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卻不知這會害了孩子

這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卻不知這會害了孩子

這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卻不知這會害了孩子

前兩天有個朋友,愁眉不展地問了我一個問題:

“米粒媽,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孩子學習積極性不高,要有獎勵才有積極性,該怎麼辦好?”

面對朋友的問題,我講了在我還沒做米粒媽的時候,聽到過的一個至今都難忘的故事以及米粒爸的一件事情。

這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卻不知這會害了孩子

故事是這樣的:

有位老人生活在一個幽靜的村莊裡,老人很喜歡安靜的獨處時間。但不知何時起,他家門前的空地開始喧鬧起來。空地中央有一塊向日葵田地,村裡的孩子們都喜歡拿向日葵玩耍。於是,那裡就變成了孩子們的遊樂場。

被喧鬧折磨不堪的老人,發過火,也攆過孩子。但每次都只能得到片刻的清靜,沒過多久孩子們就又會聚眾喧鬧。百般無奈的老人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一個好主意。

老人把玩耍的孩子們招呼過來,向他們提議:“看到你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高興。以後你們每來玩一次,我都給你們每人發一塊錢。”

孩子們一聽就高興得不得了,來玩還能得到錢,這麼好的事幹嘛不幹,於是,每天都來空地裡玩。

這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卻不知這會害了孩子

幾天後,老人又向在院子裡玩耍的孩子們說了這樣一句話:“孩子們,我手頭的錢不多了,以後每天只能給每人發五毛錢。”

這樣一來,孩子們雖然有些不高興,但還是接受了。

又過了幾天,老人再一次招呼玩耍中的孩子說:“孩子們,我手頭的錢越來越少了,以後每天只能給每人一毛錢。”

孩子一聽立馬不高興了:“五毛錢也就算了,現在才一毛錢,我們才不幹。

從此以後,孩子們再也沒到空地裡玩,老人又恢復了以往的寧靜生活。

當時聽完這個故事,被老人的智慧深深折服了,當時我就立志以後也要做一個智慧的人。

這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卻不知這會害了孩子

米粒小時候,有一段時間因為不好好吃飯,米粒爸為了催促他快點吃完,有時會偷懶說,“你快點吃完,吃完我給你買變形金剛。

米粒做作業經常性的拖延症,常常把作業拖到很晚才做,導致晚上熬夜不能早睡。好幾次,米粒爸說,“你今天要是7點前把作業寫完,我就給你買玩具。

米粒對米粒爸的這招確實很受用,常常聽米粒爸這麼一說,立馬就精神抖擻、快馬加鞭的寫作業。

這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卻不知這會害了孩子

但每次一聽到米爸說這樣的話,我就忍不住把他拉到一邊,免不了一頓嘮叨:

“能不能別用買東西作為交換條件讓他吃飯、寫作業啊?這些難道不是他自己的事嗎?

他吃飯、寫作業又不是為了我們,這明明是他自己的事,幹嘛弄成現在這樣好像是為了得到某件物品。”

但米粒爸卻覺得這麼小的事有什麼關係,幹嘛非得那麼較真。

直到有一天晚上,米粒又磨蹭著不去寫作業,我和米粒爸提醒他再不去寫就又要熬夜了,這時,米粒突然提出,“要是明天給我買一個模型車,我就去寫。

至今記得,米粒當時說這話時,一副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樣子。

這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卻不知這會害了孩子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米粒爸開始意識到,自己之前的方式確實存在問題,私底下向我檢討後,再也沒有用先前的方式。

這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卻不知這會害了孩子

那之後,我從一位心理諮詢師朋友那裡瞭解了一個概念叫德西效應,更讓我堅定了先前的想法。

心理學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個專門的實驗。他讓大學生做被試者,在實驗室裡解有趣的智力難題。

實驗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有的被試者都無獎勵;

第二階段,將被試者分為兩組,實驗組的被試者完成一個難題可得到1美元的報酬,而控制組的被試者跟第一階段相同,無報酬;

第三階段,為休息時間,被試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動,並把他們是否繼續去解題作為喜愛這項活動的程度指標。

實驗組(獎勵組)被試者在第二階段確實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階段繼續解題的人數很少,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減弱,而控制組(無獎勵組)被試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在繼續解題,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增強。

這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卻不知這會害了孩子

實驗證明:當一個人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在的吸引力。這就是“德西效應”。

用我心理諮詢師朋友的大白話來講,從行為心理學角度看,物質獎勵會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事物的內在價值上轉移到獎勵上。

這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卻不知這會害了孩子

經過心理諮詢師朋友的講解我忽然意識到,很久之前聽到的那個老人的故事和米粒爸的事情,其實就是德西效應,只不過老人智慧的應用了德西效應,而米粒爸則是屬於被套路住的那個。

反觀日常生活,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聲音:

“來,寶寶,再吃點,把這碗飯吃完,奶奶明天給你買車車。”

“你早點把作業寫完,就能多看半小時的電視/多玩半小時遊戲。”

“等你考滿分了,我就獎勵你玩具。”

表面上來看,這個辦法對孩子很受用,但實際這個做法並不高級,甚至可以說有很多危害。

前一陣,看到一條讓人心情複雜和憤怒的新聞:

16歲的小女孩看到同班同學用了蘋果手機,自己看後心裡不爽,自己也要一個。

女孩的媽媽就在商場的櫃檯上班,女孩便來找媽媽,說要給她買一個蘋果手機,可她媽媽上班一個月才兩千多塊錢,哪裡還買得起蘋果手機?

