在黃埔軍校當校長期間籠絡的軍事人才,並以此為紐帶,蔣介石始終牢牢掌控著國民黨中央軍。也正是靠著軍隊,蔣介石才始終能夠多次敗而復起,始終牢牢掌握著中華民國的中央政權。


我們在很多影視劇中都能看到,許多國民黨高級軍官都喊蔣介石為“校長”而非“委員長”或“總統”,這個校長指的就是蔣介石曾經擔任的黃埔軍校校長,而顯然,有資格喊蔣介石校長的軍官,必然是黃埔軍校出身。這在國民黨內,也代表著蔣介石嫡系和資歷。

作為蔣介石起家和統治的根本,黃埔軍校在蔣介石心目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再加上黃埔軍校本身的傳奇和優秀,所以黃埔軍校從未被取消,

黃埔軍校一直保留下來,並延續至今。

黃埔軍校最早創建於中華民國十三年,即公元1924年,而創建的想法早在1921年就已經萌發。當時在廣西桂林,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會見了孫中山。在會見過程中,馬林向孫中山提出了“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建議。一直受困于軍閥的孫中山欣然同意。

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黃埔長洲島創辦了一所旨在培養革命軍軍官的軍事學校,它的正式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由於軍校位於黃埔,因此也被稱為“黃埔軍校”。由於此時正值國共合作,除了蔣介石擔任校長外,多位共產黨員也進入黃埔軍校任職,例如,周恩來總理就曾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剛創辦的黃埔軍校,其實更類似一個軍官速成學校,成就最高的黃埔第一期到第六期,無論是學制時間,還是開設科目,都十分不完善。在最具傳奇的第一期,甚至上課時間不足半年,而且學生還在上課途中,多次參與戰爭,開設的科目更僅僅只有步兵,學生們所接受的軍事教育是極為有限。

早期的黃埔軍校,比之保定陸軍軍官學堂和其他省份開設的講武堂,無論正規程度還是開設科目,都遠遠不足。但正是這一個類似初級軍官速成學校的黃埔軍校,卻走出了近代中國最多的將軍,堪稱近代中國難以複製的奇蹟。

黃埔黃埔軍校自1924年建交後,在1926年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9年,再次改名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1931年,再次改制,被稱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蔣介石似乎改名上癮,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名字再次被改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兵敗如山倒,蔣介石被迫退守臺灣,但他依然沒有忘記自己起家的根本——黃埔軍校,將軍校遷至臺灣高雄鳳山區後,被稱為“陸軍軍官學校”的黃埔軍校一直延續至今。


鳶飛九天2018

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

黃埔軍校只有短短的六年壽命,是作為1924年國共合作的產物,當然這種說法是從稍微廣義上來講。然而無論怎麼樣來說,黃埔軍校都培育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將才。

黃埔軍校的顛沛流離

黃埔軍校在廣義上是指在1924年創辦於廣州黃埔區上的一所軍校,後來在1929年更名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 國民革命軍在1927年經過北伐佔領了寧滬杭地區,分為了南京和武漢兩個政權。政治中心北移之後,黃埔軍校也進行了搬遷,成立了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隨著寧漢合流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取消,在南京成立了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蔣介石擔任該校的校長。而原先最早成立於黃浦區上的“黃埔軍校”,更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但是早已經不是正統。

抗日戰爭很快爆發,寧滬杭地區淪陷。位於南京的中央軍校內遷至四川成都,在此地成立黃埔軍校成都分校。在1946年改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關麟徵擔任校長。

▲老照片

除了上述的幾所分校,由於抗日戰爭期間,大批優秀的黃埔軍校學生參與戰場,最後只好馬革裹屍還。為了不至於斷檔,各個地區又分別成立了九所分校,但是與本校相差太遠。

後來國民黨敗退臺灣,蔣介石緊急將黃埔軍校政要子弟200餘人,通過飛機將它們帶往了臺灣。因為孫立人在1947年在臺灣訓練新軍,在此地成立了黃埔軍校第十個分校。而這些被並過來的子弟兵,紛紛進入這所學校就讀。

然而在嚴格意義上,其實黃埔軍校只存在短短三年時間。從1924年國共合作開始算,到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而我開頭之所以算六年,是截止到1930年搬遷黃埔軍校。

▲如今遺址

黃埔軍校培養了多少批學生?

