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科技學院: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黃河科技學院已成為中國民辦高校的“傳奇”。如果要記述中國民辦教育行業的發展史,它必是繞不開的一章;如果要推舉中國民辦高校的黨建標杆,它必定高居榜首;如果要描繪未來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藍圖,它必是最接近我們理想的模樣。

34年風雨兼程,既是這所中國最早的民辦高校的創業、探索、騰飛之路,更是中國民辦高等教育行業的編年史。而如今,當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的東風由頂層設計湧向各行各業,黃科院以其厚重底蘊為基礎,以科技集團優勢為依託,順時而動、應勢而為,主動向應用科技大學轉型,確立了“專創融合”教育理念、“一體兩翼四平臺”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和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三輪驅動”,率先走出了一條“需求導向、產教融合、創新驅動、特色發展”的辦學道路,也為促進區域產業崛起、助推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助力。

▶▶緊扣社會需求,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胡大白認為,黃科院能夠永葆活力、成功轉型的根本原因,在於緊跟改革開放的歷史浪潮,緊扣社會需求與經濟新態勢,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其中最令她自豪的,就是建立了動態化的專業調整機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積極調整、優化學科佈局和專業設置,瞄準國家發展戰略的人才需求,把大學教育從“象牙之塔”變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動機”。

黃河科技學院: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截至目前,黃河科技學院本科專業數量已達65個,這些專業的設置都是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而制定。同時學校尋求校政行企密切合作,有效實現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的良性互動,形成多方位、多層次、多領域的多種合作模式,使行業組織、企業深度參與學校的專業建設,建立起以應用型專業建設為主導的專業結構。為支持河南“建設現代農業強省、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戰略目標,學校開設了“農業工程”本科專業,為推進我省農業現代化建設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此外學校還設置了物流管理、納米材料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等社會亟須專業,以滿足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人才需求,逐步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校企共建雙創平臺,幫扶人才化夢為實

作為一家應用科技型高校,黃科院重視人才培養,更重視人才輸出。通過指導就業、幫扶創業實現人才優化安置,也被納入了學校的人才培養體系。針對大學生創客在創業創新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困惑和阻礙——對政策瞭解不夠,創新創業方向不明,啟動資金不足,市場信息匱乏,創新能力欠缺,綜合管理素質和實踐經驗不足,等等,黃科院在完成教學目標之外,積極調動內部資源優勢,外聯政府、行業、企業力量,在創新理論、促進產業項目落地方面持續發力,為人才就業、創業搭橋鋪路。

黃河科技學院: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學校建有河南省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研發基地、重點實驗室、國際聯合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高層次教學科研平臺50餘個。各科類實驗室116個,實驗分室372個,校外實訓基地221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價值2.87億元;館藏圖書355.6萬冊。為人才就業創業提供了多樣化的優勢平臺。

▶▶卅載砥礪前行,百年教育大計

“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等一系列利好信號,為胡大白注入了“強心劑”,也更堅定了她繼續為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的決心。

黃河科技學院: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按照胡大白的規劃,今年將是黃科院加快創設一流應用科技大學的關鍵之年。“教育不同於其他行業,必須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以社會效益為先。建設一流的應用科技大學,既是黃科院自身發展的戰略目標,也是服務社會的必然之路。”胡大白說。發展至今,在完成早期奠基、駛入穩健發展軌道之後,黃科院就一直在通過人才輸出、搭建平臺、行業引領、致力公益等多種形式,盡己所能為社會提供幫助,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踐行教育使命,展現了一傢俱有良知良能的民辦高校的擔當和使命感。 未來,黃科院將繼續秉承“為國分憂,為民解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辦學宗旨,以“開拓、拼搏、實幹、奉獻”的黃科院精神,通過一代又一代黃科人的不懈奮進,終會將黃科院建設成為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世界一流的應用科技大學,開啟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新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