這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卻不知這會害了孩子

但女孩不依不饒,根本聽不進去她媽媽說的話,最後她媽媽竟然在商場裡面當著眾人的面給自己的女兒跪下了,而女孩依舊不以為然,還在一旁指指點點!

這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卻不知這會害了孩子

這讓我想起,2011年4月1日,留日學生汪佳晶在浦東國際機場連捅母親九刀的新聞,發現這一悲劇竟然是因為家人寄錢晚了

這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卻不知這會害了孩子

這名留學生留學5年期間,從未打過工,學費和生活費都靠母親每月7000人民幣的收入來支付。因學費問題與母親發生爭執,竟連刺母親數刀,母親當即倒在血泊中,險些喪命。

這兩個悲劇如出一轍的相似,令人不寒而慄、後脊發涼,但這背後的原因卻發人深省。

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孩子為什麼對於要錢如此理直氣壯?

孩子又為什麼如此囂張跋扈和冷血?

這中間有太多說不清的原因,但他們變成這樣,絕不是突然間的性情大變,而是在成長過程中不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導致的一個爆發點。

這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卻不知這會害了孩子

無論是要蘋果手機的16歲女孩,還是留日學生汪佳晶,從他們對父母無止限索取的理所應當中可以看出,他們把父母含辛茹苦的付出當成了理所當然,毫無感恩之心。

甚至他們可能還會產生,“我讀書不都是為了你,憑什麼不給我買手機,不給我錢”的想法。

讓孩子產生這種心理想法的原因,正是源於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驕縱、寵溺,甚至是不合理的獎勵。

現在中國太多的家庭現狀是:幾代人圍著一個孩子,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最好的。

父母之愛,無可厚非。

愛得沒有原則,讓孩子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動不動就提條件,自己做了什麼,父母就必須有相應的條件交換,那就太可怕了!

這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卻不知這會害了孩子

一個靠外在獎勵來刺激行動,丟失掉了自身內在動力的孩子,就如同於一個靠外在輸入的機器人,毫無思考,甚至於是行屍走肉。

更為可怕的是,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囂張跋扈和冷血。

這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卻不知這會害了孩子

回到朋友的問題上來,

我認為比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更可怕的是,讓孩子養成一種依靠獎勵來刺激學習的熱情和習慣。

暢銷書《驅動力》的作者丹尼爾·平克在書裡就寫到:

獎勵有時候很奇怪,它好像是對人的行為施了魔法:

把有意思的工作變成苦工,把遊戲變成工作;

本來是要提高積極性卻降低了積極性;

本來是要激發創造力卻抑制了創造力;

本來是要讓好人好事越來越多,但實際上卻讓好人好事越來越少;

上癮者想要快速解決問題,置最終損害於不顧;

撒謊者想要快速出奇制勝,置長遠結果於不顧。

這件事很多父母都在做,卻不知這會害了孩子

這是一個講究效率和結果的時代,但如果讓孩子遺失掉了追求過程和探索的力量,那生命就失去了色彩。

相對於獎勵,我們更要思考:

我們的孩子更多關注行為帶來的外在獎勵,還是更多關注行為內在的成就感?

而我們是不是又在悄無聲息中,用外在獎勵悄奪走了孩子的內在動機?

相對於投機取巧式的獎勵刺激,更高級的智慧是,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本身就是對自己最大的獎勵,這,也許才是我們交給孩子的尚方寶劍。

作為一個操碎了心的小學生的老母親,我還寫了下面這些文章,希望可以對大家有幫助。

想看的話,直接戳下面就可以看啦!

內驅力

【逼孩子學習】作為一個戲精媽媽,我是這樣逼孩子學習的

【內驅力】拉開孩子差距的內驅力,究竟該如何培養?

啟蒙書單

【0-12書單】0-12歲米粒媽獨家書單大揭秘!不看你就虧大了!

【選書】不看後悔!真金白銀換回的選書經驗,成功搞定孩子的英文啟蒙

【國際繪本大獎】繪本界的奧斯卡 | 除了凱迪克,你還應該知道哪些國際繪本大獎?

【繪本點評】米粒三年多的英語學習道路總結+24套原版繪本大點評!附內頁參考!

中文閱讀&繪本書單

【愛讀繪本】3歲讀過1000本繪本,我是怎麼讓孩子愛上閱讀的?

【分類繪本】優秀繪本推薦:10大類63本,買繪本再也不用糾結了!

【繪本書單】花了30000塊!買過1000本的媽媽告訴你:這80本繪本世界最棒

【暑假書單】曹文軒推薦:小學生暑假必讀書單30冊,收藏了!

【閱讀興趣】學渣變形記:我做了什麼讓孩子愛上閱讀

【閱讀互動】三年級梯次掉隊?這樣做,孩子出類拔萃!

【男孩書單】小男孩不愛看書怎麼辦?米粒學齡前私藏書單大曝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