如果從1924年創辦學校開始,到1949年完全中斷為止。黃埔軍校滿打滿算錄取了23期學生,步兵、炮兵、空兵、工兵等諸多兵種。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絕大多數的幫助。

之前嚴格意義的1924年到1927年之間,已經有六期之多。之後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出現了三所分校。這個時間段裡面招生人數很多,但是最後真正成功畢業的只有不足一千人。

如果廣義上來算從1924年到1949年之間,其實算作是有23期之多。中間多次由於外部原因辦學被迫中止,有幾期學生沒有完成學業就被迫畢業。而最後一期的第23期,由於政治原因也中間停止。如果再加上遷臺的部分,至今已經有個78期。

▲學生畢業照

黃埔軍校哪一期最厲害?

其實黃埔軍校招生人數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成了炮灰。如果真要硬比哪一期最厲害,我們最好還是從狹義上的六期來比較一下。因為這個時間段算是黃埔軍校最巔峰時期,培育出了太多優秀的人才。

黃埔軍校成立之初,報考條件也並不簡單。當時報考條件主要有以下幾條:首先是中學以上文憑,年齡在18到25歲之間。須要是黨員,還要手持黨部和黨員的介紹書,這才有報考的資格。第一期報考有1200多人,但是隻錄取了350人。

當時在那種情況之下,滿足上面條件的人其實鳳毛麟角。而且正如我開篇所說,黃埔軍校秉承的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莫入此門!” 後來更名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可見黃埔軍校所培育出的是一批有抱負,有理想的熱血青年。

▲黃埔軍校閱兵

黃埔第一期的學生有:

蔣先雲、徐向前、陳賡、左權、胡宗南、杜聿明、關麟徵、鄭洞國、陳明仁、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賀衷寒、許繼慎、黃維、桂永清、王爾琢、範漢傑、宣鐵吾、宣俠父、曾擴情、俞濟時、孫元良、周士第、餘程萬、劉戡、霍揆彰、侯鏡如等人。

黃埔軍校第二期有:

鄭介民、邱清泉、周逸群、盧德銘、餘灑度、聶紺弩等。

黃埔軍校第三期有:

王耀武、戴安瀾、黃公略、曾澤生、方先覺、李天霞、陳奇涵、郭化若、康澤等。

黃埔軍校第四期有:

林彪、張靈甫、謝晉元、胡璉、李彌、劉玉章、賴傳湘、高魁元、文強、洪水、唐天際、郭天民、曾中生、劉志丹、伍中豪、邱維達、段德昌等人。

黃埔軍校第五期有:

許光達、趙尚志、陶鑄、宋時輪、楊至成、郭汝瑰、廖運周、鄭庭笈等人。

黃埔軍校第六期有:

羅瑞卿、戴笠、張宗遜、陳伯鈞、廖耀湘、孫明瑾、程子華、臧克家等人。

在這之後所創辦的黃埔軍校,所招收與畢業學生的質量都遠遠比不上以上幾期。然而這些人大部分都為國捐軀,真正留下的也沒有多少。如果平時比較瞭解歷史,這些人的厲害之處,不用我多加介紹了吧。


黃埔軍校有哪些老師?

