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貴州黔東南那些值得一去的原生態村落(8)

德鳳古城

史文化名城德鳳鎮是"黎平侗鄉風景名勝區"的旅遊中心區,城區面積8平方公里,居住著侗、漢、苗、瑤等民族3萬多人,是黎平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歷經上千年的顛沛,近十個世紀的滄桑,鑄就了黎平縣德鳳鎮厚重悠遠、古色古香的歷史。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始建府城,設五開衛,;早在秦代,已有人繁衍生息,隸屬於黔中郡;漢唐宋元,綿延不斷;南宋理宗寶祜年間(1253-1258年),設潭溪、八舟等軍民長官司,始有建置;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設上黎平軍民長官司,黎平從此得名;明清時期,先後設五開衛、黎平府、開泰縣於五腦寨(今德鳳鎮)。民國初期,黎平城內東門街一帶為"雙鳳鎮",西門街一帶為"成德鎮"。民國28年兩鎮和二為一,取成德鳳鎮之"德"字和雙鳳鎮之"鳳"字,名為德鳳鎮。

盤點貴州黔東南那些值得一去的原生態村落(8)

名城德鳳鎮

巨洞

巨洞位於從江縣中部,它背靠莽莽青山,腳抵滔滔都柳江,321國道如一條烏龍在對岸的山麓間延深。200多戶侗族村寨依山而建,吊腳樓鱗次櫛比,花街巷幽靜深遠,江上輕舟如柳葉飄逸。特有的環境孕育出南部侗族地區特有的文化--八洞大歌(河邊侗族大歌)。"八洞大歌"男音雄渾壯闊,鏗鏘有力,震撼山谷;女聲悠悠婉轉,細膩如泉,蟬鳴戀春;琵琶歌也獨具韻味。更者,巨洞侗族大歌是"八洞大歌"的主腔調,是河邊大歌惟一僅存的古樓對歌。   巨洞依附在母親河--都柳江畔,家家戶戶都有小木船。凡是節日喜慶,他們把幾隻小船綁在一起,鋪上木板,使之形成一個個浮動的舞臺。身著盛裝的青年男女坐在上面彈琵琶唱侗歌,迎送賓客。如有幸走上這浮動的舞臺,聆聽著悠悠的侗族大歌順江而下,在綠波粼粼的江上游蕩,艄公搖漿划水聲如輕風扶柳,在波濤澎湃的險灘上漂流,浪擊船絃音似驚濤雷鳴,與無伴奏的侗族大歌天人合一共奏一曲天籟樂章。而江岸兩邊草地青青,牛兒悠閒,瑩瑩鵝卵石洲零星點綴著碧綠的樹叢草叢,奇異百態的礁石聳立在險灘邊,遠方連綿的山巒如游龍走蛇,古樹參天,梯田疊疊,榕蔭映寨。船兒經過的是一幅幅活的旖旅畫面隨天人合一的侗族大歌印入眼簾,讓人隻身仙境人間。   難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國家旅遊局規劃發展與財務司司長魏小安對"江上侗歌"發出這樣的感慨--"江上侗歌,給了我一個全新的體驗,我覺得這種體驗終身難忘,這樣的產品將來得賣一百美元一個人。"

盤點貴州黔東南那些值得一去的原生態村落(8)

巨洞

排卡苗寨是蘆笙製作之鄉,排卡的蘆笙做工精湛,音色素雅,音質圓潤,遠近聞名。80戶人家中有12戶是蘆笙製作的"專業戶"。在這裡可以看到蘆笙的整個製作過程。

如何前往:排卡距離雷山縣城大約3公里,在雷山往榕江的公路邊上。縣城內有許多往大塘的小麵包車,都路過排卡,車費1元。離開排卡後可以繼續搭乘這種小麵包車到大塘(新橋苗寨)。

盤點貴州黔東南那些值得一去的原生態村落(8)

排卡

反排苗寨

反排也稱“方白”,意為“高山上的方姓苗族支系”。正是這些深處苗嶺大山中的苗民,帶著他們世代相傳的木鼓舞,出現在1990年北京亞運會,出現在遠隔重洋的異國他鄉。

反排木鼓舞 有著鼓聲節奏強烈、舞姿豪放粗獷的特點,人們贈以“東方迪斯科”的美稱。

反排木鼓用楠木掏空,兩端蒙上牛皮,直徑為50釐米,長為250釐米,置於高120釐米的鼓架上,用兩根木棒擊鼓。每隔十三年要將木鼓抬入鼓場,宰牛祭祀,擊鼓舞蹈。

山坳裡的反排四周風景清秀,整個寨子保持了比較古樸的風貌,環繞寨子的小溪上駕起了一座座樸實無華的風雨橋

盤點貴州黔東南那些值得一去的原生態村落(8)

反排苗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