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0年 酒店、公寓、辦公將會是怎樣?「MBI行業報告6 終極篇」

我們的人生,也許將集公寓、辦公、酒店、商場,集書店、美學生活、咖啡、展覽空間與服飾時尚等混業經營為一體的方所,這就是空間未來。

(邁點網訊 高Sir)今天是MBI行業觀察最後一篇,我們繼續新流量觀,重點是IP,然後最後展望下未來的酒店和空間場景。10年後,100年後,中國的酒店、公寓、辦公會變成什麼樣子,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有趣話題。

1.流量即IP:我們到底做哪個IP?

未來100年 酒店、公寓、辦公將會是怎樣?「MBI行業報告6 終極篇」

先說下IP,無論是現在的酒店,還是將來的公寓或者辦公,好像都離不開IP。目前IP還處於初始階段,未來10年,可能會成為流量的一個重要入口。

所謂IP,就是基於持續的、高質量的內容的打造。有人問我,那麼多IP,我們究竟做哪個IP?這個關鍵看佈局,IP背後一定是美好生活,跟美好生活有關的都可以發展IP,但運營者要思路清晰,不能一下子跳馬,一下子飛象。我梳理了下,目前市場上做的最多的IP領域,包括健康、科技、電競、娛樂、設計、藝術、文化等多種領域,怎麼選擇?關鍵還是要看你有沒有場景化的精準用戶客群思維。

未來100年 酒店、公寓、辦公將會是怎樣?「MBI行業報告6 終極篇」

先梳理下IP鼻祖亞朵的玩法。他們先從人文IP入手,越做越好,最後搞成了一個IP矩陣。類似於前些年的新媒體玩法,先做一個號,然後做一個新媒體矩陣。

亞朵把傳統酒店大堂改造成為“流動圖書館”,一個7*24的閱讀空間,名為竹居。無論是否入住,用戶都可無償借閱,竹居借閱系統還支持異地歸還。目前已經累計投放了60萬本圖書,分佈在全國165家亞朵酒店裡。——亞朵的一個重要IP標籤就是書魂。

愛讀書的人一般都愛影像。所以每一家亞朵酒店,都是一座屬地化攝影展覽館,更是一座豐富的人文影像資料庫,照片全部由知名攝影師和愛好者提供,透過鏡頭重現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品味一個城市的獨特性格。

接下來亞朵做的一些IP動作就眾所周知了,亞朵越來越會玩。2016年11月,亞朵與吳曉波頻道合作打造了“亞朵•吳酒店”;2017年4月,與百老匯神劇《Sleep No More》結合的THE DRAMA開業;8月,與網易嚴選合作的亞朵•網易嚴選酒店開業;12月底公佈與QQ超級會員的合作計劃;2017年11月,亞朵還嘗試了輕量化的跨界合作,與馬蜂窩合作打造了“旅行人格”快閃酒店。可以說,亞朵的這一系列IP創新得到了業內的廣泛認同,引起了業界的普遍跟進。

未來100年 酒店、公寓、辦公將會是怎樣?「MBI行業報告6 終極篇」

那麼,未來的IP怎麼玩?要不要複製亞朵?我覺得要跟運營者的思路和基因相契合。萬物相通也互聯。IP亦如此。早些年,IP在旅遊界就開始紅火,有所謂“得IP者得天下”,IP如同一個生命體,在如今真正美好內容越來越稀缺的時代,彌足珍貴。

驢媽媽旅行網創始人洪清華認為,IP的打造要過“五道門”,包括找到全新的IP基因、打造多元的IP物種、創造獨特的IP符號、構建立體的IP渠道和打造開放的IP平臺。IP的基因組成包括人性、社群文化、個體靈性和商業四大部分,這四個部分的基因組合決定了這個IP的商業生命力。

基於此,我們在選擇IP時,一定不能浮在表面,拍腦袋貼標籤。我們現在看迪士尼、熊本熊等國內外知名IP,背後一定有人類共同的情感和價值觀,同時回應了特定圈層的文化訴求,還兼具創意靈感和商業變現邏輯的縝密構思。

洪清華做的一個結合IP和文化的帳篷客項目——安吉三寶,一是安吉白茶,二是土雞蛋,三是竹筍。“結合這樣體驗式的IP文旅後,安吉的白茶以前是700元一斤,現在可以賣到4000~5000元一斤。”