當時黃埔軍校分為六個部門,包括了教育部、訓練部、政治部、管理部,醫學部、補給部。而又把學員分為了步兵、工兵、炮兵、輜重兵、憲兵、政治兵等。有厲害的學生,當然離不開厲害的老師。

黃埔軍校成立之初,由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戴季陶、張申府擔任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擔任總教官,胡謙擔任教育部部長,廖仲愷擔任黨的代表。下面是部分名單:

汪精衛、李宗仁、白崇禧、程潛、陳果夫、邵力子、顧祝同、陳誠、陳繼承、錢大均、劉峙、蔣鼎文、方鼎英、張治中、嚴重、繆斌、邵元衝、林振雄、周駿彥、李其芳、惲代英、肖楚女、張秋人、瞿秋白、高語罕、熊雄、聶榮臻、郭沫若、魯易、陽翰笙、周佛海、包惠僧、董必武、夏曦、李達、張國燾、陳潭秋、陳毅、許德珩、章伯鈞等人

▲蔣擔任校長

當然我上面所說的這些人,僅僅是這些老師的一部分。他們包括黃埔軍校正統軍校,以及後來諸多分校。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是來自蘇聯的外籍軍官,我就不一一介紹了。總之當時幾乎全中國所有優秀的人才,都被其中在這裡來進行教學工作。

黃埔軍校之所以沒有重建,這裡不方便深入分析。只能說黃埔軍校的精神已經不再,再重新創辦也沒有任何意義了。黃埔軍校當初創辦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救國。後來合作破裂之後,也早已沒有了當初的優勢。 所以沒有保存下來的原因也很明顯了:黃埔精神不在!


▲點擊上方關注


史之策

黃埔軍校就是前六期比較優秀,後來就淪為了一般軍校。

黃埔軍校主要是指1924年到1930年在廣州黃埔區長洲島興辦的軍校,短短6年時間,他改了三次名,分別是1924年“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9年“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


黃埔軍校當初十分優秀,有這樣幾個原因。

1,黃埔軍校是國民黨,共產黨,蘇聯三方合作的結果。

這三方,國民黨提供人才,共產黨提供理想,蘇聯提供軍事技術,這種珠聯璧合的組合,產生了轟天動地的效果。

2,黃埔軍校是反對列強除軍閥背景下產生的結果。

孫中山努力革命30年,最後才找到辦軍校培養革命軍隊的道路,呼喚30年的東西,必然是殺手鐧。黃埔軍校產生了巨大的群眾動員效果,黃埔軍校的軍校生是人民軍隊毫不為過分。

3,黃埔軍校很厲害,是因為他給了革命青年一個理想。

清末以來,政治上互相傾軋,經濟上普遍貧窮,文化上呼喚革命,任何一個有志青年都希望用自己力量改造中國,黃埔軍校給了他們這個希望,這個理想。

4,黃埔軍校的招生制度,確保了黃埔是革命軍隊,優秀人才基地。

黃埔軍校打破地域限制,在全國範圍內招生,憑國民黨黨員介紹才能報名,還有一些報名者未被錄取,仍繼續努力。

進入黃埔軍校前,會看到黃埔軍校的對聯:

這樣的軍校培養的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群體,註定是舊中國的埋葬者,新中國的奠基人。

黃埔軍校有多牛?

黃埔的老師,都是當時革命精英。

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隨後,任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此外還有熊雄、惲代英、蕭楚女、聶榮臻、張秋人等共產黨人擔任教官及各方面負責工作。

黃埔的校歌,是理想的校歌,戰鬥的校歌。

孫中山還宣佈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諮爾多士,為民前鋒, 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貫徹始終”,後來,這成為了黃埔校歌,始終告訴黃埔人為理想而奮鬥

黃埔的學生,後來都成為革命棟樑。

黃埔第一期的學生有:

蔣先雲、徐向前、陳賡、左權、胡宗南、杜聿明、關麟徵、鄭洞國、陳明仁、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賀衷寒、許繼慎、黃維、桂永清、王爾琢、範漢傑、宣鐵吾、宣俠父、曾擴情、俞濟時、孫元良、周士第、餘程萬、劉戡、霍揆彰、侯鏡如等人。

黃埔軍校第二期有:

鄭介民、邱清泉、周逸群、盧德銘、餘灑度、聶紺弩等。

黃埔軍校第三期有:

王耀武、戴安瀾、黃公略、曾澤生、方先覺、李天霞、陳奇涵、郭化若、康澤等。

黃埔軍校第四期有:

