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背後女性的思考邏輯

中國社會延綿了幾千年了,只有到新中國的後30年開始,社會發生劇烈的變動。千年的風俗習慣被顛覆,對傳統的田園詩歌般的家庭生活嚮往,變成了燈紅酒綠的商品消費;歷史只能用來消遣,而不能被人尊重;音樂變成了下酒菜,而不是使靈魂更加高尚的藝術;人際之間的信任和舒適,變成了爾虞我詐的焦慮;男人把沒錢作為恥辱,女人把小三當成精明;勞動成為下賤,連偉人都被羞辱。

一個怪異的社會,就在於價值觀被摧毀,沒有真善美,沒有是非標準。拿女人拒絕生育這個事就比較能說明問題。

中國的人口生育率和香港持平,估計在世界排名倒數第一。

首先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中國幾千年都是農業社會,沒有什麼商品,人們只能過恬淡而清貧的家庭生活。而進入商品社會之後,商品消費帶給人感官的刺激,改變了很多女人的生活方式。留在家中的關注越來越少,看的更多的是富足、精美、奢華、風情、等等感官的東西,生育和養育則被視為一種苦役。

在很多女人身上有財富崇拜的心理,但是又沒有機會得到奢華階層的青睞,只能找個平庸的男人嫁了。財富崇拜的心理,決定了她對平庸的鄙視,她便刻意把生育延後,給自己留時間,也在懲罰男人的平庸。

現在社會流行的是精英教育,不是平民教育和勞動者教育。要上名校,課餘上各種補習班,請家教,上學車接車送,還有的小孩從小就用上了奢侈品。

這種教育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很多女人害怕沒有經濟能力給孩子投入,所以不願意生育。

有一種被不良媒體誘導,視生育為愚昧,是惡俗,是對女人的迫害;中國幾千年女人過的生活不是生活,只有商品社會女人才聰明起來,女人的聰明就在於過好自己等等。這種想法在社會底層非常流行。

最奇葩的是報復社會的思想。社會失序,造成兩極分化,生育歸根結底給社會做貢獻,所以拒絕生育。

有的女人把生育作為博弈的手段,當對方滿足或者可能滿足她的經濟要求時,她才可能生育。

所以基本的情況是生育預期,生育之後處境變好她會考慮,否則基本抱著逆反的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