未來100年 酒店、公寓、辦公將會是怎樣?「MBI行業報告6 終極篇」

分析這兩個案例,我們會發現,之所以這麼重視IP,是因為它背後帶來的流量,流量即IP,IP也是流量。發現了這個本質,我們才能更好的選擇。

2.流量即品牌:單一服務向生活方式跨界服務

未來100年 酒店、公寓、辦公將會是怎樣?「MBI行業報告6 終極篇」

那麼流量怎麼樣才能持續不斷,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塑造品牌。以酒店為例,現在的酒店已經不再是單一的酒店服務,而是向生活方式過渡的跨界服務。當它們樹立了鮮明、極具個性的品牌形象,一定會聚集龐大而又具有極高忠誠度的細分人群。

所謂生活方式跨界服務,其實就是通過酒店住宿空間鏈接衣食娛行購等產品,將生活方式的元素融入到酒店的功能化設計以及服務中,讓客人獲得更豐富的住宿體驗。

所以說IP是一個手段,最終能夠實現流量價值的,一定是酒店、公寓或者辦公的品牌價值。

品牌價值往往又是建立在客戶思維的大背景下。如何應對住宿升級或者空間升級,這就是一門學問。必須瞭解,我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幾點變化:

第一、 多元化非標產品的興起。用戶更喜歡多元化個性化的產品,百家齊放,需要發掘細分市場;

第二、 住宿配套和空間配套轉向生活方式提供者。酒店不是隻提供房間,公寓不只是提供一張床,辦公也不只是提供一張辦公桌。我們在空間場景下,更需要一種精神食糧。(前面MBI行業報告1-5案例已講了很多,這裡不展開)

第三、 酒店、公寓、辦公變身目的地。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比較難,但一定是未來的趨勢。

第四、 複雜需求和精細化管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比如上次參加的MCI峰會,有一個供應商代表做的一款“想能”床墊,不同的客人根據自身身體需要可以調節床墊的軟硬。再比如一家人住酒店,孩子有孩子的要求,老人有老人的要求,這些都是需要精細化運營的課題。

這樣的變化,我們必須要避免幾個誤區。第一是避免同質化,第二是避免炒概念。同質化容易讓消費者陷入審美疲勞。炒概念留不住回頭客。

今年年初,在我的家鄉有個行館被客戶吐槽,3000元一晚的房價換來的是:保安大叔不禮貌的盤問“你們是來做什麼的”、炒飯和陽春麵二選一的午餐簡餐、一不小心碰到門裡面的燈就會閃的衣櫃、呆板的“古琴藝術”講座……用爆料者的話來說,“實地情況與介紹千差萬別,硬件條件不行,軟件服務跟不上,人文活動只是形式”。宣傳的人文度假生活方式只有設計上的逼格,無論餐飲、客房還是活動,都沒有給客人帶來美好的人文體驗。

當然,這裡面也有可能是一些大佬互懟造成的(就是某大佬看不慣某大佬,然後故意輿論設套)。但不管怎樣,未來的生活方式一定不會只停留在表面上,客戶的錢也不會因為“情懷”二字就乖乖的掏給你。一些在資本市場上成功的所謂大佬,如果“心術不正”,還是想靠過去的一套行走江湖,估計遲早會滑鐵盧的,快錢在這個時代沒有那麼容易掙到了,經營生活方式掙慢錢可能是未來的趨勢。慢錢往往能夠真正塑造品牌,也能真正為你帶來流量,形成良性的商業模式。

亞朵的創始人耶律胤說過,在生活方式酒店中,客人在意的也許不是這個服務生在上咖啡時是否及時,而是在客人買咖啡時,能和他聊一聊咖啡文化,或是咖啡豆的品鑑。

3.共享流量的新物種:酒店+辦公+公寓+商業+IP

未來100年 酒店、公寓、辦公將會是怎樣?「MBI行業報告6 終極篇」

那麼,未來10年甚至100年,酒店的場景應該是怎樣的?我覺得會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 地產存量市場促成物業高能組合運營。