林彪、張靈甫、謝晉元、胡璉、李彌、劉玉章、賴傳湘、高魁元、文強、洪水、唐天際、郭天民、曾中生、劉志丹、伍中豪、邱維達、段德昌等人。

黃埔軍校第五期有:

許光達、趙尚志、陶鑄、宋時輪、楊至成、郭汝瑰、廖運周、鄭庭笈等人。

黃埔軍校第六期有:

羅瑞卿、戴笠、張宗遜、陳伯鈞、廖耀湘、孫明瑾、程子華、臧克家等人。

1927年,是黃埔軍校的轉折點,也是中國革命的轉折點。這一年,國民黨與蘇聯交惡,大肆屠殺共產黨員,背叛革命,成為英美日在華代理人。從此,黃埔軍校再也不是革命青年的首選了!

十年後,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無數革命青年放棄北上廣的優越生活,到貧瘠的陝北,就為了一件事——革命理想!而延安的抗日軍政大學,延安大學,成為新一代革命人才的搖籃。


歷史知事

黃埔軍校一直都存在,只不過後來軍校搬離了廣州黃埔,以軍校的正式名稱招生,便不再以黃埔軍校代指了。


事實上,黃埔並不是學校的正式命名,之所以叫黃埔,是因為最早的學校校址在現在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上,以地名為校名,才叫黃埔軍校。從建校至今,黃埔軍校的正式名稱一共有六個:

(1)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以前

(2)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6-1929年

(3)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1929-1931年

(4)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1-1946年

(5)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46-1950年。

(6)陸軍軍官學校,1950年——

實事求是的講,黃埔軍校雖然名氣很大。但現是這種高人氣,都是被媒體和網絡神話過度的產物。

黃埔軍校的厲害之處在於,軍校招收的學生太優秀了。至於軍校本身的教學水平,其實還承不上學生的水平。




黃埔軍校一期招生,有四點報名要求,其中第一條就能淘汰85%以上的國人。

(1)中學以上畢業文憑;

(2)黨部介紹書和國民黨員介紹書;

(3)黨員;

(4)18歲以上,25歲以下。


在1924年,當時能有中學及專科學校學歷的人,絕對是社會的青年才俊,平均素質相當高。讀書人願意放下讀書人的身段,進入軍校磨鍊,就更為難得了。

並且,軍校在招生過程中,抱著寧缺毋濫的要求,對每一個考生都要進行三關考試。首先是各省初試,合格後再到大地區進行復試,最後是在黃埔軍校進行總考試。軍隊中的考生也是如此要求,謝絕各方推薦信函,嚴格按考試成績擇優錄取,拒絕走後門的現象。

試想,這麼高標準錄取出來的學生,不敢說都是人中龍鳳,但起碼人中俊傑的幾率要遠大於其它學校。


但是,尖子生畢竟是少數,軍校也不可能永遠寧缺毋濫,高標準的招生。事實上,從黃埔二期開始,學生的素質就開始降低了。越往後素質越低,倒不是說沒有尖子生了。而是託關係走後門的,各派系往軍校塞人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學生的理想主義沒有了,抱著升官發財、腐敗墮落的思想人進了黃埔。

這些人名義上畢業於黃埔,本質上,與舊式軍校沒有任何區別。畢業人數翻倍式的暴漲,真正成才的屈指可數。後來,中央官校在各地陸續招收的學生,學生素質與在長洲島辦校後期如出一轍。再到現在,高雄的鳳山軍校,實際上已經擔不起黃埔軍校的威名了……

新中國為什麼不恢復黃埔軍校?因為新中國已經擁有更好的軍事院校了!


昔日的黃埔軍校,現在變成了文化保護單位,到廣州旅遊的朋友建議去看看。


Mer86

黃埔軍校是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產物。尤其是在廣州黃埔區長洲島上學習過的前六期,還包括同屬前六期的各分校學員。

為什麼說是特定,一是早期黃埔軍校是國共合作的結晶,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彙集了國共兩黨軍事政治方面精英以及青年才俊;二是在學校學習中受到蘇聯教官及國內保定軍校、陸大、雲南講武堂、留日軍校等教官和畢業生等專業人士的教學;三是前六期學員幾乎從尚未畢業就開始參加大規模戰鬥,從實踐中提高了軍事戰鬥指揮等能力;四是前六期學員無論後來在國共兩方面均受到重用,百鍊成鋼。所以黃埔軍校以前六期學員最為著名,成才最多。

北伐打下南京後,黃埔軍校從廣州黃埔遷至南京,後1931年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46年改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雖然是黃埔的延續,但這時由於國共分裂,軍校已無蘇聯教官和共產黨教師(尤其是教治教官)了。

以第六期為例,最說明受國共分裂之影響。第六期1926年11月在廣州黃埔開學,招收4400餘名學員。四一二事變後,只留下800餘人,最後到29年2月畢業生僅為718人。1928年3月又在南京開學,收納了武漢分校、長沙分校和福建陸軍幹部學校等學員2200多人,最後1929年5月又畢業了近3000學員。

第七期學員也分廣州和南京兩部學員,第八期至第十一期均在南京學習和畢業。第十三期在南京招生開學,受抗日戰爭爆發影響遷至成都畢業。第十四期至第二十三期均在成都畢業。1949年遷臺,至2004年已辦至七十三期。

因此說黃埔軍校不是沒有保留下來,至今仍然存在。只不過由於黃埔時期太過著名,現在仍被津津樂道。

補充幾句:

何謂黃埔精神?

黃埔精神的概念最早是軍校政治教官安體誠(共產黨員,27年廣州四一五事變後被迫率領部分軍校中共黨、團員轉移至上海,旋即被捕,5月就義於上海龍華)於1926年9月23日在《黃埔日刊》上發表"什麼是黃埔精神"一文中提出的。隨即在10月4日第四期畢業生典禮上,全體畢業生宣誓的誓詞中再次提到。

誓詞全文為:“不愛錢,不偷生。統一意志,親愛精誠,遵守遺囑,立定腳跟。為主義而奮鬥,為主義而犧牲。繼續先烈生命,發揚黃埔精神。以達國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因此黃埔精神的精髓是愛國、革命,是團結、犧牲、負責。一直被國共兩黨雙方軍事人員所繼承和傳揚。黃埔精神是現代史上中華民族精神之一部分,不能說是國民黨或國民政府所獨有的。

“升官發財行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這是孫中山批准最早貼在黃埔軍校大門兩側的對聯。孫中山逝世後,改成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而早期的黃埔師生無論國共兩黨都在踐行黃埔精神。東征陳炯明,蔣介石親自到前線指揮,才有的遇險被陳賡救出。沙基慘案中,黃埔師生犧牲27人。(黃埔師生組隊走在遊行隊伍最前列,三人一排,周恩來在第一排中間。槍響時周兩邊兩個黃埔學生中彈身亡,周毫髮未傷。)

想了解國共歷史又沒時間看大量書籍資料的,建議你們看看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此劇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從黃埔軍校成立到49年建國的國共相爭歷史,劇中大部分事件都有真實的歷史出處。比如劇中主人公楊立青一句“那時候他(南昌起義後進軍潮汕途中的林彪)是七連長,我是六連長。”歷史上六連長叫聶鶴亭,55年的開國中將。

對歷史我們應該懷著敬畏的心情,畢竟我們是生活在長久和平年代且復興中的大中國,很難理解那段歷史時光中為了反抗奴役、無畏生死的先輩們。


味心齋

誰都知道黃埔軍校在廣州,但也許不是誰都知道“黃埔路”在南京,而本人就住在黃埔路旁邊,步行三分鐘左右而已。

南京市玄武區這條路為什麼命名為“黃埔路”?