我們談了太多的消費升級,其實投資領域也在升級。房地產已經進入存量市場時代,中國房地產空置率究竟有多大,官方沒有給出確切數據。但據不少機構非權威調查,2013年全國城鎮家庭住房空置率高達22.4%,其中六大城市空置率分別為:重慶25.6%、上海18.5%、成都24.7%、武漢23.5%、天津22.5%、北京19.5%。三線城市住房空置率最高,為23.2%。按照國際常見的標準,空置率10%以下為較合理區,房屋供求基本平衡;10%-20%之間為危險區間;20%以上為房屋庫存嚴重積壓。2016年初,國內知名財經學者周天勇和他的團隊測算出。2015年底預計,我國城鎮已經被購買和竣工住宅的空置率約在在20%到25%之間,城鎮地區空置住房約為6500到8800萬套之間。

雖然以上數據,僅僅只能作為參考,但我們還是能得到相關結論,那就是投機性購房需求比例也是很高的,這就導致了近年來,我國各熱點城市住宅空置率在一起攀升過程中。所以,多數城市的住宅空置率應該達到了20-30%區域,不太可能低於20以下。這就意味著隨著大中小各城市房價被輪番炒了一遍後,從租售比來看,房地產已沒有了投資的價值。

房地產沒有投資價格,勢必讓房地產擁有運營價值。我手裡有樓,單純賣房掙錢的時代已經不存在,賣掉掙不了多少錢,我不如讓運營方打造成酒店、公寓、辦公、商業等等綜合體,地產存量市場促成物業高能組合運營,最終實現資產增溢。

第二、 酒店+的場景下,一定會鏈接新零售商業。

未來酒店肯定是流量的終端,而它一定會鏈接新零售商業。衣食娛行購,最後都是要購的,而購的場景無非是線上線下,目前看來它最好的承載就是新零售。

2017年是新零售的誕生元年,新一輪“風口”騰空而起的速度卻遠超預期。要以體驗打消費者“心智空間”,對零售品牌來說,酒店業是個必爭高地。而打造線上線下新空間、多元化新業態則是住宿領域的未來。

未來100年 酒店、公寓、辦公將會是怎樣?「MBI行業報告6 終極篇」

未來100年 酒店、公寓、辦公將會是怎樣?「MBI行業報告6 終極篇」

同樣,地產存量時代,任何一個獨立的空間業態,想依靠自身現有的商業模式,大幅度大坪效和利潤,都將變得愈加困難。以“酒店+辦公+公寓+商業”等不同形式組合的複合業態,已經成為空間流量經濟時代的主流——共同開發物業、共享人流資源、高度協同化運作。

第三、 酒店變身快消品,流量互導,消費無縫對接。

作為未來線下流量終端的酒店,還有個有趣的變化就是,酒店很可能變身為快消品。

所謂快消品,快速消費品(FMCG,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的簡稱,是指那些使用壽命較短,消費速度較快的消費品。最容易讓人理解快消品包括包裝的食品、個人衛生用品、菸草及酒類和飲料。之所以被稱為快消,是因為它們首先是日常用品。

酒店會不會成為未來消費的日常用品?完全有可能。首先,酒店適合跨界鏈接,線上線下擁有大量會員,以及流動人群,控制了線下主要場景;其次,酒店就是線下互聯網,它們會和公寓、辦公以及商業流量互導,會產生除掉客房之外的其他跨界的邊際效益。

那麼,在未來的場景下,我們租住在公寓裡,在共享辦公室工作,然後下班後進入商場消費,逛著逛著就累了,就決定在周邊的酒店住一晚,體驗下不一樣的三點一線的生活,第二天再去上班。這是完全可能的。完美的生活工作閉環。

我們的人生,也許將集公寓、辦公、酒店、商場,集書店、美學生活、咖啡、展覽空間與服飾時尚等混業經營為一體的方所,這就是空間未來,一個自帶光環的新物種。

最後,發表下感慨。寫了6篇MBI行業觀察,暫時告一段落。結交了很多行業內朋友,歡迎大家多多提供案例,多多探討大住宿業和租賃地產業的未來,我也是拋磚引玉,肯定有很多論述不到位的地方,大家姑且讀之,歡迎隨時探討,觀點碰撞。至於空間流量經濟的未來是怎樣的?敬請關注6月21日邁點在北京舉辦的“2018年度MBI旅遊住宿業高峰論壇”,相信眾多行業大咖一定能給行業帶來一束光,為我們的美好生活共同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