因為黃埔路的盡頭過去有一所軍校——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它的前身就是黃埔軍校。北伐軍打下南京後,黃埔軍校就“搬家”了,從廣州搬到南京。其實,學校的名字和宗旨沒有變(陸軍軍官學校),只是辦校地址變了。因此,題主的問題問得不準。

另外,黃埔軍校也許沒有傳說中那麼優秀。現在的軍校一般學制4年,而黃埔軍校遠沒有這麼長,是所速成學校。黃埔軍校的學生們之所以名將輩出,並非靠學校學到的軍事知識和技術吃了一輩子,更多是在畢業後的戰爭實踐中不斷成長鍛鍊。

黃埔軍校的學員,受到的精神薰陶也許比軍事訓練更重要,正如那幅著名的對聯所說:“貪生怕死莫入斯門,升官發財請往他處。”


腦洞大開的歷史

黃埔軍校,確切地說是廣州前六期。七期以後在南京單獨開辦。改名中央軍校。

前六期之所以優秀,是各種原因的綜合結果。

從本質上說,黃埔一二期是軍事速成班,三四五期屬於中等專科學校,六期算大專。七期以後是更加正規辦學。所以黃埔前5期學生的軍事素養並不高,也因為如此,到1927年3月的時候,已畢業的前5期9000多隻剩2000多人。基本折損在東征及北伐中。

可為啥黃埔前六期出了這麼多人才?

因為他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黃埔學生,畢業就參加東征,平商團,平楊劉之戰,再北伐、軍閥混戰,內戰,然後是十多年的鐵血抗戰。戰場的激勵,成就了一批批軍事悍將。

其次,黃埔學生是那個時代最幸運的,最有晉升前途的軍校生。因為老蔣的關係嘛,1924年一個千把人的藍軍教導團,到1945年抗戰勝利已發展到89個軍239個師420萬大軍,剔除地方軍閥也是一個龐大數據,黃埔學生基本不愁出路,晉升迅速,成就自然就更多更大。

為啥輸了呢?

前6期黃埔學生們到抗戰結束基本都是旅長以上軍官了,他們和整個藍黨系統一樣,都已經腐敗了。完全失去了進取精神,更是違背了孫總理的教育。焉能不敗?

1949年後遷移臺灣的中央軍校,怎麼敢說自己是黃埔學生?


張勇達州

我也算黃埔研究迷吧。由於家父是黃埔生,我寫了介紹黃埔的激情黃埔路和烽火縛蒼龍二書。要指出的是,不能說黃埔主要指前六期。

事實上抗戰期間的黃埔軍校,是為抗日救亡為戰場上急需的下級軍官而擴辦,成績斐然。家父王曲十七期炮科畢業,炮科(炮兵大隊)108名畢業生於1942年8月1日全部奔赴抗日最前線。為支援遠征軍抗日,父親的一部分同學於5月份提前畢業到緬甸。

十六期十七期的畢業生有三分之一犧牲在緬甸印度抗曰戰場和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中。其中,我父參加了慘烈洛陽保衛戰和衡陽血戰,均因保護珍貴的進口大炮,在戰役後期撒出,但洛陽血戰炮營官兵死傷俘太多大慘!


弄蟹齋主

毛澤東說過一句話: 嫡系,黃埔生,有這兩條就一錢不值。在政治上反動、軍事上無能的蔣介石手下,事實就是這樣。曾經有句名言是“黃埔精神不死”,國民黨元老戴季陶解釋: 黃埔生臨陣先逃,所以是不會死的。失望之下,後來老戴自殺了。至於陳賡、林彪、徐向前等黃埔生,並非蔣介石嫡系,相反堅定站在老蔣對立面,這才成為最終獲得勝利的名將。至於嫡系黃埔生,最終全是敗將,無一例外。就算有美國支持也沒用。


樂見花

黃埔軍校並不那麼優秀。

從學制來看,黃埔並無一貫學制,上課所教授的知識也都很一般。說白了,黃埔只是一所新兵培訓班,一般學員在這是隻能學到很入門的軍事知識。

從結果來看,黃埔軍校的畢業生,能夠笑到最後的只有林彪、徐向前、陳賡等屈指可數幾位,大部分畢業生最後都吃了敗仗,或者被俘,或者投降,或者逃走,或者戰死。

如果一個軍校的畢業生都是這樣,這個軍校真的不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